第三节 南宁清真寺
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原意是叩头礼拜场所,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也叫礼拜寺。
1958年新建的南宁清真寺大门
南宁清真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据传,原址在仓西门外今尚仁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邕南太守沈之佑(回族)重建于新华街,合族人捐资。“重建清真寺碑”有详细记述。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称,南宁市清真寺初建于明末,在北门外镇北桥左右,现无遗址可考。那时回族有钦天监殷姓和脱姓(脱姓后迁百色)等,民初仍有遗族。清乾隆初沈公迁居民生路现址。咸丰七年(1857年)被毁。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民国12年(1923年)大修,建成现在形状。清真寺寺产多为族人捐献。民国初有大小铺面19间,除开支阿訇4人聘金及过节宰牛等费用外,尚有余款。1928年,民生路部分(是主要寺产)批于马同穆堂建筑。至1946年,成立董事会。寺产收租米每月2500斤,今年租额米每月4350斤。历年余款多拨做学米和赠医之类开支。清真寺的组织,以阿訇(教长)为宗教的领导,另设总理和协理。1945年改为董事会。以前董事11人,解放后为15人。董事长为刘秀风。清真寺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聘请阿訇,至今共换大阿訇(宗教上主要领导人)11人。一般阿訇给人印象很好,为教民尊敬。特别是皇甫敬之,前后当阿訇18年,并曾教会15人念《古兰经》。1921年以前,教民一般对教规都能遵守;1921年以后,由于连年战争,生活不安,严格遵守教规的人逐渐减少。1951年12月由武汉聘来于幼铭阿訇,群众反映其修养好,学问高,对政府政策了解,深得教徒拥护。另据传说,当时是应邓家祠堂(汉族)之请,将清真寺和邓家祠堂互相置换修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邑人杨辅义、杨辅雄、秦氏等人集资修葺一次。咸丰七年(1857),清真寺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据刘志鹏《南宁回教礼拜堂观光记》描述,民国年间,“堂在仓西马路,邕市最繁闹之道。为洋装三层楼式,天台横额休‘回教礼拜堂’五黑字。门面尚整齐,地下头进,分租与马同芳(茂)庄;二进为客厅及住室。客厅容积甚小,布置亦简朴”。(www.xing528.com)
1982年新建的清真寺
2004年新建的清真寺(马安禄供稿)
“文革”期间,正常的宗教活动曾一度停止,清真寺被改做他用。“文革”后,清真寺两度重建。第一次是1981年,南宁市落实宗教政策,有关单位退还清真寺,回族自筹资金重建。重建后的清真寺位于新华街25号,占地976.74平方米,砖木结构,具有阿拉伯风格,共两进,分三层。前一进有正房、天井、左右厢房、水房、望月楼,一楼作清真饭店,二楼作办公室、会议室、阿訇和部分职工宿舍等,三楼作礼拜大殿。后一进作清真餐厅。第二次是2003年,自治区和南宁市人民政府为了适应与东盟国家交往并关心南宁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先后拨款410万元,对简陋残旧、砖木结构的清真寺在原址重建。2004年10月24日竣工。新建的清真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7.4平方米,混凝土框架结构,阿拉伯建筑风格。清真寺的重建,为南宁回族提供了一处过宗教生活、办公、自养事业的场所。目前的南宁清真寺分四层,其中,一、二层是清真饭店,三层是会议室和阿訇住房、水房,四层是大殿,望月楼设在上面,巍峨壮观,是广西目前最好的清真寺。聘有阿訇主持宗教活动。每年的三大节日和主麻日,都有中外穆斯林数百人到清真寺礼拜。近年来,南宁清真寺曾多次荣获“全国模范清真寺”、广西“五好”清真寺、南宁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