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元时南宁回回先民很少,主要是一些为宦或领兵者,人口没有统计,估计不会超过100人。明清以后,迁入的回族人口渐多,这从清真寺的碑刻可以了解一些。重建清真寺碑和清真寺懿馨会碑记中有若干的回族姓氏,如马、杨、黎、白至今仍保存,这是了解南宁早期回族姓氏的原始资料。如以每户计,当时可能会有数百人。
民国时期,开始有了关于广西回族的人口统计。关于南宁人口的数量,最早见于《广西回教》刊载的马骥君《南宁市回民情况调查后之感想》一文。文章介绍了当时南宁回族人口及职业的情况,是了解民国时期南宁回族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基本情况如下:
表1 南宁回民籍贯比较表
表2 南宁回民职业比较表
文章还对南宁回族人口、经济状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第一表:籍贯的比较。南宁回族人数合计三百九十六人,但本籍人只占百分之四十弱。桂林籍却占百分之四十一强。至柳、色及省内外各县籍贯占十五弱。由此可以知道外方来南宁的占如此之多。是因为地方居住适宜吗?生活程度率低吗?都不是的,因为省会在此,谋生较易,他们都是为谋生而来的。”第二表,是职业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军界占百分之十二强,学界占百分之十二弱,工商界占百分之十六强,至于无业的却占了百分之五十九强,设若加上学界,多在求学时期,未能谋生,则不只此数了。”[4]
刘志鹏《南宁回教礼拜堂观光记》也载有民国时期南宁回族人口的情况。文章载,“据云南宁居留之教友,以上数年为多,大半服务军、政两界。近以政潮迭更,迁徙不少。现仅余十余家,多系经营商业。”[5]文章中讲到当时南宁回族仅10余家可能不尽准确,但人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可见,民国时期南宁回族人口还是较少的。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省委统战部于20世纪50年代作了一个调查。据该调查,全市伊斯兰教徒共88户,400人(男180人,女220人),其中37人是与回族结婚而自愿入教的汉人,故按民族说,回族363人,汉族37人。住区很分散,比较集中的是北宁街(15户)和共和路(8户),其他分散在民生路、民权路等。多为世居或迁居已20年以上者,很少部分是最近迁来。世居的回族多为亲戚,他们除较亲近的亲戚和近邻街道有来往外,彼此间很少往来,只在清真寺记个名。1955年,南宁回族人口为136户,共555人,其中男246人,占总人数44.3%;女309人,占55.6%。从原籍来看,南宁市145人,占26.1%;桂林市187人,占33.7%;其他如百色、柳州、河北省等地迁来有223人,占40.1%。136户中,家庭生活主要依靠薪金维持的有77户(包括干部、职工、店员),占总户数的56.6%;依靠经营工商业维持的有15户,占11%;依靠收房租维持的有12户,占8.8%;依靠小摊小贩维持的有13户,占9.6%;依靠家庭手工或临时工维持的有19户,占14%。就职业人数统计,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店员共127人,占23%;经营工商业者35人,占6.3%;小商小贩16人,占2.88%;家庭手工业者和无固定职业者36人,占6.5%;失业者14人,占2.52%。其他都是家属和未成年儿童。[6]
另外,1997年4月,为了掌握南宁市回族人口状况,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利用当年古尔邦节回民领取牛肉票时,印发了南宁市回族人口普查表500多份,共收回444份,对已收回的普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了统计,也获得了一些回族人口的资料。大致情况如下:(www.xing528.com)
表3 南宁市回族居住辖区分布统计表
新中国成立前,南宁市回族中广西籍占多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外省(区)籍的回族调来南宁市工作的逐年增加,其籍贯分布如下:
表4 南宁市回族籍贯分布情况统计表
续表
表5 回族文化水平统计表
该调查对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回族也作了统计(包括已离退休的人员),情况如下:(1)正高级(含教授)的有5人;(2)副高级(含副教授、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高级讲师)的有40人;(3)中级(含工程师、主治医师、会计师、经济师、主治药剂师、教师、编辑、政工师)的有45人。以上统计数字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南宁市回族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南宁回族总共有3500多人,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不能代表全体,但也十分宝贵。
2008年,广西有回族人口约3.5万人,其中南宁市约3600人。他们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高校教职人员、科技人员等,少数是世居的城市居民。这是南宁回族最新的人口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