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垄断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知识,作为藏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凭借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人文地理环境,创造了民族风格鲜明、灿烂辉煌的藏传佛教文化。
习经高僧像(西藏阿里札达县托林寺出土)
《格萨尔王传》
喇嘛阶层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社会寄生阶层的人数,不利于藏族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扩大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对精神文化和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众多的喇嘛里面,不学无术的固然有,但也确有一大批刻苦求学的人,他们苦思冥索,在藏族的文学、史学、哲学、逻辑、历算、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喇嘛开始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过渡到个人撰写著作,著述内容是多方面的,绝大部分都与佛教有关,可以笼统地称之为“青藏佛教文化”。这些著述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佛经的注疏,教义教法的解释,各教派的传承史料等。这类著作的佛教哲学的气味较浓,体现了藏传佛教的高度智慧,极大地发展和提高了藏民族的哲学思想水准,称得上是藏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研究藏传佛教的重要文献。
第二类是大量的历史著作,包括藏王、高僧、贵族世家、官僚的传记和地方史、寺庙史等,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也有不少富有文学趣味的作品,如《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米拉日巴传》、《颇罗鼐传》等。
第三类是以推衍佛经故事为内容的说唱文学,如《郑宛达娃》、《云乘王子传》、《赤美滚登》等。这些作品虽然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教义,但富有生活情趣,文字流畅优美,吸取了民间说唱文学的优点。说唱文学中最突出的作品是《格萨尔王传》,结构宏伟,篇幅浩大,堪称史诗般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宗教影响也很深远。
藏文大藏经
第四类是劝喻人们信教的宗教格言信条,如《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甘丹格言》等,其目的尽管是在说教,但还是吸取了不少民间的东西,富有耐人寻味的哲理,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萨迦格言》就是萨迦派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的杰作,问世之后,一直成为藏族妇孺皆知的生活教科书。
这些数量繁多、卷帙浩繁的著作,表现出藏传佛教学者们敏捷的哲理思想,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不同凡响的文学才华。(www.xing528.com)
喇嘛们为了宣扬佛教教义,通过大量翻译佛经,引进了新的思想理论,给藏语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增添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促进了藏语的发展。同时,大量的印经,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各种经书的印刷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14世纪初,那塘寺的主持却登日比热赤以八思巴的萨迦寺藏书为基础,编纂出第一部大藏经。分为甘珠尔部和丹珠尔部,为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后来又陆续在西藏和内地大量雕刻印制了各种不同的版本,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印刷水平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匠,并在拉萨、那塘、德格、塔尔寺、拉卜楞等大寺庙形成了好几个印刷中心。由于大量印制佛经的需要,造纸业也得到了发展,发明了驰名中外的藏纸。这种专供印制佛经的藏纸不受虫蛀,可以长期存放。
藏族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工艺,也深受人们赞赏,但它们又是作为佛教艺术而存在的。青藏高原上的大小寺庙,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完整体系和民族风格。那宫殿式的建筑巍然耸立在青藏高原上,既显得错落有致,又使人感到雄伟壮丽,加上各种藏式的佛塔,辉映着金光闪耀的金顶,气象万千,令人流连忘返。
各地寺庙里都有为数众多的雕塑,内容多为佛祖菩萨的造像。这些佛像雕塑造型优美,面目端庄逼真,腰肢苗条,比例舒展,特别是手脚等细部刻画非常生动写实。用酥油雕塑的佛像则是藏传佛教所独创的艺术,藏人称这种油塑艺术为“酥油花”。这种工艺往往利用酥油在冬季凝固不化的特点,将酥油调成各种彩色,堆叠雕塑成各种各样的佛像、人物、花鸟禽兽和各种图案,造型优美,神态生动。金铜佛像绝大部分用红铜或黄铜制造,外表鎏金,金光耀眼,以数量巨大、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别具异彩而著称于世。这些佛像造型体现了藏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称得上是藏族文化的精品。
在青藏文化中,尤以藏传佛教绘画最为突出,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的变相、佛教教义的图解等。每幅庄严的佛画都寄托了藏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祈祷,是他们精神的归宿。寺庙各殿堂都画满了壁画,可以说没有一块墙面是空白的,看上去显得绚丽多彩,琳琅满目。每一座寺庙都称得上是一座绘画艺术馆,仅以拉萨大昭寺为例,该寺所存壁画达四千四百平方米之多,其中位于主殿外回廊的《释迦牟尼本生图》,从回廊壁中央开始用一百零八幅连续的画面来颂扬释迦牟尼的一百零八种“功绩”,每幅画的中心都描绘着至高无上的佛祖释迦牟尼,周围便是陪衬人物。这一类壁画多采用“均衡式”、“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寺庙内还有取材于社会历史和社会风俗的历史风俗画,这类题材多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式,即将历史故事分成几个片段,在一个画面中表现出来。如布达拉宫中反映文成公主进藏场面的壁画,就是在一个画面上描绘了“东校场辨识公主”、“公主抵拉萨”、“填湖镇魔兴建大昭寺”、“松赞干布联姻”等许多场景,每幅壁画之间拉开一定距离,再加上山石树木的间隔,既做到了情节分明、又做到了气势连贯,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拉萨大昭寺壁画(赤松德赞像)
唐卡
唐卡(卷轴画)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普及的佛教艺术品,具有精神膜拜与艺术欣赏两种功能。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不论哪个殿堂,都层层叠叠地张挂着唐卡,令人目不暇接。唐卡是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壁画的艺术风格。早期的唐卡多以临摹壁画为主,尽管唐卡的画面空间不像壁画那样有回旋的余地,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显得更加紧凑和精妙。唐卡的题材以佛教内容居多,一般都是画在布幅上,四周镶锦缎,上端装“天杆”,下端装木轴,木轴两端装饰考究。唐卡主要是彩绘,但也有很多是用刺绣、织锦、缂丝、贴花等多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藏戏是个古老的剧种,它的产生也与佛教有关。8世纪时,赤松德赞聘请印度高僧莲花生来西藏,建立了桑鸢寺,在落成典礼上将佛教教义与苯教巫师祈神及土风舞相结合,出现了哑剧性的跳神舞蹈。此后,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为募捐集资营造铁索桥,利用这种在寺庙里活动的跳神舞蹈形式,穿插进佛本生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吸收了当时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的特长,加以戏剧化,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很受欢迎。至17世纪五世达赖时,又把这种演出艺术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了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形式。
蒙古族黄教寺庙额尔德尼召
总之,藏传佛教为青藏高原带来了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动了藏族文化的全面发展,为藏族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