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代佛教的崛起与发展

辽代佛教的崛起与发展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辽代佛教进入全盛时期。辽代僧人的戒牒辽代佛教由于王室权贵的支持和施舍,寺院经济特别发达。此外,辽代亦继承了北方佛教徒开凿石窟的传统,代表作有现存内蒙古赤峰灵峰院千佛洞,辽宁朝阳千佛洞和后昭庙石窟。

辽代佛教的崛起与发展

5.后来居上的辽代佛教

晚唐五代时期,北方佛教的势力相当微弱,只是到了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王朝后,佛教突然重振声势,而且比以往有所发展和完善了。

契丹族原来信奉的是萨满教,以后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确立,加上为了化解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超越民族之外的佛教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于是逐渐取代了萨满教。辽代自太祖起世代崇信佛教,对佛教都是采取支持、保护政策,辽太祖就有意吸收汉地文化,以招揽汉族僧人,因此可以说辽代佛教从一开始就是汉传佛教的延伸。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这一带地方原来佛教就很盛行,归辽后,更促进了辽代佛教的发展,而朝廷利用佛教的政策越来越明显。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辽代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圣宗增建佛寺,布施寺院土地和民户,禁止私度僧尼以及当时盛行的燃指供佛的习俗,还拨款支持房山云居寺续刻石经的事业,并派僧人监督。兴宗继位,皈依受戒,铸造银佛像,编刻大藏经,并常召名僧到宫廷说法,用高官来优待他们。当时僧人中兼任三公三师的达二十人之多,大大提高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道宗在辽代帝王中,可以称得上是对佛法钻研最深、护法最力的一位君主,他通晓梵文,对华严宗很有研究,喜欢建筑佛塔,又整理、搜集了大量佛教典籍,督促学僧加以注解,并刻印流传。他还重视戒律,在内廷设坛授戒,开讲习律学之风。

辽代僧人的戒牒

辽代佛教由于王室权贵的支持和施舍,寺院经济特别发达。如圣宗次女秦越大长公主舍私宅建大昊天寺,同时施田百顷和民户百家。权贵、功臣、富豪亦多以庄田、民户施给寺院,使得寺院大多领有广大的土地和民户。这些民户原来都以本应向朝廷交税数额的一半直接交给他们的领主,当他们布施给寺院后,即将这半数税金改交寺院,因此有寺院二税户的特殊制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王室权贵对寺院的巨额布施,直接影响了民间对寺院做佛事时常常发起的团体性支持,因而当时盛行着“邑社”的组织。这是地方信徒为协助寺院举办各种佛事而结成的民间结社,隶属于寺院。邑社首领称为“邑长”,下设都维那、维那等职,均由世俗人士担任。邑社成员就是当地居民,捐助资金给寺库,以供寺院维持正常开支和进行法事活动。根据兴办的佛事不同,邑社有种种名称,如燕京仙露寺的舍利邑,专为安置佛舍利而成立;房山云居寺的经寺邑,则为镌刻石经和修葺寺院而成立;华严邑、弥陀邑则在每次集会时专门诵念《华严经》、《阿弥陀经》。寺院印置《大藏经》,也多组织邑社来举办。这样一来,邑社就成了联系僧俗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寺院由于得到更多的资助而促使佛教兴盛,另一方面又通过邑社的信众支持,使得佛教信仰更为普遍。

《契丹藏》

辽代帝室常常用经律论三门考选僧才,其学业优秀的授以法师称号。又在各州府选拔有德望的僧人为纲首,指导后进,就讲(讲解)、业(修持)、诵(讽诵)三方面选习专攻。由于有了这些培养考选制度,于是就促进了对佛学的研究,佛学著述大量产生。辽代佛教宗派中最发达的是华严宗,辽道宗就以研究华严宗著名,他著有《华严经随品赞》、《华严经赞》、《华严经五颂》;其次是密宗的流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契丹族没有完整的纲常名教理论,另一方面则与契丹族原本信仰萨满教有一定的关系。(www.xing528.com)

辽代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亦有其独到的成就,这就是《契丹藏》的雕印和房山石经的续刻。《契丹藏》的倡刻,含有和宋刻蜀版《大藏经》一比高下的政治意图。《契丹藏》与宋版《大藏经》的不同点,在于内容上尽量补充宋版所缺少的写本,特别是《贞元录》入藏诸经,又在形式上行格加密,并将经卷的格式改为折本。全藏在燕京刻印,共五百七十九帙,分精制本和普及本两种。精制本在印刷时,用的是糯米胶调高丽墨,其特点是纸薄,字密,墨色饱满。辽朝为了显示国威和文化地位,曾将《契丹藏》送到高丽,受到了高丽僧人的重视,影响了《高丽藏》再雕本的校补订正。

房山石经(北京房山云居寺)

涿州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刻造,始于隋代,以后相继增刻,至唐末中断。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州官韩绍芳奏请续刻,圣宗即拨款支持,并派僧人可玄主持其事。到兴宗时,更鼎力相助,进行大规模的续刻。道宗又在完成《涅经》、《华严经》、《般若经》、《宝积经》四大部之后,续刻其他经典。大安九、十年间(1093—1094年),又有通理大师和他的弟子善定等,在云居寺发起授戒大法会,募集民间资财,续刻石经约五千块。《契丹藏》印本现已全部散佚无存,但由于大量续刻石经的遗留,使后代得以考见《契丹藏》编刻的概况。

辽代的佛教建筑以佛塔最有名,分为木塔和砖塔两类,如山西应县佛宫寺的木塔,是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建造,八角六层,高达三百六十尺,为现存木塔中年代最久远者。砖塔有内部可以升登和内部闭塞的两种类型。内部可以升登的,有现存内蒙古自治区林西白塔子的砖塔(八角七层),河北涿县的云居寺塔等。内部闭塞的“塔”,基坛大都有佛龛天盖等浮雕,为全塔精华之所在。二层以上则有作多檐斗拱式的,如房山云居寺南塔;有不用斗拱的,如北京天宁寺塔。此外,辽代亦继承了北方佛教徒开凿石窟的传统,代表作有现存内蒙古赤峰灵峰院千佛洞,辽宁朝阳千佛洞和后昭庙石窟。在大同云岗石窟中也发现有辽代的石窟。这些佛教建筑对后来的金朝影响很大。

独乐寺观音阁(天津蓟县)

天津蓟县独乐寺现存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统和二年(984年)重建,是辽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观音阁通高二十三米,内有主尊十一面观音菩萨,是中国古代现存的最大彩塑之一。观音菩萨的躯体粗壮雄伟,天衣披挂右手肘和左前臂,胸饰和璎珞纤巧华美,整个造型富丽堂皇。观音菩萨为男相,表情庄重,头上有十个小头像环列四周。小头像分四层,下面三层各三头,为菩萨像,上面一头是佛像。如此巨大的十一面观音像非常罕见,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彩塑像中的精品。

总之,辽代虽然只存在二百一十九年,但在这一期间,佛教文化从初创到极盛,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不亚于宋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