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对隋唐文明的影响-《图说中国佛教史》摘要

佛教对隋唐文明的影响-《图说中国佛教史》摘要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佛教本身成为隋唐文明内在的组成部分外,以佛教为本位而对隋唐文明其他方面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非常大,如从语言文字、文学、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对隋唐文明的影响-《图说中国佛教史》摘要

6.佛教隋唐文明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较长,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中国古代文化开始进入了又一个旺盛的创造期,出现了以辉煌的文化成果为重要标志的隋唐文明。

除佛教本身成为隋唐文明内在的组成部分外,以佛教为本位而对隋唐文明其他方面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非常大,如从语言文字、文学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

隋唐时期,汉语词汇量猛增,这是大量翻译佛教经典的结果。除唐代僧人守温新创的三十六个字母以外,仅翻译佛经所新创的词汇与成语,竟高达数万个。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仅仅是草创阶段,译文也比较粗陋,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佛教词汇主要来源于隋唐时期。译经过程中创造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但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出现在唐朝。《全唐诗》收录诗僧一百一十五人,僧诗二千八百余首。这些诗僧吟风弄月的兴趣似乎超过了青灯黄卷。虽说是尘缘不净,倒也在佛教与文人士大夫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唐代的诗僧虽未出现过光耀千古的大诗人,但也不乏才情不凡、影响广泛的佼佼者。他们不仅以其数量可观的诗作,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而且与世俗诗人往来密切,在思想、情趣等方面互相影响,给唐代诗歌打上了大量深浅不一的佛教印迹,使得不少诗作辐射出佛教的灵光。如诗僧皎然的一些表达禅理禅趣的诗,创造了一种清空静谧的意境,涵蕴着发人深思的理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禅与诗都要有内心的体验,都重视象喻和启发,都追求言外之意。禅宗宗教实践与诗歌的创作实践的某些类似之处,成为二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以禅入诗,成为唐代诗人特有的禅趣。不少唐代诗人喜欢与禅宗僧人来往,他们模仿禅宗的风格,追求禅师的境界。禅宗的那种宁静淡泊、自然洒脱、旷达无碍的精神境界,通过唐代诗人的心灵,赋予唐诗一种宁静空灵、超脱潇洒的意境。如王维笃信佛教,他的诗作深受禅宗的影响,以禅入诗,将禅家宁静超俗的精神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如画的诗意带有无尽的空灵与禅趣。

由于隋唐帝王的狂热崇佛,与佛教紧密相关的寺塔、石窟等建筑也大量涌现,使古代建筑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享誉世界的西安大、小雁塔都是唐塔。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物,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唐的石窟寺艺术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最著名的有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从北魏开凿至唐代,现有石窟一千三百多个,半数以上为隋唐时期开凿。敦煌石窟现存有四百八十六窟,其中隋唐时期开凿的石窟占三分之二以上。

隋唐的雕塑艺术,以石雕和泥塑佛像最为丰富多彩。在洛阳龙门、门、敦煌莫高窟、永寺等石窟中,有许多期的石雕造像,其中龙门奉先寺雕像,就太宗时期,是唐代雕的代表作。在十一中,中央的卢舍那佛七米多,头部高四米的面容丰腴饱满,目,嘴角微含温婉安详地俯视着人间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等石窟中,有许多隋唐时期的石雕造像,其中著名的龙门奉先寺雕像,就建于唐太宗时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在十一尊大像中,中央的卢舍那佛像高十七米多,头部高,气势宏伟,形象生动。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坐像,也是唐代作品,高七十一米,雄伟自然,是中国最大的石佛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中佛弟子阿难和迦叶的塑像主要通过不同的身姿、表情来刻划出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使人自然联想到英俊而略带自负的青年,饱经风霜而又慈祥虔诚的老人。胁侍菩萨那娴雅而超然的表情,微斜而隐含动感的身躯,既充满了女性的魅力,又给人脱俗高洁之感。隋唐雕塑之风盛行,与佛教兴盛有直接联系,留存下来的许多雕塑精品,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www.xing528.com)

佛教绘画是佛教引发信仰热忱、扩大宣传影响的一种手段。佛画可以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也可以供佛教徒礼拜敬奉,还可以作为寺院殿堂装饰之用。唐代的佛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丰富,表现的境界也更为扩大。唐代的画家多画“经变”,也就是佛经的故事画。这些“经变”常常以佛教的内容,反映唐代的世俗生活。如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变”多达百余壁,把极乐世界装饰得非常美丽,画中有楼台亭阁、歌舞伎乐,其实表现的都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又如《引路菩萨》,画的是菩萨引导信徒去西天的故事:菩萨卢舍那佛像(龙门石窟)四米,佛像的面容丰腴饱满,弯眉秀目,嘴角微含温婉的笑意,安详地俯视着人间,看上去气势宏伟,形象生动。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坐像,也是唐代作品,高七十一米,雄伟自然,是中国最大的石佛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中佛弟子阿难和迦叶的塑像主要通过不同的身姿、表情来刻划出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使人自然联想到英俊而略带自负的青年,饱经风霜而又慈祥虔诚的老人。胁侍菩萨那娴雅而超然的表情,微斜而隐含动感的身躯,既充满了女性的魅力,又给人脱俗高洁之感。隋唐雕塑之风盛行,与佛教兴盛有直接联系,留存下来的许多雕塑精品,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佛教绘画是佛教引发信仰热忱、扩大宣传影响的一种手段。佛画可以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也可以供佛教徒礼拜敬奉,还可以作为寺院殿堂装饰之用。唐代的佛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丰富,表现的境界也更为扩大。唐代的画家多画“经变”,也就是佛经的故事画。这些“经变”常常以佛教的内容,反映唐代的世俗生活。如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变”多达百余壁,把极乐世界装饰得非常美丽,画中有楼台亭阁、歌舞伎乐,其实表现的都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又如《引路菩萨》,画的是菩萨引导信徒去西天的故事:菩萨脚踏莲花左手拿着旗幡,右手端着香炉,其造型为嘴上装饰着蝌蚪胡须的大丈夫相,但那圆润的脸庞、温柔娴静的表情以及婀娜的恣态都表现出女性的慈祥;被引导的信徒位于画面的右下端,露出一脸的虔诚。画家用细腻的笔法晕染面部,衣饰华丽细密,表情含蓄生动;左上角点缀房舍以示西方极乐世界,那祥云蒸腾、香花飘散正象征着西方净土的美好景象。唐代的佛画还点缀着许多人间社会生活小景,明朗乐观而富有情趣,颇受信众欢迎。

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经变画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画师中不乏佛教僧人,他们被人们称之为“画僧”。晚唐时出了一位著名的画僧贯休。他所作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像,形貌各异,妙趣横生。贯休曾应越地众安桥强家药铺掌柜之请,画一堂罗汉像。他所画的十六尊罗汉都是粗眉大眼、丰颊高鼻,造型奇特古怪,运用大胆夸张变形的手法,怪骇突兀,突破了唐代人物画乃至佛教画的一般格式,显得与众不同,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现在寺院中的十八尊罗汉像,基本上都是由贯休所画的十六尊罗汉像发展演变而来的。

唐代礼佛图(敦煌壁画)

唐代的佛教绘画不仅在形象上创造了许多典范作品,新创别开生面的形式,而且丰富了绘画的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禅宗产生之后,禅机禅趣大量融入绘画之中,画苑处处流露出禅意

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等手段来表示其存在和活力,宣扬其教义和思想,这在隋唐时期尤为突出。在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隋唐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