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佛教史:寺院经济与会昌毁佛

中国佛教史:寺院经济与会昌毁佛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代寺院经济的情况,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资料。由于朝廷正式承认了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一种成分,寺院的免役免赋等特权也保留下来了,所以寺院经济急剧膨胀,人口大量涌入佛门。庄园式的大寺院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佛教史:寺院经济与会昌毁佛

2.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毁佛

寺院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在印度,出家修行的僧尼一般是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各种经济活动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影响,佛教寺院不仅占有田产,而且从事多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种情况在东晋时就已经较为普遍,并引起了当时人的批评。不过,在东晋时还没有形成比较强大的寺院经济。到南北朝时,随着皇帝、贵族和地主布施的增多以及寺院多种经济活动的扩大,寺院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隋唐时期的寺院经济,在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既是佛教发展的产物,又是佛教兴盛的经济基础。

隋代寺院经济的情况,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资料。但从一些零星的记载来看,寺院经济已经是相当雄厚了。据《续高僧传》记载,在慧胄住持的清禅寺内,有殿堂、竹林、树木、水田、旱地,粮食充盈,连长安的官僚富豪也不可能与清禅寺相比。显然,这所寺院已经变成了一座相当规模的僧侣地主庄园。其他如山东长白山的醴泉寺,拥有十五处庄园、果园;蒲州的普济寺拥有庄园三处,占有众多的麻、麦、粟田。

唐代的寺院(敦煌壁画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僧人给田三十亩,比丘尼给田二十亩。由于朝廷正式承认了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一种成分,寺院的免役免赋等特权也保留下来了,所以寺院经济急剧膨胀,人口大量涌入佛门。朝廷不得不三令五申,颁布度牒,限制度僧,而私度仍旧不止,无籍僧尼大大超过了朝廷统计的数量。安史之乱后,朝廷不得不用卖度牒的方法,筹集军饷,充实国库,僧尼更加泛滥。

寺院经济主要是以田产为主,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朝廷的敕赐,如山西玄中寺从北魏孝文帝至唐宪宗时,受赐庄田遍及一百五十多里。二是官僚豪富的捐献,或是他们自带部分田产设置寺院,招集僧徒,耕种土地。一些公主、后妃、宦官、贵戚,为了在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的斗争中保住自身或私家财产,变相地把田产转移到寺院。三是城市寺院兼有经营活动,有的经营工商杂业,有的开当铺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门纯金塔

这种由政治庇护,靠经济资助,有独立经营权利的寺院,其经济在唐朝空前繁荣起来。寺院立即成为兼并巨户,他们越州跨府,营造各种庄园。唐睿宗为昭成皇后追福,改建洛阳景云寺为昭成寺,该寺在河阴(今河南荥阳武陟之间)置有“僧朗谷果园庄”,在短短的四十一年间,通过施地和买地兼并周围土地近一千八百亩。据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有庄园十五所,广东的南华寺也有山田千顷。右台殿中侍御史辛替否在描述唐睿宗时佛寺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时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www.xing528.com)

庄园式的大寺院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寺院经济的日益庞大,僧人迫切需要采取宗派的形式来加强本集团的组织,以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就自然地发生了寺院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自发地形成了传法继承关系。此外,只有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才能为创造发达的佛教哲学体系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学术气氛,并使这种学术水平持续下去,得到丰富、更新,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有学问的僧俗弟子,组成比较稳定的、有独立特色的僧团,进而形成宗派。也就是说,独立的寺院经济为佛学大师们独立地发挥佛教理论,制定独特的佛教规范制度,占据特定的势力范围,提供了物质基础。

国立寺院再发达,也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出家人的需要。居士集资和僧人自建的简陋寺院,大大超过了国立寺院的数量。它们大都处在山野偏僻地区,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其成员多由各类逃亡的流民组成,经济情况与官寺迥然不同。其中以禅宗寺院最具代表性。安史之乱后,禅宗寺院发展迅猛,终于形成了可以为朝廷承认和保护的另一类寺院经济体制,即禅林经济或农禅经济。

禅林经济始终以独立的自我经营为主,在经济上极少依附朝廷的资助和豪富的布施,加上远离闹市,因而表现在宗派学风上,往往同当权者保持一种疏散的,有时是不合作的态度。这种超然的境界,对于失意落魄,或一时需要心理平衡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寺院经济的膨胀,僧尼数量的上升,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朝廷的负担。唐武宗即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公布了“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总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多所,小寺四万多所,僧尼还俗的有二十六万多人。收回良田数千万顷,赦免寺院奴婢十五万人,并给土地自谋营生。

会昌毁佛,实际上并未全毁。在长安、洛阳都留下了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了一所。这些寺庙的隶属关系也从祠部改为主客。祠部是主管朝廷祭扫天地、宗庙的,主客是负责外国朝贡的。这样的变更,意味着朝廷已不再把僧人视作中国人了。

会昌毁佛的另一后果就是佛教典籍的湮没散失,尤其是《法华经》、《华严经》的章疏大都在此时散失,导致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日趋衰落。

会昌毁佛沉重地打击了佛教。由于寺院经济被剥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被拆除,经籍散失,佛像遭到销毁,致使佛教宗派失去了繁荣的客观条件,中国佛教从鼎盛时期进入了衰弱时期,从此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