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津的竞争优势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为研究天津的竞争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研究天津的竞争优势不是把相关的理论进行机械地堆砌,而是要从天津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实践中进行整合与总结,从天津的竞争优势中,体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理论的相承性。
一、天津经济发展的定位
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准确的定位。关于天津定位,与天津经济成长一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自身的努力
作为中国北方沿海最大城市的天津,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07亿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天津带来勃勃生机,1978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82.65亿元,1979年达到93.01亿元,逼近百亿大关。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津的经济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地区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天津,投资不断扩大,收入不断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天津被无情地甩在了后面。然而天津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拼搏的精神,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从1994年至2012年,天津经济增速连续1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明显增强。199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了千亿元台阶,从百亿到千亿元用了近17年时间。2002年,天津用6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第二个千亿元台阶。2004年,达到3110.97亿元。2006年,达到4344.27亿元。2007年,达到5050.40亿元。2008年,达到6354.38亿元,且当年经济增量首次超过1000亿元。2009年,达到7500.80亿元。2010年,达到9108.83亿元。2011年,达到11190.99亿元,首次迈上“万亿元”的平台。2012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85.18亿元。没有天津自己的努力,没有天津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平台上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发展的机遇是不会落在天津的。
(二)历史的赋予
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对历史尊重。90年代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现象愈发突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促使中央开始启动第三次重大调整。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发源地是历史的赋予。1984年,天津市作为中国沿海14个首批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是历史的赋予。由于天津位于环渤海的核心地带,不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而且经过长期努力积累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不仅能够带动环渤海的经济振兴,而且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趋势。第三次重大调整,使天津肩负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
(三)天津定位的发展过程
1.学术界给出的定位
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青年理论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提出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学术界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定位,在当时基于以下因素:首先,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东南沿海的珠三角,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必定是全方位的,环渤海的区域开放只是时间问题;其次,对外开放对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定以对外开放来促进;第三,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避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天津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既有利于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有利于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2.天津自己的规划
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明确提出要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1999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进行初步定位的精神,提出了要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天津自己的规划基于以下考量:一是天津经济增长刚开始起步。1978年天津经济增速为20.9%,1990年降至谷底,只有5.4%。1994年经济增速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9年连续5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经济运行尚不稳定。1995年经济增速高达14.9%,但到2000年又降至10.8%,经济运行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三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强大。199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1.93亿元,千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对偏小,难以具备核心城市的功能。因此,天津只把自己规划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由于缺乏政策能量的支撑,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对外开放度不高,国际影响力有限,只规划为“现代化港口城市”。
3.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要求天津以滨海新区发展为重点,在未来15年内把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符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抓住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天津自身建设,带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调整天津的城市性质,明确天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的表述内涵是:第一,将“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调整提升为“北方的经济中心”。表述虽然只有两个字之差,但内涵的“含金量”很高,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在京津冀、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的地位。第二,将“现代化港口城市”调整提升为“国际港口城市”。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今后的天津经济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第三,增加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依据科学发展观对天津提出的新要求。
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天津市研究和制定了天津城市定位指标体系,其目的是准确地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的内涵,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天津特色,既科学设计指标,又合理确定标准,进而加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天津城市的发展建设将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调整城市性质,优化城市布局,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发展为重点,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快将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二、天津的竞争优势的体现
(一)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在于核心城市的发展
1.城市群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城市群是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不断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进而形成城市圈。随着城市圈范围的扩大,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通过交通条件的完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出现由一系列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布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它们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等密切联系且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一旦形成城市群,就会使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实现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进形态,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相互补充,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城市群建设强调产业联系,注重关联性,因此城市群内的经济增长容易形成扩散效应和梯度推移效应,这对于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城市群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竞争的着力点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区域发展“南快北慢”的现象愈发突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改变我国经济南北失衡的状况,着力点在于打造能够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整体优势的城市群。进入新世纪,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体现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体现了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在现阶段,我国区域竞争的突出问题是城市群的建设问题。
波士华城市群以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为中心,GDP约占美国GDP总量的24%,[1]属于典型的核心城市带动型城市群。在我国东部沿海有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区,支撑三个经济区的分别有三个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实现了全国GDP的一半左右。其中,环渤海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3%。[2]与波士华城市群相比,环渤海城市群的经济规模依然相对偏小。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我国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必须把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必须加快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分工协作构成城市群产业错位发展,更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等级,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优势。
3.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在于核心城市的发展
城市群是以核心城市向周围辐射所构成的城市集合。作为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应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集聚产业。一般来讲,城市的规模越大,工业基础就越健全,无论所建企业在原料供给上有什么新要求,在生产工艺上有什么新标准,都可以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得到满足。伴随着企业的扩张和城市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会越来越高,收益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实现了“报酬递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将趋向于空间集聚。产业集聚的结果有利于减少生产及交易成本,提升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www.xing528.com)
第二,具有本地根植性,通过开放提升自身的区位吸引力。在资源不可流动的前提下,本地根植性是在城市群最终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为本地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形成的。当形成的产业产生聚集效应后,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垄断竞争优势。优势一旦形成,在开放性的作用下,便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与人才,吸引越来越多的提供特定要素、中间产品和专业化服务的供应商,于是产生技术的“外溢”效应并获得正的外部性经济,进而导致核心城市与其他地区生产区位的改变。
第三,重要的交通枢纽,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选择。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交通体系完善发达,特别是港口规模巨大、设备优良。可为当地企业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供低廉的运输成本,特别是可以提供由于开放性而带来的发展机会。
第四,服务功能完善,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一般来讲,核心城市的形态演化是成熟的,甚至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是城市群的智力、技术、文化、金融与工商业的中心。核心城市所提供的服务既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维修、人力资源、营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又包括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和信息服务,并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强化核心城市对区域的影响。
第五,处于文化制高点,有独特结合力。制高点文化实质是战略上的最高目标与期望。文化处于制高点,意味着有更多的话语权,即能够控制区域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城市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然而通过核心城市的制高点文化,就可以控制这种作用力并使各个城市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空间的“域面”,进而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
综上,核心城市的功能决定了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在于核心城市的发展。天津基本具备了核心城市的功能,特别是在明确了“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后,核心城市优势的能量正在释放。
(二)天津核心城市功能的体现
1.不断进取、富有朝气的发展气势
作为中国北方沿海最大城市的天津,“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表现最佳,不仅一年上一个台阶,而且增长速度既快又稳。
“十二五”伊始,天津的经济发展无不彰显蓬勃的生命力,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富有朝气。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190.99亿元,增长速度16.4%。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85.18亿元,增长速度达13.8%。
图4-1 2008—2012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
2.抢抓机遇、厚积薄发的发展后劲
1978年天津的经济总量为82.65亿元,几乎两倍于广州。但广州紧紧抓住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的先机,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辐射效应,实现了跨越发展。1989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4亿元,[3]超过天津。后发的天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奋力拼搏,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从1994年至今,天津经济增速连续1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自2006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其核心带动作用愈益凸显,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明显增强,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表现出在高速增长的平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状况,更呈现出加力追赶、实现超越的进取态势,而且发展后劲异常强劲。
3.肩负责任,带动城市群建设的能量释放
1984年,天津市作为中国沿海14个首批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虽然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取得不俗成绩。然而由于远离开放的最前沿,再加上工业布局长期没有调整,公有经济比例过高,改革开放进展缓慢,不仅没有发挥出核心城市应有的功能,而且核心城市功能在弱化。90年代末,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中央启动第三次重大调整,天津才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至此天津肩负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特别是国务院明确了“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定位后,作为“经济中心”的天津不仅要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产生强大吸引、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而且要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天津的经济发展与超越,不只是提升天津的竞争优势,而是通过天津经济的崛起,带动环渤海及整个北方经济的振兴,共同构筑中国北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三、支撑天津竞争优势的能量
(一)支撑天津竞争优势的能量
第一,从政策层面看,2005年10月,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标志,中央政府在明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同时,还赋予了天津城市全新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尤其是国务院【20文件】确立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无疑在政策上给予天津实现经济赶超以巨大的能量。天津可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区域内,以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发试验者的身份,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这种政策的巨大能量,必定为天津的快速崛起提供极大的支撑。
第二,从要素层面看,天津所具有的基础要素禀赋和正在成长的高级要素为天津实现经济跨越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支撑,特别是天津的土地要素为天津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津滨海新区,尚有1214平方公里的盐碱地荒地,不适宜耕种但可作生态和建设用地,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优势在目前国内外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是不多见的,必然为天津产业扩张与升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从规划设计层面看,天津改革开放晚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但辩证地来看,天津恰恰可从先行者的发展教训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的后发优势,特别是从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设计未来的发展,并在更高的起点上为实现科学发展夯实基础、提供能量。目前天津市在新修编的《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于天津未来的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该战略不仅突出了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密切了天津与“三北”腹地和中西亚地区的交通联系,为破解港城矛盾提供新思路、新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二)提升天津竞争优势的努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天津市要在思想上更加解放,在行动上更加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不断地进行先行先试的科学创新,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具备优势。优势来源于创新,有优势才能改变地位,才能起到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第二,对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必须注重所用。一个地区有什么要素并不决定优势所在,一个地区能干什么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要素禀赋对于竞争优势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只强调所有,不强调所用;所有不是优势,所用才是优势。要素只为天津经济发展提供可能性,只有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才能真正形成天津的现实优势。
第三,必须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出发,科学地、全方位地进行规划设计。天津应力争在规划设计上做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利用统一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节约社会公共投资;有利于以本区域为中心,开展跨区域的、大规模的开发活动。科学的规划不仅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也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注释】
[1]中国社科院2004年的统计。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7日第01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领跑中国经济”。
[3]马献林等,《天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