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津经济发展的时空成果

天津经济发展的时空成果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商业的空间随着天津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海运与河运、内运与外运的共同发展,使天津成为当时我国南北经济交流的枢纽和华北地区的商业重镇。天津机器制造局的创立与发展,是天津近代工业发端的标志,也是中国北方工业发祥地的标志。

天津经济发展的时空成果

第二节 天津经济发展的时空

天津经济的发展,与天津的生产力基础不断巩固、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密不可分。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天津经济

(一)鸦片战争以前天津的商业及其空间

远古时期,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冲积形成陆地。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中叶以后,天津已成为南方大米、丝绸北运的的水陆码头。金代,天津因居军事交通要地,而被称为“直沽”,也被称为“直沽寨”。元延祐三年(1316年),“直沽寨”被改为“海津镇”,成为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明初,燕王朱棣由直沽渡河南下夺得帝位后,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直沽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先后设置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州改为天津府。

鸦片战争以前天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在某种意义上讲,天津是在南北漕运基础上商业聚集的产物。天津水多、沽多、港多、洼多的特殊地理条件,加之海河是南北漕运的大通道,直沽是漕粮的聚散地和转运枢纽,所以天津城市从开始形成,就带有商业性质。作为移民城市,又构成了天津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特征。所以天津具有开放的商业文化的特质。

天津商业的空间随着天津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元代,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分别建立了东西天后宫,所以大直沽和三岔河口,是当时天津的商贸中心。明代以后,罢海漕改用河漕,特别是明初天津卫城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天津的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中心转向了天津城厢,所以大直沽衰落,城厢和三岔河口一带成为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如当时城厢的集市贸易,开始是自发状态的,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年),把城内的集市规范化,建成五处正规的市场:鼓楼宝泉集、东门内的仁厚集、南门内的货泉集、西门内的富有集、北门内的大道集。弘治六年(1493年)又在城外增设了5集1市:东门外的通济集、东门外的宫前集、北门外的丰乐集、北门外西的恒足集、张官屯的永丰集和西门外的安西市。可见,真正商业的繁华区在北门外估衣街和东门外的宫南、宫北街。再如得益于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的估衣街,在南运河之北,东口位于三岔河口旁的大胡同,沿南运河向西伸展,一直到马头渡(北大关)。江南来的河漕,必须要经过这里的南运河,然后经三岔河口转北运河运达京师。过往客商和行人,多在这里停留歇息,或者买卖交易,逐渐形成了俗称的马头东街,商贸繁华。漕运之兴,交通之便,北大关至大胡同、估衣街一带商业繁茂长达几百年之久,是享誉中国北方的早期著名商业街。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初一日,康熙巡视天津,到过北大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二十八日、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十三日,乾隆曾先后两次自圆明园来津,策马进北门,出东门。清朝皇帝几次经过北大关,这里的交通之便、人气之旺、商贸繁华,实属鲜见。到了清代中叶,估衣街已发展成为一条综合性的商业街了。不仅有林林总总的国货店,也有金粉怪异的洋货局。鸦片战争之前,外国的舶来品批量进入了天津市场,在东门外洋货街上专营出售。海运与河运、内运与外运的共同发展,使天津成为当时我国南北经济交流的枢纽和华北地区的商业重镇。

(二)近代天津工业的形成及其空间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既给天津带来了殖民地的屈辱,也在客观上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整个鸦片战争虽然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但英国侵略者始终把战略重点放在天津,因为天津是京师旁的重镇。1858年,英法舰队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1860年10月24日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洋务”运动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

1.洋务运动与天津近代工业的发端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掀起一场洋务运动。这个时期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太平天国起义和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意识到作为畿辅屏障——天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防务变得日益重要。

此时,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已相继建立,天津临近海口,便于进口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因此很快被清政府看中,成为兴办近代军用工业的基地,计划建成北洋防务的中枢。清政府于1867年决定筹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局分东局与西局两部分,东局在海河东岸贾家沽,西局在海河西岸海光寺。东局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为主,西局制造军需物资和器具。清政府害怕近代军事工业都掌握在汉族官僚手中,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因而由满族官僚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制造局。清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把天津发展为北方的军事工业基地与核心,但崇厚兼具庸官与贪官的特长,使得天津机器制造局成为吞噬国库银两的无底洞。

1870年,清政府派李鸿章接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从设计到机器,再到技师,全部来自英国,单是开办经费就二十余万两白银,耗资巨大。当时天津机器制造局虽然与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并称三大军火工业基地,但规模并不大,在鼎足而立的形势下,位列第三。李鸿章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对天津机器制造局进行改革,气象为之一新。几年后,三足鼎立的军火工业变为天津机器制造局一枝独秀的局面,一度跃居亚洲第一。天津机器制造局的创立与发展,是天津近代工业发端的标志,也是中国北方工业发祥地的标志。

2.天津民用工业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重点从大力建设军事工业的同时,使民用工业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因为随着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有了客观需要。为解决天津机器制造局所需煤炭全部进口的问题,1876年李鸿章在组织勘探唐山开平煤矿的基础上,于1878年在天津成立了“官督商办”股份制性质的“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最早机械化采煤的煤矿。1881年投产后,发展很快,迅速占领了天津的煤炭市场,并将洋煤赶出了天津。1880年,李鸿章在大沽海神庙一带兴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承修舰船,兼营造船,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座近代化的船舶修造厂。自此,民用工业在天津迅速兴起,也为民族资本的诞生、近代工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天津民族资本与近代工业的诞生

在天津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诞生了天津民族资本与近代工业。1878年,贻来牟机器磨坊在天津的出现,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加工面粉厂,标志着天津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紧接着天津自来火(即火柴)公司、天津织染缝纫公司、北洋劝业铁工厂、造胰有限公司、天津牙粉厂、新兴造纸厂、启新洋灰公司、北洋滦州官矿公司等几十家官办、官督商办或商办的企业相继成立。其中启新洋灰公司生产的水泥在全国销量最大,1919年占到了全国市场的92.02%。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在天津大力兴办实业,1902年天津作为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基地,于1903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工艺局,创办了工艺学堂、实习工场、工厂等,在此背景下,天津新开办的民族资本企业,分布在棉织、染织、面粉、制油、造胰、烟草、造纸等行业。

4.近代工业的发展拓展了天津经济发展的空间

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天津由处于拱卫京畿的附属地位一跃而成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也使天津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重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到清末迅速上升为中国北方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位置。1873年1月天津成立“轮船招商局”并正式营业,这是中国最早的轮船公司。1893年该公司已经拥有26艘轮船,1912年中国轮船进入天津港的已占到总船数的15.2%,其中大部分是招商局的轮船,打破了外国轮船垄断中国国内航线的局面。

1878年,中国最早的近代邮政“天津海关书信馆”在天津创办,同年发行了中国最早的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开启了中国邮政之先河。1879年,中国第一条天津至北塘的电报线架设成功,同年中国人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在天津开通,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报、电话最先在天津使用。1880年,中国最早的天津至上海营业性电报线开通,为中国民用电报通讯之始。1904年,中国第一条自建长途电话线——天津至北京长途电话线开通。

1888年,为满足“开平煤矿”运输煤炭的需要,“津唐铁路”竣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连接大城市的正式铁路,天津拥有中国第一座具有客运货运能力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1905年,天津在中国最早建成了围城环行的有轨电车,成为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除此之外,天津在中国城市中较早修建了平整的道路,用上了自来水,街道两边安装了路灯,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建筑风格异彩纷呈学校、医院、公园、商场、俱乐部、电影院以及豪华的大饭店和高级住宅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天津作为北方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

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奠定了天津的优势地位,扩大了天津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天津作为华北经济中心,与华东、华中、华南区域的中心城市上海、汉口、广州发生广泛且频繁的经济联系,外部资源与能量不断注入与交换,不仅使天津的工业水平日益提高,而且使天津经济发展的条件日益完备,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天津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在中国人提倡国货的背景下,天津民族工业的发展赢得了重要契机。在天津的民族工业以轻纺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以永利、久大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也迅速繁荣发展起来。随着大批的军阀官僚携聚敛之财云集津门,客观上为天津工业的发展注入了资本,促进了天津经济快速发展,拓展了天津经济的发展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纷纷成立,许多企业经过艰辛的努力,成为在国内独占鳌头的著名品牌,有的还享誉世界。如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抵羊牌”毛线、仁立实业公司的“天马牌”呢绒、利生体育用品厂的“利生牌”篮球、天津中天电机厂的“中天牌”电话机等。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创建了我国最早、最大的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聘请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对纯碱制作技术进行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出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在1920年8月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从此,打破了英国人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共有工厂1200多家,产业工人达20多万,形成了纺织、化工、造纸、印刷、食品、机器制造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民族资本占有一定的比重。至此,天津已经具备了一个工业城市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成为实力雄厚的北方工业基地。此时的天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一定的资本规模和一定的技术条件,区域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空间,区域经济运动已经具备取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基础。

(三)近代天津商业及其空间

天津开埠后,清政府为了发挥天津在通商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天津海关,这时的天津实际上是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管理中心。随着进出口商品种类的扩大和贸易额的增加,天津的辐射能力深入华北、东北、西北腹地,同时还开辟了与国内许多地区贸易交换的新网络,这时的天津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也是出口产品的加工集散中心。随着各式各样的进口商品涌入天津,一批销售洋货的商店和中介机构纷纷建立,天津成为进口商品的销售市场,也是批发零售洋货的重要基地。全国许多地区设在天津专门从事购销洋货的商贸行业开始兴盛起来,与对外贸易有关的货栈、运输和报关等行业相继产生与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天津出口的对外贸易额中,棉花的出口量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而畜产品的出口量则要占到全国的60%。进口贸易状况是,天津进口的面粉占全国总量的35%,位居第一位;棉花、煤油木材燃料等货物的进口,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天津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5%,占华北的60%,成为全国第二大对外贸易中心。天津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和重要的商业中心。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天津商业繁华区由开埠前三岔口一带的北大关和天后宫,开始向以海河内港为依托的英、法、日等租界集中,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天津的商业中心转向了和平路一带。1938年天津沦陷后,日商在天津开设的洋行集中在和平路附近。抗战胜利后,随着商贸活动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美国资本的进入,天津作为中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

(四)近代天津金融业及其空间

天津开埠后,随着内外商贸的日趋繁盛,一批银号相继诞生。中国银行和外国银行竞相开办,有力地促进了天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1897年北洋机器局开始铸造银元,1902年建立造币厂,解决了当时天津市面上使用的货币复杂而不统一的问题,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政府大规模铸币的发源地。天津作为中国钱币铸造中心之一,推动了我国近代货币统一和金融现代化的进程。

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天津分行为在天津建立第一家华商银行。尔后,我国一批颇有社会声誉的银行实业家纷纷在天津组建银行。自1910年开始,北洋保商行、直隶省银行、盐业银行、中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大中银行、裕津银行等先后开业。至此,包括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官商合办银行、商办银行等在内的近代天津银行蓬勃兴起。在这些银行中,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实力最强,被称为“北四行”,时谓“执我国北方金融之牛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津的合资银行共有7家,华资银行18家,分行62家,居我国北方各城市银行业首位。

与此同时,许多外国银行相继在天津设立分行。1880年汇丰银行最早在天津筹设,紧接着一大批外国银行涌入天津,其中有1895年英国的麦加利银行、1896年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1897年德国的德华银行、1899年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1902年比利时的华比银行、1907年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1916年美国的花旗银行和意大利的华意银行等。各国银行为显示实力,采用了本国当时最先进技术和新颖设计,相继在英、法租界建造了具有独特建筑风格、雄浑壮观、气势宏大的银行大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今天的解放北路形成了的天津的“银行街”,也有人称之为“东方华尔街”。到1936年,在津外资银行共21家,资本总额占外国在华银行资本总额的16%,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并与上海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两大金融高地”。

天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尽管只有600多年历史,却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新中国成立前,天津经济的优势在于工业、商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和金融业,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天津经济发展及其时空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天津经济发展及其时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天津,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07亿元,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当时的天津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这一进程的开展,天津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

1951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0亿元台阶,5年后迈上20亿元台阶,又用了2年迈上30亿元台阶,一年后的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时,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25亿元,是1949年的10倍多。1978年,改革开放的前一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65亿元,比1959年翻了一番。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呈递增态势,由1953年的17.58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24.11亿元。“二五”期间(1958—1962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波动幅度大,先增后减,先由1958年的32.49亿元增加到1960年的42.66亿元,随后下滑到1962年的24.25亿元,与“一五”末期的1957年持平。“三五”最后一年的197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9亿元。“四五”和“五五”期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虽呈递增态势,但增长幅度不大,“五五”最后一年的198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03.53亿元,迈上100亿元台阶。

表1-1 1949—1978年天津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

1949年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0.04亿元,1949—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70亿元,而且是以生产性投资为主,其中工业投资占到60%以上,重点支持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天津在强化生产性投资的同时,也集中力量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1949—1978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33.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8%。

3.经济结构

伴随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天津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天津经济沿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促进了天津经济协调、稳定、快速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天津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23.1∶36.4∶40.5,演变为1978年的6.1∶69.6∶24.3。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工业,强化了天津工业基地的作用,相对弱化了商贸中心的作用,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改变了产业单一、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局面;工业改变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局面;服务业以餐饮、商业、运输等低端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层次和水平较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表1-2 1949和1978年天津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发展及其时空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发展水平。“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特别是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天津珍视并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清楚并勇敢应对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得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著提升。目前,天津的经济增长跃居全国前列,经济实力连续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

1.地区生产总值(GDP)

(1)地区生产总值不断跃升新台阶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天津带来勃勃生机,1978年天津天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82.65亿元,1979年达到93.01亿元,逼近百亿大关,198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03.52亿元,迈上了百亿元台阶。“六五”期间GDP由107.96亿元增加到175.78亿元;“七五”期间GDP由194.74亿元增加到310.95亿元;“八五”期间GDP由342.65亿元增加到931.97亿元,增长了2.7倍多;“九五”期间GDP由1121.93亿元增加到1701.88亿元。其中,199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千亿元台阶,达到1121.93亿元,从百亿到千亿元用了近17年时间。

表1-3 1978—1999年天津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进入21世纪,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天津用6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第二个千亿元台阶,达到2150.76亿元。“十五”最后一年2005年,GDP达到3697.62亿元;“十一五”期间,GDP由4344.27亿元增加到9108.83亿元,增长了2倍多;“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1190.99亿元。[6]从千亿元跃升到万亿元,天津用了16年。2012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85.18亿元。[7]

表1-4 2000年以来天津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及其增长(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历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经济发展更趋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进入了一个健康、成熟的现代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天津经济增速波动幅度是17.7个百分点;90年代波幅则缩小为8.9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天津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速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波幅为5.4个百分点,呈现在高增长平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标志着天津经济迈入了一个现代化成熟发展阶段。

(3)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从1994年至今,天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速连续19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天津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走出了一条既稳健又快速的增长轨迹。“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稳定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4)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十一五”期间,天津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明显增强,“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增速为14.7%,“十一五”末的201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向万亿元迈进,达到9108.83亿元,增速为17.4%。“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0亿元,2012突破12000亿元,天津步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使率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图1-1 “十一五”时期全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投资总量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80年代,以地震灾后重建和轻工行业为投资重点,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规模不足百亿,为62.1亿元,年均递增16.8%。90年代,投资向汽车、冶金等重化工业倾斜,年均投资规模迅速增加到392亿元,年均增速提高到26.3%,其中1991年突破百亿大关。

2000年以来,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3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创下了29%的增长速度。2007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2008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2009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并创下了47.1%的历史最高增长速度。

表1-5 2000年以来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其增长

数据来源:历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6511.42亿元,增速为30.1%。“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7510.67亿元,增速为31.1%。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为8871.31亿元,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拉动了天津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天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按照里昂惕夫的“高投资—高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率为4%~6%时,投资率约为20%左右;增长率为7%~8%时,投资率应为30%左右;增长率为9%~10%时,投资率需高达35%~40%。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2009年,天津投资率首次突破70%,达72.6%,居全国第七位;经济增长率为16.5%,排第二位。[8]这不仅说明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天津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经济发展处于投资驱动阶段,也说明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里昂惕夫的“高投资—高增长”模型相吻合,属于正常、合理的投资增长。

图1-2 “十一五”时期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3.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把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做大总量和构建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实施大企业集团和品牌带动战略,推进优势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转移。

第一,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69.6∶24.3调整为2011年的1.4∶52.2∶46.1,2012年为0.8∶44.9∶54.3。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明显,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速,三次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

第二,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特别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呈现了传统行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交通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连锁经营、中介服务等一些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20世纪80年代,天津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不仅叫停了一批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也关停了一批耗能高、效益差的企业;90年代,天津加快调整,逐步确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六大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天津大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八大优势产业。

第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1979—2009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7.7%,高于同期全国水平9.1个百分点。[9]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100.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6%,提高0.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完成5019.25亿元,增长30.2%。这标志着天津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天津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天津具有优势的主导行业。

4.工业继续发挥对天津经济的主要拉动作用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继续发挥对天津经济的主拉动作用的同时,工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

(1)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1978年,天津工业总产值为157.90万元,工业增加值为54.39亿元。到2010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到17016.01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410.7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0.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3.5%。“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天津工业总产值突破两万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5380.53亿元,增长19.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6.3%。2012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6122.92亿元,增长15.8%。

(2)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显著,工业化进程加快

1978年,天津轻、重工业各占半壁江山。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2712.40亿元,增长23.6%;重工业13948.23亿元,增长33.4%。“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857.72亿元,增长29.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3524.47亿元,增长40.0%,重工业总产值17333.25亿元,增长27.2%。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全部工业总产值24017.18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50.54亿元,增长14.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4507.54亿元,增长29.3%,重工业总产值18743.00亿元,增长11.9%。[10]世界上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的一般经验表明,工业的重型化发展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都曾走过重型化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轻、重工业发展的变化,标志着天津从工业化的发展初级阶段已经跃进到高级化的发展阶段。

(3)工业在调整中发展壮大

“十一五”以来,天津工业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形成了八大优势产业,标志着天津工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100倍之多,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了80倍之多,这充分说明天津已经从一个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基地。2010年,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68.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1.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1年,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81.52亿元,增长29.0%。2012年,八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21085.08亿元,增长14.8%。[11]

(4)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入新世纪,天津秉承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理念,全力构筑产业高地,不断推出重大项目,包括重大工业项目、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区县重大项目,以及服务业精品项目。天津重大项目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总体规划,体现了技术含量高、聚集能量大、带动作用强、质量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其中工业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比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区县项目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服务业项目充分体现了高端服务业特点。重大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快形成制造业产业高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县经济跨越发展、促进服务业迅速崛起将发挥重要作用。

重大项目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末,全市940项重大项目中450项建成或基本建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新开工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74个,比上年增加136个,完成投资1418.04亿元,增长60.5%,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1.3个百分点。“十二五”第一年,城镇新开工项目3785个,比上年增加1060个;完成投资2603.48亿元,增长36.5%。[12]

5.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如火如荼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通过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983.63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5030.11亿元,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2009年生产总值3810.6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0%,2010年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5.2%。

“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新一轮开发开放步伐加快,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计划启动实施,“十大战役”全面推进,功能区开发与招商引资同步进行。2011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732.22亿元,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2.12亿元,增长32.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85.02亿美元,增长20.8%。2012年,滨海新区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全年生产总值7205.17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16.75亿元,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3.30亿元,增长20.3%。[13]

图1-3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超过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超过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以上,超过1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2万亿元左右;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的主要社会发展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提高到85%以上;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城市化率达到93%。

2010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滨海新区后,对滨海新区的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争创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二是争创科技创新的领航区,三是争创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四是争创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五是争创和谐社会的首善区。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打造成为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带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注释】

[1][苏]克尔日查诺夫斯基,《苏联经济区划问题论文集》,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Edgar M Hoover &Frank Giarratani,An Introduca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Alfred A.Knopf,1984.

[3]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4]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5]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6]数据来源:201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数据来源:201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信息来源:天津统计信息网,文章作者:郑礼,上传时间:2011-5-17。

[9]信息来源:天津统计信息网,文章作者:郑礼上传时间:2011-5-17

[10]数据来源:历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数据来源:历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数据来源:201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数据来源:历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