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摘 要】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我校在数控实训课堂上引入了“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目的是促使职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悉企业、适应企业管理并在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企业。笔者从一个改革一线老师的角度阐述如何将实训课堂与企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做中学”。
【关键词】 准企业化管理;课堂数控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一、序 言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始应用于职业教学中,教学不再只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即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在看到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学生即使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但在进入企业工作时,仍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究其原因是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企业知识的教育,如企业的运作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质量控制、文化内涵及职业素养等,同时教学过程并不是企业工作的全过程,而是不合理地删减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探索“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中开展以企业工作程序为导向的教与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任课教师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情况,将教学班级设计成一个企业组织并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载体,将岗位内容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质量控制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咨询服务,整个教学过程坚持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企业管理与工作要求为考核标准的一种实训课堂活动程序。
二、我校实行教学改革的“准企业化”管理环境
本次由武汉市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牵头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精心布置,教学校长和科室领导亲自参与并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具体实施。改革前,学校组织了多场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老师们明确了本次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验班级和基本任务,让参加本次课改的教师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我校数控专业拥有30多台套的数控车床,也为本次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所挑选的实验班级是经过了认知部分实训、对本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优秀班集体。
三、“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数控实训教学改革的实施准备
在本次实训教学改革前,学校组织研讨会界定了准企业的管理环境改革应包含四大部分。
一是实训教学环境的准企业化。即实训室或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实际相符,如实训设备及设备布置及环境要求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环境布置要引入企业文化等。我们在进入车间的醒目位置布置了本次实训的具体生产任务及生产进度,使学生一到实训场所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将实训口号“一言一行,为企业负责;一举一动,为用户负责”制成横幅,时刻提醒学生的言行举止。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产品陈列柜,将优秀产品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二是实训教学管理的准企业化。即按照企业现场生产管理运作模式实施实训教学管理,并按企业规范操作,教师与学生模拟企业岗位角色。我将本次实训班级1044班模拟车间的岗位设置,确定了由实训教师担任车间主任,并根据实训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分别担任技术人员(生产调度员、工艺员、质检员、维修员)和操作员、仓储员的车间管理模式。同时借鉴车间的岗位职责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每名学生的岗位职责,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进行岗位职责的学习,务必让每名同学都能明确各自的岗位任务和目标。笔者认为岗位职责的确定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车间的管理模式。其次要能让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最终实现共同进步。要让学生在实训期间增强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如:工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根据工作任务安排工艺流程,并负责监督每个机台工艺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帮助同学检验和修改程序,调整机床参数的任务。质检员要做好零件的初检与终检,负责产品质量目标的完成状况及跟踪记录,同时还要负责管理好车间的工量具。每个机台操作工分成两人,其中有机台长一名,其任务是完成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及质量指标,并负责指导另一名学生完成工作。
三是实训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生产任务,按照岗位的分工,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岗位职能。这次的实训任务,结合本班学生的理论基础安排了一个配合零件的加工任务(图1、图2)。
图1 联接轴
图2 轴套(www.xing528.com)
该任务为一对简单的联接轴和轴套,虽然图形不复杂,但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而且产品精度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最终要形成装配,对学生数控车床的操作精度有一定要求。我将班上学生分成甲乙两个班组。一组做轴,另一组做轴套,并分别给予当班的工作计划。当任务完成后,两组同学任务对调。记得有一天快下班时,乙班的工作任务已完成而甲班未完成,我要求甲班学生留下加班。最初有的学生有些不满,我告诫他们“今日事,今日毕”,若今天不加班,我们整个车间的生产进度将无法完成。听了这些,学生也都能理解并服从安排,最终完成了当班生产任务。通过这件事,学生充分体会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紧迫性。同时这样的任务安排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孔、轴类零件的训练,并且两个班组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竞争。
四是班级管理准企业化,即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公司(或是一个车间),公司(车间)要发展,就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经营。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胸牌、统一的班徽,定期进行的一系列评价激励机制,透视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样的管理和引导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班级“企业化”文化。我要求每个学生进入车间必须着工装、佩戴工牌,而且技术人员是蓝色工装,操作工为红色工装,以便识别和管理。同时引进了企业的技术文件如加工过程卡片(表1)和产品出、入库单。要求每名学生熟悉这些卡片的作用和填写要求。如工艺员要填写加工过程卡片的技术要求栏,调度人员要填写设备和工作者栏,质检员要填写检查结果栏,操作员要填写起止时间栏。并强调每名学生必须要有过程卡片才能上机台操作,强化工作的规范和流程。而产品出、入库单,则主要由仓管员、调度员和操作工填写,其主要作用是衡量一个班组或每一名操作工的效益。我们每次下班前都会统计当班的投入与产出数量、产品的成品率和废品率,对完成任务或成品率较高的班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并请他们介绍经验,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表1 加工过程卡片
四、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
本次“准企业化数控实训”的教学改革后,我要求班级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写下800字以上的实训心得,总结自己在本次实训中的经验和得失。从中我发现学生们取得了以下收获:
(1)了解了企业(车间)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校企无缝对接”打下基础。由于熟记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学生们进入车间不会“无的放矢”。有的学生在总结中写到“学校车间的训练模式和工厂工作模式同步,这样也就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环境做好了铺垫,不再让我们在开始工作时感到困扰”。
(2)建立了“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是一种责任”、“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等企业文化。由于是质检员把关,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加工的产品是废品。学生们都进行了自我总结,为加工出合格品,他们的工作态度也有显著的改善,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工艺员的工艺步骤进行生产,最终完成了任务。
(3)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实训方式表示欢迎,纷纷表达出通过本次实训掌握了各种知识点和技能的喜悦,也希望学校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1)教学模式的探索还需深入进行。本次教学改革我采用的是“361模式”,即将实训时间和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30%的时间用通俗语言讲解工作任务及任务的分配;60%的时间由学生拟定(或填写)工艺卡、任务单以及任务实施;10%的时间总结课题任务、检验质量及6S管理验收。本次实训虽然从形式上严格遵守了“361模式”,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能让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自然对接,如何顺利完成师生教学角色的转换,还要进一步思考。
(2)实训前准备工作还要更加细致。比如本次实训中有学生的游标卡尺没有调整好,造成了该生产品的报废;又如负责工艺安排的学生就写到:“希望提前拿到图纸,能先编写出工艺单,并经车间主任(老师)审阅,方可大量填写并分发给操作工。一来自己工艺水平会有所提高,二来可以节省时间。”
(3)实训后要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在后期的教学中予以强化和补充。
(4)实训项目还要更加丰富。要选择出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并适应车间生产的项目,拓展学生对不同技能点的掌握。
(5)实训课堂管理还应加强。每位学生应该建立业务档案,能准确反映每个学生实训成绩和操行表现,并根据档案记载的优劣进行奖惩。同时要展示学生(员工)的敬业风采,展示优秀产品,以彰显“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
(6)企业文化的渗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企业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保密措施、执行情况反馈等,都要在今后的实训教学课程中予以设计和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