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化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实践与探索

企业化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推行了“项目制管理”的方法,不失为学校内部制度创新的一个好途径。

企业化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实践与探索

准企业化管理环境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

魏 瑾 何 宁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摘 要】 中职学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社会组织。如何发展与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相匹配的学校组织,是我们未来研究中相当重要的课题。现今武汉市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都是层级制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有管理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没有突出教育教学中心等弊端。笔者在准企业化育人模式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经验,尝试以“项目制管理”的方法来推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 准企业化管理环境;层级制管理;项目制管理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要关注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调整,来适应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对中职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新要求。伴随着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的巨大变革,中职学校内部层级制的组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如何发展与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相匹配的学校组织,是我们未来研究中相当重要的课题,必须加以重视和探究。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推行了“项目制管理”的方法,不失为学校内部制度创新的一个好途径。“项目制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像管理项目一样管理学校,即在学校内部建立功能型组织与多个专项任务组织相结合的“集中控制、分权管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能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及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特点,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一、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笔者针对此问题对湖北省武汉市的14所中职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采用的都是层级制管理,主要是“校长—分管校长—职能部门—教研室(组)—教师”这样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曾对中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的建设及推进过程中,这种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1.管理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

学校管理层次过多,管理结构“小而全”,中间环节多,导致决策下达和信息反馈速度慢,容易失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管理人员过多,政出多门,任务往下压,老师们难应付。

2.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

层级管理模式,其结构形式容易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本由下一级承担的职责被上一级包揽之后,冲淡了每一级的任务,难以鼓励下级积极向上发展。

3.没有突出教育教学中心

中职学校的层级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的重心没有突出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没有突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这个中心,而是事事围绕行政事务转。上层忙于行政事务,基层忙于应付,难以专心抓教育教学,忽视了教学一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二、准企业化环境下推行“项目制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笔者在准企业化育人模式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经验,尝试“项目制管理”。

(一)具体做法

将“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计划和运行任务划分为工作项目,按照归口的不同设定项目主管,项目主管直接面对领导核心层,便于信息的上下沟通,使管理重心落到了“根”上,蕴藏在师生中的智慧和力量自下而上地被调动起来了。例如:学校10级的14个定制班,班主任即是项目主管,与班级的各任课教师组成项目组,对定制班的整体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就业等问题负责,学校职能部门(教务、学工、实训)做好服务和协助,对某些专门的问题成立项目组,如职业素养课程项目组。

(二)实施效果(www.xing528.com)

学校整体准企业化环境的建立、育人模式的实践改革,辅以“项目主管制”管理的尝试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机制不同,其实行范围、实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但其目前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还是值得肯定的。

1.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以前,根据学校的工作,教学、德育、科研等部门定出计划,再分别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布置任务,教育教学被分割开了,一线的教师要对各个部门的指令进行低层次的整合,往往出现疲于奔命或被动应付的状态。以班级为单位成立项目组以后,我们赋予了班主任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从教育、教学整合的角度来思考、谋划班级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以“项目制管理”方式运行的10级,从班级考核及教学反馈的各方面数据要明显高于未改革的11级,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2.更有利于教师成长

层级制管理以追求理性行为和组织效率为中心,强化章程和制度管理,人们是按政策办事而不是以“下一级”的需求或发展为目标。教师往往为了符合组织的期望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也无暇进行个人设计和规划,教师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会处于紧张和高压状态,不利于教师的自主化、专业化成长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在整个“校企一体化定制班”的建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但实施“项目制管理”后,教师们的主动性被高度地激发出来,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大,从而能够表现出比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很好地去处理这些问题。

“项目制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将权力释放到基层组织,改变了以往领导主导的局面,扩大了信息的共享。教师在能够拥有主动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组织中,则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生命情态和积极活泼的生存方式,并得以自由发挥智慧和才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的“项目制管理”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和现行人事体制大环境的影响,“项目制管理”模式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人事体制还不能适应“项目制管理”模式;由于“项目制管理”模式尚处在尝试阶段,还不能形成大部分人认同的组织文化;受分配制度的局限,还不能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三、结 语

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要得以顺利进行,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作保障,尽管“项目制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创新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其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学校实施“项目制管理”就是借助现代管理思想,融入教育实践的一种“嫁接”,这是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尝试”,这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实现教师成长的一种“载体”。对教师而言,“项目制管理”是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对学校而言,“项目制管理”是发展学校、面向未来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潘竹燕.中职校层级管理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J].商业济济,2011(10)

[2]牟峰.学校管理项目化探究[J].教育研究(论坛),2006(5)

[3]郑立达.学校内部管理结构扁平化的构想[J].上海教育,2005

[4]钟晨音,刘迎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组织变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