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鹏
(武汉市财贸学校)
【摘 要】 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教育为了明日世
界》中曾说过,每一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从文化出发并从文化方面找到它的最终意义。本文从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适应性的角度出发,认真剖析了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在空间上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在时间上把企业文化教育前移到校内学习阶段,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从中道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少企业选才用人的标准逐渐从注重专业技能转向对求职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上,也就是要考查求职者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情境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学习结果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适应和社会身份的建构。因此,在空间上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在时间上把企业文化教育前移到校内学习阶段,将企业文化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过程,是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通过“工学交替”、“校企一体化定制班”等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不断加强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培养,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并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反映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原因有很多,学生在校时所处的环境与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环境存在巨大的反差,从而导致对企业文化缺乏必要的认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中我们发现,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渗透,但渗透面较窄,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没有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校园文化进行全新的设计与整体构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缺乏尊崇职业的价值取向
我们的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排斥技艺的倾向,把用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职业技术视为不过是“末业小道”、“奇技淫巧”,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遍布校园的名言警句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以勤学苦读为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相反,校园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信息很少,贴近生活、符合中职学生年龄层次、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关注职业、尊崇职业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理念不够充分。
2.学校核心价值观与职业关联不够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未来工作在基层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就是发展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中职生向职业人转变,因此,反映中职学校基本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观,应与职业、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密切关联,由于不同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中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践行应该紧紧围绕自身专业类别进行。而现实情况却是,相当多的中职学校在这方面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梳理出有行业特点、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而是笼统地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空泛的说教奉为圭臬,在这种大一统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很难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的目的。
3.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限
在教育部大力提倡“企业文化进课堂、产业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这些努力通常是局部的、片面的。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层面,多数学校做得不错,标识设计、楼宇墙面、宣传栏上都能引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但在课程文化、学校活动文化层面,企业文化的影响仍然有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的课堂与普通中学无异;在文化活动上,大多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德育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教育以及励志教育,与普通中学也大同小异。由此可见,作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延伸和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与企业文化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有校园文化与现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果能够让中职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那么就可以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过程,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能更快适应职场。因而,加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文化有效融合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促进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策略(www.xing528.com)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因此在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保证两种文化渗融的有效性。
1.扬弃策略
从表现上来看,职校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重教育轻实践,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其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结果导向;职校校园文化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员工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职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计划、按部就班,企业更强调随市场而变动,更强调灵活,这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使命,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责任非常清晰,承担的工作必须完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责任,不能回避,责任感成为工作主导。
“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并不是将企业文化全盘照搬,而是应该采取扬弃的策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企业文化中有利于学生个体成长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园中。如企业文化重实践,中职校园文化就应该汲取企业文化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元素,引入更多的实践性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因素,应当降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有效性策略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带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文化结合并不是将企业文化直接移植到校园文化中,而是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改造,与优秀的、普适的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交融,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目的。
首先,要引入职业价值观教育,赋予学校精神文化新的内涵。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它决定并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其他层面。中职学校的基本任务决定了精神文化应该体现职业特点,这就必然要融入企业的精神文化要素,体现职业价值观。其次,要从整合校企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入手,重新设计学生行为规范;第三,在课程文化建设上,要引入企业文化的源头活水,让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考核;此外还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从而主动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3.时序性策略
学校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周期,校企文化融合应当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和客观需要,制定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把企业优秀的、典型的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融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如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一名初中毕业生转变为一名合格中职生,校园文化活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从一名中职生过渡到一名“准职业人”,校园文化活动中就应逐步引入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规则;当学生离校实习进入企业后,其主要任务是从一名“准职业人”转变为职业人,由于企业文化已经前置并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比较迅速地适应企业氛围了。
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文化渗融对接是零距离就业的需要,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余祖光.滞后的工业文化[J].汽车时代,2010(11)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9)
[4]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