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太平洋的翡翠绿洲-异城之门

南太平洋的翡翠绿洲-异城之门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洋中的翡翠虽曾多次出国,到南半球却是第一次。这是一家专门为新西兰华人播出中文电视节目的电视网。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公园,到处是森林、绿地,间以瀑布、湖泊、清流、沙滩,仿佛是镶嵌在南太平洋的一块碧绿翡翠。在其他潮湿的悬垂岩壁,也可见到它们的身影,但像这样大规模集中的情形却很罕见。

南太平洋的翡翠绿洲-异城之门

大洋中的翡翠

虽曾多次出国,到南半球却是第一次。踏上新西兰的土地,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里的节令和北半球正好颠倒,中国正处春夏之交,此地恰逢秋冬之交,让人觉得仿佛瞬间跨越了两个季节。好在正是节令交替之时,温差还不算大,如七八月份来,就会从盛夏直接跨入严冬,那种感觉肯定更怪异

我是率广东南方电视代表团到新西兰的,香港凤凰卫视为我们安排了这次访问。晚上8点半在香港乘国泰航空公司107次航班的飞机,9个多小时就抵达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因我国与新西兰有4小时时差,当地时间已是第二天11点多。

先期到达的凤凰卫视副总裁余统浩接到我们后,从机场直接带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天空塔,登塔观赏奥克兰市全景。此塔高328米,是南半球最高的建筑物,塔身182~220米处有三层观景台。由观景台周围的无缝玻璃幕墙望出去,奥克兰市和豪拉基海湾的全景一览无遗,美不胜收。新西兰很注意环境保护,连人口100多万的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存在污染的问题,放眼望去,天蓝海碧,能见度很好,整座城市像洗过般的洁净。

我们在摩天台正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时,突然发现有几个人站在观景台旋转餐厅顶部狭窄的环形露天平台上,不知在忙乎什么。多危险啊,掉下去可怎么办?陪同我们参观的一位在奥克兰留学的中国姑娘告诉我们,用不着担心,他们是正在准备摩天弹跳。天空塔的192米处,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弹跳场所,经常有人在这里凌空飞跃而下,追求那种惊心动魄的刺激。虽然看的人都胆战心惊,却从未出过事。我们这才看清,两位身穿橙黄色救生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帮一个姑娘穿救生服,带头盔,系安全带。一切停当后,那姑娘犹豫了片刻,毅然凌空一跳,在两根保险索的引导下,几秒钟后平安地降落在塔基附近的草坪上,可谓有惊无险。

看过这惊险的一幕,余统浩带我们来到了中华电视网。这是一家专门为新西兰华人播出中文电视节目的电视网。该电视网是由10位在新西兰定居的华人合资兴建立的,大股东何先生是香港移民。他告诉我们:“原来我是做其他生意的,但对电视一直情有独钟。四年前我看到新西兰的华人越来越多,觉得专门为他们建一个中文电视频道肯定有市场,就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大家一拍即合。我们在合适位置租了400平方米仓库,略加装修,再购置了一批必要的设备,招聘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借助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网络,中华电视网很快就开张了。”

想不到在新西兰办电视这样容易。我们参观时注意到,这里虽然不如国内的电视台排场,但空间利用得十分紧凑合理,人员也很精干,全台连管理人员在内目前仅有51名工作人员,而且其中有21名还是兼职人员。中华电视网有四个中文频道,除自办粤语节目外,还完整转播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电视节目,另一个频道则每天用9小时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同时也插播部分广东卫视的电视连续剧。这家电视网成立虽仅四年,却已在奥克兰4万多户华人中拥有9000多用户。我们看了他们不久前用粤语制作的一个专题节目《面对面》,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请来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和她就华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看了感到十分亲切。

参观中华电视网,拉近了新西兰和我们的距离,华人为在南太平洋这个岛国立足所做的努力,也让我们深感钦佩。在随后的访问中,我们见识了新西兰的美丽与奇特,更加明白她何以能牵住这么多华人的心。

新西兰国土面积有26.8万平方公里,比英国的国土面积还大,但人口却只有380万。由于人少地多,加上政府异常重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受到多少破坏。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公园,到处是森林、绿地,间以瀑布湖泊、清流、沙滩,仿佛是镶嵌在南太平洋的一块碧绿翡翠。穿行在新西兰的大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美景奇观。

维多摩的萤火虫洞,就是一处奇特的景观。维多摩是位于奥克兰南部100多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它因拥有萤火虫洞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该洞是1887年被当地毛利酋长塔雷和英国测量师法兰德发现的。那年,他们为勘测地形,用亚麻杆造了一条筏子,以蜡烛为照明工具,顺溪流而下,突然进入了一个石灰岩地区的溶洞,他们在水道两边看到了许多造型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等眼睛适应周围的黑暗后,他们发现,除烛光外,水面还有无数小亮点,抬头一看,洞顶缀满了繁星,美艳绝伦。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洞顶栖息着无数新西兰特产的萤火虫。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向当地政府作了报告,当局立即派人实地勘测,绘制出了此洞的地形图。维多摩发现萤火虫洞的消息也由此不胫而走。

1888年,塔雷派人稍加修整,将此洞正式开放给游人参观。因见有利可图,1906年,政府接收了此洞,直至1989年,才将萤火虫洞交还给塔雷的子孙。如今,此洞已成为新西兰最热门的旅游点之一。

我们是坐船进洞参观的。行前导游告诫我们,为了不惊扰萤火虫,洞内不许喧哗,不准拍照。导游拉着固定在洞顶的引导绳,驱船由洞内的水道曲折前行,不一会我们果真看到,洞顶有成千上万的光点在闪烁,宛如如夏夜的星空,繁星点点,格外迷人。

出洞后导游告诉我们,新西兰的萤火虫和中国的不同,它是一种小真菌虫的幼虫。成虫产卵后,三星期便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成长期大约有半年多,这个时期是它的发光期和捕食期。它会在洞顶吐丝编一个管状巢,巢下垂二三十条丝线,然后在巢内发出光亮,飞行昆虫受光吸引,不留神被丝线黏住,便成了它口中美食。这种不飞的萤火虫由几毫米长到两三厘米后开始化蛹,成虫破蛹交配产卵后只有几天寿命,这期间它不发光也不进食。所以,新西兰的萤火虫虽然不会飞,但发光的时间却很长。在其他潮湿的悬垂岩壁,也可见到它们的身影,但像这样大规模集中的情形却很罕见。

见识了维多摩的奇观后,我们又驱车东行,仅只半个小时就来到罗托鲁阿市。该市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虽只有六万人口,却是新西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它所以出名,主要因为这里过去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一处重要聚居点,曾经势力十分强大的毛利人阿拉瓦族,很长时间一直生活在这里。因而这里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毛利人的建筑式样、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罗托鲁阿的居民多数也仍是毛利人。如今新西兰政府已将这里辟为毛利人传统文化的主要展示地。

罗托鲁阿地处火山区,这里的火山虽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却形成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到处都有温泉,有的泉眼还不停地喷泥浆和热水。我们在罗托鲁阿市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越向南走这种味道越浓,到离城三公里处的地热带法卡莱瓦莱瓦时,离泉眼近的地方硫磺味已浓到有些呛人。这里的空气中到处飘浮着白色的热雾,像一个天然的大蒸气室。星罗棋布在这一带的温泉,因所处地貌的不同,以不同方式喷涌出地面。有一处温泉是从覆盖在地面的稀泥浆中冒出来的,冒出时还不断发出蛙鸣般的声音,所以被称作青蛙泉。这里最多的是间歇泉,隔几分钟、十几分钟或几小时,就有泉水从泉眼中喷出,最大的宝壶杜间歇泉,每隔两三小时就会喷出高达30米的水柱。“宝壶杜”在毛利语中的意思就是“喷出的水”。(www.xing528.com)

有一眼处于低凹岩石间的温泉,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我的联想。这眼温泉就像一口巨大的“石锅”,泉眼就在“锅”底,温度很高的热水在里面不停翻腾,也不溢出来,“锅”内蒸发出的热气不断往外冒,就像一口永远沸腾的开水锅。导游告诉我们,这眼温泉的水温足有七八十度,可以很快煮熟鸡蛋。大概为了防止游客不慎掉下去,四周都围着木栏杆。

面对这眼奇特的温泉,不由得使我联想起新西兰与毛利人的历史。三亿年前,新西兰是当时地球上一块巨大的陆地冈瓦纳大陆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南美洲、澳洲、非洲、南极洲其时也是这块完整陆地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壳变动,冈瓦纳大陆逐渐碎裂重组成今天这种状况。新西兰在大约一亿年前就从这块大陆分离出去,形成了独立岛屿。由于新西兰分离时代的冈瓦纳大陆尚未出现哺乳动物,连爬行动物也罕见,因而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在人类侵犯这个孤岛之前,这里是鸟类的天堂,主要生活着恐鸟与几维鸟。因为没有食肉哺乳动物和蛇等天敌的侵犯,岛上许多鸟的翅膀都逐渐蜕化,失去飞翔能力。

新西兰毛利人在表演歌舞

公元11世纪前后,原来居住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毛利人,不知何故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使这个从无人烟的岛屿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随毛利人而来的狗和老鼠迅速繁衍,极大地威胁着各种小型鸟类的生存。更遗憾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只会使用木器、石器的毛利人上岛后,将恐鸟视为主要食物,开始大量猎杀。当时恐鸟是比鸵鸟还大许多的巨鸟,成鸟身长三米,重达数百公斤。由于目标大、数量多,加上笨重迟缓,毛利人用木制标枪就可以捕获。捕猎到恐鸟之后,他们通常将其带到地热带温度较高的温泉,架在上面,靠热水和蒸汽焖熟,再撕开食用。毛利人以恐鸟为食达数百年,使原来有数十万只的恐鸟,十六七世纪即已灭绝。

看到这眼锅状温泉,我不由得想,这里当年或许就是毛利人焖煮恐鸟的主要场所。造成恐鸟灭绝的毛利人,后来也差点遭到和恐鸟一样的命运。自1642年荷兰航海家亚伯·塔斯曼发现这个岛屿,1769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登上这个岛屿,1840年英国人开始向这里大批移民之后,因土地的纷争,1860年终于引发了英国人和毛利人之间长达12年的战争武器先进的英国人对付毛利人如同当年毛利人对付恐鸟,易如反掌。战争过后,毛利人数量大大减少,剩余的人主要退居到罗托鲁阿一带。直至现代,因新西兰政府的重视,毛利人的境遇有了明显改善,人口才有所恢复。

在大地热带附近的毛利人王宫、市政厅和毛利文化村,陈列着毛利人用过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展示了毛利人独特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毛利人的建筑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轻巧,坚固实用,门柱梁壁都以木雕作装饰。毛利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细胞的民族,非常喜爱雕刻。他们制作的木雕、石雕,线条大胆流畅,造型夸张,想象力十分丰富。展品中有一种木制或玉制的工艺品,造型奇特,线条优美,但我始终看不出它究竟想表现什么。导游看出了我的疑惑,主动告诉我,这是从鱼钩的形状变化出来的装饰品。由于毛利人在英国人上岛之前还不懂冶炼技术,更没有发明出鱼钩。英国人移民初期为了和毛利人搞好关系,给他们送了不少鱼钩。恐鸟灭绝后猎取食物一直很困难的毛利人,学会钓鱼后,对这小工具既好奇又感激,便根据它的模样,加以变形和美化,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毛利人村落旁一个大棚里陈列的一艘大独木舟,更使我感到新奇。它长约十多米,漆成棕红色,形状像梭子,舟沿舟帮饰有浮雕,刻凿得很精美。导游告诉我,浮雕的内容都与毛利人的历史传说有关。船上插了一排红色的羽毛,像一面面战旗,据说这是吉祥鸟的毛,我怀疑这或许是染色的恐鸟毛或鸵鸟毛。这艘独木舟用整根新西兰松挖刻而成。新西兰松高达五六十米、直径达六七米,是森林中的巨人,且木质坚硬,系造船的上等材料。独木舟在毛利人历史上发挥过至为重要的作用,平时是运输工具,战时又相当于战舰,它既是毛利人历史的见证,也是毛利人文化的象征。

罗托鲁阿的所见所闻,让我一直沉浸在历史的追忆中,到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才使我又回到现实。位于北岛南端的惠灵顿,是英国人在新西兰的最早殖民点。自1840年第一批英国人踏上这块土地,160多年过去了,昔日荒芜的海边已耸立起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因大多数建筑都沿海而建,整座城市呈狭长形,从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很快到达海边,很多建筑物都能看到海景。约有80万人口的惠灵顿既繁华热闹,又干净整洁,漫步在街头有一种十分惬意的感觉。

我们在惠灵顿的导游黄普,十年前到新西兰留学,爱上了这座海边城市,学成后便定居在这里,一边经营灯具一边兼做导游。他先带我们登上了维多利亚山。这座山实际上只是城南的一个小丘,高仅170米,但从顶上眺望惠灵顿却也十分壮观,城市全景尽收眼底,不但可以看到市区的高楼大厦,还能看到周边的住宅群,往南望则可看见在惠灵顿机场频繁起降的飞机。毛利人在这一带居住时,曾将此地称作“仰望天空的地方”。

随后,黄普又带我们游览了市区北侧的东方海湾,这个海湾紧靠惠灵顿市中心,面对大海的不足一公里的沿岸平地,密密麻麻地耸立着许多高楼大厦,背后的山坡上,则整齐地排列着许多欧洲风格的别墅式建筑,造型别致,色调淡雅。黄普告诉我,这些是惠灵顿早期的古建筑,多数都有100多年历史。层次分明的东方海湾,是一个闹中有静的地方:在市区的街道商店,到处是行色匆匆、步履急促的人群,展现着城市的喧闹繁荣;走上海滨大道,沐浴着海风,面对碧蓝的大海,又立即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宁静。

离开东方海湾,我们又先后参观了国会大厦、政府大楼、国会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外形奇特的国会大厦令人过目难忘。这座建于1980年的大厦,因造型像个蜂巢,故被新西兰人亲切地称作“蜂巢大厦”。这座大厦的内部设有大臣室和会议室。其右侧有一座高四层的宽大建筑物与之相连,这是建于1922年的议会厅,与议会厅相邻的是一座漂亮的哥特式古建筑,她就是建于1897年的国会图书馆。这三座建筑物是忙忙碌碌的新西兰国会议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新西兰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作出的。新西兰人将这里统称作“蜂巢”,非但形象而且也很有道理。

在新西兰唯一由政府管理的国家博物馆,看了其中陈列的几个展览。有介绍毛利人的文化历史,英国人的移民史,现代科技发展史,动植物进化史,以及新西兰地貌变迁史等内容。看后仿佛上了一堂浓缩而又生动的新西兰历史文化地理课,更加深了我们对新西兰的了解。

此次访问,最大的遗憾是,因时间关系未能到南岛。不过,这也等于给我们留下了重访新西兰的机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