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畅游加拿大:辽阔疆域、优美风光、丰富资源令人惊叹

畅游加拿大:辽阔疆域、优美风光、丰富资源令人惊叹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拿大风情到加拿大,它的辽阔疆域,优美风光,丰富资源,无不令人惊叹。我们是途经美国抵加拿大的。中午12时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乘美国航空公司5033航班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了。没想到由美国到加拿大这样方便,更没想到,这趟国际航班的飞机这样小,只有36座。下城位于上城东北方,这里的皇家广场历史悠久,被称为加拿大的“法兰西文化摇篮”。该城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年轻的大城市。

畅游加拿大:辽阔疆域、优美风光、丰富资源令人惊叹

加拿大风情

到加拿大,它的辽阔疆域,优美风光,丰富资源,无不令人惊叹。沿途到处都是阔荡无涯的原野,一望无边的森林,星罗棋布的湖泊,加上环绕东西北三面的浩淼无际的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绵延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让人不由得顿生羡意。世界上幅员这样宽广,资源这样丰富,环境又保护得这样好的国家,的确不多。

我们是途经美国抵加拿大的。中午12时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乘美国航空公司5033航班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了。没想到由美国到加拿大这样方便,更没想到,这趟国际航班的飞机这样小,只有36座。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有333万人口,它也是除巴黎外世界上第二大的法语城市。早期到这里定居的广东籍华人将该城译作“满地可”。这一译音很形象。全城到处都很漂亮,充盈着优雅的法国情调。城里通行的语言是法语,路标、招牌、广告上写的也是法文,居民三分之二都有法国血统。

这里到处可以见到菩提树夹拥的林阴道,结构精巧美观的法式建筑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街角路边也常见半敞的装修独特的小咖啡馆。接待我们的“满地可”中华之声电视台总裁古凤英,是早期定居加拿大的华人后裔,对蒙特利尔非常熟悉,她告诉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之所以没离开,是因为非常喜欢这座城市。蒙特利尔太像巴黎了,所以有“美洲巴黎”之称。在这里生活非常安逸舒适,城里充满巴黎一样的气息,居民也和巴黎人一样文明礼貌,富有教养

法国人最早到这里定居,所以城里的建筑大都是法式风格。如今在旧城麦吉尔大街和贝里大街一带,许多建筑物都还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法式风貌,仿佛巴黎的老街。这两条街上,没有多少高大的现代建筑,大都是一二层的法式小楼和别墅,如今都成了纪念品商店和小饭馆。这里是来蒙特利尔的旅游者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之一。我们是时近中午到这里游览的,看到满街都是我们这样的外国旅游者,在兴致勃勃地四处张望和选购纪念品。街头有一位身着法国古装的歌手在自弹自唱,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他的存在,无疑为旧城又增添了些许怀旧情调。

晚饭后,我们由台山籍华侨陈启培陪同,登上了皇家山。夜晚从山顶眺望蒙特利尔夜景,煞是壮观:全城仿佛沉浸在灯火的海洋之中,一片黄白色的波涛中,到处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把一座座建筑物映衬得格外绚丽多彩,犹如童话中的宫殿,令人目迷神眩。

陈启培是20世纪50年代初就在蒙特利尔定居的老华侨,很了解这里的历史,他告诉我们,当地居民对皇家山有特殊的感情,把它看作一座圣山。蒙特利尔的发展和这座山有直接关系。蒙特利尔所在地原来是圣劳伦斯河中的一个岛屿,300多年前,法国人开始陆续到这里定居,其中有两个人在岛上的一座山上竖起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感谢上帝保佑不让洪水淹没这块土地。后来,这座山被当地人命名为皇家山,蒙特利尔市也因此得名。皇家山的法语发音就是蒙特利尔。当地居民对这座山的尊重已达到虔诚的程度,市政府特别规定,市内所有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得超过山顶的高度。夜晚,山上的十字架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幽幽的白光,显得格外神圣,远在几十里外都能看到。人们也常在此时登山瞻仰这座在夜幕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圣洁的十字架,观赏蒙特利尔市璀璨夺目的夜景。如今,建在岛上的蒙特利尔市有多座桥梁与外界相通,皇家山则已成为该市的文化娱乐中心,周末人们都喜欢登山到这里看戏剧表演或听音乐会

第二天早上9时,我们乘车由蒙特利尔出发,12时左右,便到了魁北克省省会魁北克市。该市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法国人到北美后建立的第一个居民点,就在这里,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城市建造在水流平缓的圣劳伦斯河与查尔斯河的交汇处,景色秀丽宜人。该城现有居民20万左右,其中90%是法国人后裔。

漫步在魁北克城,我们领略了这座古城无处不在的魅力。该城市区分为新旧两区,旧区又有上城下城之别,上城建在高坡之上,有一道高达35英尺的城墙环绕城区。这里是法国人落脚北美的最早定居点,建筑群风格和防御设施都与法国十六七世纪的建筑相仿。穿过城门,我感到自己仿佛到了欧洲中世纪的古城,建筑物全由石头砌成,异常坚固,屋顶前侧倾斜,屋檐宽阔,门窗却开得很小,与我在法国巴黎见到的古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城内的街道均由青石板铺就,坡度很大,街面很窄,最窄处仅勉强能容一辆小轿车通过。据当地人说,这也是北美之最:最狭窄的街道。这一带集中了17至19世纪的大批古建筑,其中最高最豪华的要算弗伦特纳克宫廷饭店。它开业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北美最古老的饭店之一。

坐落在上城东南金刚石海角悬崖峭壁之上的古城堡“魁北克要塞”,是旅游者到魁北克必访之地。这座要塞是加拿大最有名的古建筑,历史上曾做过总督的夏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先后于1943年与1944年两次在这里会晤,作出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该要塞最早是法国人设建的,位于河海结合部,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当年英国人和法国人争夺北美殖民地关键一仗,就是在要塞附近展开的。要塞失守,争夺战结束,法国被迫将北美殖民地割让给英国。此时我们见到的要塞,是英国人1823年至1831年间重建的,看起来仍异常坚固险要。面对这座古城堡,不由得使我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倘若当年法国人打赢了那一仗,加拿大的历史该怎样写?

离开要塞,我们又游览了旧区的下城。下城位于上城东北方,这里的皇家广场历史悠久,被称为加拿大的“法兰西文化摇篮”。广场周围及由此延伸出去的街道两旁,也有许多历几百年风霜的法式古建筑。正因为旧区充盈着历史的遗迹,所以已被魁北克省政府辟为历史文化特区。

魁北克的新区与北美的其他现代城镇无异,我们穿城而过,未多停留。

告别魁北克省后,我们来到了安大略省的首府多伦多。该城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年轻的大城市。这里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法国人到北美后,为了和印第安人做生意,1720年在这一带建了三座小城堡,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叫“多伦多”,是印第安语“聚会的地方”的意思。30多年后,法国人被英国人打败,小城堡也被摧毁。英国人在加拿大站住脚后,为建安大略省的省会,看中了这块地方,便与当地印第安首领谈判,要求购买这片土地。忠厚老实得近乎愚蠢的印第安人竟同意了这一要求。结果,英国人仅以1700英镑加一些生活日用品的代价,就换得了安大略湖边这150万亩富饶美丽的土地,并在原“多伦多”小城堡的旧址上建起了城镇。但很长一段时间,多伦多还只是一个小城镇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伦多才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崛起。如今,它已成为加拿大的商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有400多万人口。该国的大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的总部大都设在这里,全国五大银行有四家的总行也在这里。多伦多的证券交易所每天进行的股票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三,交易金额在世界大城市中排第七位。加拿大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200多家的总部设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加拿大的国家通讯社、国家广播公司、国家芭蕾舞团、国家歌剧院及一批全国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都在这里。(www.xing528.com)

我们在多伦多发现,它虽不如蒙特利尔那样有魅力,但也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新兴城市。在现代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区内,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哥特式或巴洛克古建筑,但都粉刷维修得很干净,极自然地融合在现代建筑群中,显得十分和谐。街道、店铺、路牌、广告,都敞亮洁净,排列有序,街上行人也都衣着整洁,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多伦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是北美大城市中最好的,置身该城自然有一种安全感。因而虽然城内没有多少名胜古迹,游客却络绎不绝。

这天下午5时左右,我们登上了多伦多电视塔,这是游客到此城游览的最重要节目。据说到多伦多不登此塔,会成为最大遗憾。这座电视塔是1976年建成的,高553米,是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相当于一百几十层楼高。此塔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建筑水平,在设计与建筑上独具匠心。据介绍,仅塔基就用了500多吨钢材和1.8万多吨混凝土。底部由三片翼状腿柱支撑,下宽上窄,环拱而上渐渐变成六角形,显得既稳固又轻巧。在塔的335~365米处,悬建着一座分为七层的环行“空中楼阁”,第一层安装着微波发射设备,第二三层是同时可容纳600人的瞭望台,第四层是旋转餐厅,第五层是广播电视台,第六七层是电源动力房。在距地面447米处,还有一个被称为“太空舱”的专供游客观景的塔楼,这是当时地球上最高的人造观景点

我们在塔底乘高速电梯,仅一分钟时间就到达了“太空舱”。从这“人造地球之巅”望出去,多伦多市可谓尽收眼底:在地上看鳞次栉比、高耸入霄的摩天大厦,此时像是积木搭成的玩具小屋;宽敞的马路也像一条条窄带,在上面行驶的汽车,也像无数爬在带子上蠕动的小甲壳虫;南面的安大略湖,在夕阳余晖映照下,像一面不规则的巨镜,有不少远看像小鱼似的帆船游艇在镜面缓缓滑动;湖畔有一个小飞机场,不时有单人驾驶的小飞机在那里起起落落,就像小蜻蜓在湖边嬉戏。

观景后,我们来到环形“空中楼阁”的旋转餐厅吃晚餐。在全世界位置最高的旋转餐厅,边进餐边观赏美轮美奂的多伦多夜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空中楼阁”有一处铺的是钢化玻璃地板,人行其上,仿佛悬在空中,可以直接看到地面。虽然美景无限,但也令人胆战心惊,生怕玻璃碎裂,由高空坠落。胆小或心脏不好的人,无一敢从上经过。与我们同行的电视台女主持人杨宇平,被人强拉着,才颤抖着在上面走了几步。

离开多伦多,仅6小时车程,就到了渥太华。我们抵达时已近黄昏,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在使馆餐厅宴请了我们代表团全体成员。席间他告诉我,问到加拿大首都,人们都会说是渥太华,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渥太华只是加拿大首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赫尔,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加拿大首都:赫尔—渥太华。全世界一都两城的国家唯有加拿大,这和加拿大居民主要是由英国人和法国人后裔构成有关。19世纪中叶以前,为了平衡英国人和法国人后裔的关系,加拿大首都是流动的,四年在英语区的多伦多,四年在法语区的魁北克。关系虽平衡了,但也实在不方便。于是,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于1858年决定将首都定在与魁北克省隔河相望的渥太华市。她以为这样既可保证首都不流动,又可同时照顾英裔和法裔的情绪。谁知法裔仍不满意。为化解矛盾,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69年决定,将渥太华对岸的魁北克省的赫尔市也划入首都范围,并在渥太华河上建了一座桥,将两市连接起来。这才出现了一都两城的奇特现象。

梅平大使的介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由住地使馆招待所出发,步行游览渥太华市容。漫步在宽敞整洁的街道上,观赏着街两旁风格多样的建筑物,我不由得在内心称赞道:真是一座美丽迷人、富有特色的城市!城市绿化无可挑剔,人行道旁整齐地栽种着枫树或加拿大杨,住宅区房前屋后都有修剪保养得很好的草坪树木;除商业区有一些摩天大楼外,其他地方的建筑物都不太高,且建筑风格各异,把英国、法国的现代及古代建筑的不同特色非常自然地融汇在了一起;城内到处都有公园,园内树木葱茏,花草遍地,流水潺潺。

路过一处别墅式住宅区时,我们注意到不少人家在车库门前摆地摊,各式家用物品琳琅满目:餐具、橱具、家具、玩具、纪念品、装饰品,应有尽有。看到我们惊讶的目光,陪同游览的使馆公务参赞林迪夫解释道:“这也是渥太华一景。这里的居民虽然很富有,却从不丢弃用不着的物品,他们经常把家里淘汰的东西集中起来,和同社区的人约好时间,登出广告,设好路标,同一天在车库前摆摊甩卖。”

我好奇地问:“能卖出去吗?加拿大旧货也会有市场?”

林迪夫回答说:“那当然!由于有一定规模,价格又便宜,本社区和其他社区的人都会踊跃前来购买。这里人把这种甩卖看作是互相调剂有无的手段。价格可以面议,有时甚至可以白送。很多人家还把此事当作锻炼孩子的机会,让他们看摊,接触社会,学习做买卖。”

我们果真发现,不少摊主都是孩子,大人反而是在给他们当下手。出于好奇,我们代表团有人也在摊上买了几件纪念品,价格便宜得出奇。

看过这一独特的都市景观,我们又游览了加拿大国会大厦和人文博物馆。前者坐落在渥太华城,由三座石砌的古建筑组成,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此类建筑我在欧洲见过,罕见的是屋顶系青铜铺就,经百年风雨,已绿斑点点,更显出了大厦的古朴庄重。这里是加拿大权力机关的心脏,国会参众两院都在此办公。大厦的中央大厅气势非凡,宏大的厅室仅靠一根立柱支撑,此柱上部像一把麦穗一样在屋顶展开,构思奇巧,令人过目难忘。大厅四壁都装饰着高达几十米的壁画,连地面的云石上也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穿行在大厅里,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大厦东侧为参议院,以红色装饰为主,故被称作红厅;西侧为众议院,以绿色装饰为主,故被称作绿厅。参众两院都设有旁听席,开会时允许民众旁听。

人文博物馆则坐落在渥太华河对岸的赫尔城。该馆依河而建,外表呈波浪形,建筑风格十分现代。它虽高仅三层,占地面积却宽阔得惊人。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用黑色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仿佛是黑夜的“海洋”,对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林中有一间间杉木搭盛的小屋,屋上画着形态怪异的人物和动物,屋前还竖着一根根高大的图腾柱,显然这是一座印第安人村落。笼罩在烟雾中的村落在展厅内沿着曲折的“海岸”延伸,长达百米。参观者在此可以看到有海鸟不时飞过,还隐隐约约可听到海浪拍岸的声音。这一场景是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控制的,所以效果逼真,让人觉得好像自己来到了当年印第安人生活的地点。二楼展厅用一比一的实物和蜡像,形象展示了加拿大的历史。在这里虽只是走马观花,但却大大加深了我对加拿大历史的了解。

在加拿大逗留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每一座城市都因它们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让人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