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乡亲看好中国
离开华盛顿后,我们来到了密西根州格兰河城。这座位于美国中部偏北的小城宁静而又美丽,街道非常干净,除水泥路面外,其他地方都铺了草坪,栽种了树木。水流平缓的格兰河静静地从城里淌过,河两旁绿茵如织,三座桥从绿茵上跨过,将被河隔开的小城连为一体。格兰河连周围小城镇共有46万多人,但中心城区仅有18万人。城内只有酒店较高,其他建筑物都不算太高,建筑风格也比较朴实。
这里是美国第三十八位总统福特的家乡,城里有纪念他的博物馆。我们下榻的格兰华都大酒店离那里不远,所以到的那天下午,我们便去参观了福特总统博物馆。
美国现有九座纪念总统的中心,这种中心由总统博物馆和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除了纪念这些总统外,也是为了妥善保管这些总统任内的大量文件、历史资料和纪念品。其他总统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在一起的,只有福特总统的是分开的。福特总统图书馆建在福特曾读过书的密西根大学安阿伯分校,藏品主要是文件、照片和电影胶片,据说其中收藏着福特1975年访问北京时与邓小平副主席检阅仪仗队时的照片。
我们到的是福特博物馆,它坐落在城区的格兰河西岸,是一幢两层高的三角形喷沙混凝土建筑,东面是一道高达91米的玻璃幕墙,这道墙正好映照着格兰河与城的东区,看起来像一幅巨大的荧光屏。这个博物馆的参观路线据说是从放映一部名为《杰拉尔德·福特——恢复国民对总统信心的总统》的影片开始的。展区内还有福特当总统时椭圆形办公室的原状的复制品,墙上则挂满了卡通画,一部分向游客解释美国法律的制定过程,另一部分描绘了福特赦免尼克松时的整个讨论过程。由于我们到得晚,博物馆已关门,故未能进去参观,仅只在周围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
格兰河城虽不大,工业却相当发达,有大小1100多家企业,生产2000多种产品。这些企业中还有不少国立和跨国经营机构,安利公司是其中最著名的几家之一。我们到格兰河城的第二天特地到它的总部进行了访问。
安利的总部设在离格兰河城有几十公里远的亚达城。这个所谓的城其实相当于中国的乡镇,全城的人大部分与安利公司有密切联系,城内的建筑物不少也属于安利公司。我们到安利总部那天天气很好,秋阳高照,碧空如洗,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欢迎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安利总部大门前特意升起了五星红旗。
安利总部是一座外观漂亮、设施现代的两层楼建筑,楼体很宽,像是纽约的现代建筑只建了下面两层。陪同我们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们,亚达城地域辽阔,土地相对没有纽约等大城市昂贵,为降低成本,建筑物都建得不太高。怪不得亚达城内连多层建筑都看不到。看来美国人虽然富裕,但经济核算的观念仍很强,决不肯乱花冤枉钱,显然和现在有些喜欢摆阔挥霍的中国人不同。
安利是美国的大跨国公司之一,它是由狄维士与温安洛创办的。这两个人在中学时代就是朋友,都是荷兰裔美国人,中学毕业后他们都参过军,复员后也都进了家乡的喀尔文大学。后来他们又一同对平静的校园生活感到厌烦,便决定合伙做生意。他们尝试做过很多种生意,尝到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9年,他们决定创办一家以直销为流通手段的公司,于是安利公司诞生了。他们以格兰河边自己家的地下室为办公室和仓库,开始了两个人的事业,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0万美元。
经过他们30多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安利公司已从昔日的地下室走向世界,成为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公司、产品销售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安利在全球有员工1万多人,自产各种产品400多种,销售产品1000多种。1993年,销售收入达40多亿美元。安利拥有的固定资产也已经有几十亿,其中有七架专机、一队豪华旅游车和一艘豪华游艇。至于厂房、仓库和各种设施,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在安利总部听取了开发部主任詹柏隆的简单介绍后,便到安利公司的生产厂和研究所参观。安利的工厂主要生产化妆品、清洁用品、营养品和厨具等四大类产品。我们看到的车间,设备先进、环境清洁,管理得井井有条。但这并未使我觉得有多了不起,因为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有些企业在设备和管理上也达到或接近了这种水平。使我吃惊的是他们的科研水平。仅一个和化妆品生产厂配套的研究所,就有上百名研究人员,据了解多数是专科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他们的研究设备也十分先进,每人都配备了电脑和专用的测试设备、分析设备,此外所里还有许多供试用的装置。安利负责科研工作的一位高级经理告诉我们,安利每年为研究新产品要投入数千万美元,有些新产品从研究到投产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要费几年时间。研究是安利最耗财力、物力和心血的一项工作。正因为投入大,所以安利平均每年都有几十个受欢迎的新产品问世。这可以说是安利产品在市场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下午,安利现任总裁狄克·狄维士专门和我进行了交谈。他年仅38岁,是安利创始人之一的老狄维士的儿子。小狄维士个子很高,面容消瘦,眼睛很有神,透出一股聪明劲儿。他告诉我,他是前年才接替父亲担任总裁的。这个位置原先他并不想干。喜欢不受拘束干点事,这是他从小就形成的特点。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大学读了一年书,觉得课程太沉闷,便决定离开学校先到社会上锻炼几年再说。于是他进公司当了导游,开始了普通打工仔的生涯。父亲不让他有任何特殊,希望他从普通岗位干起。所以他在公司干了好几年,别人都不知道他是总裁的儿子。有一次,有人还问他见过总裁没有,印象怎样。他答道,见过,人好像还不错。介绍到这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除导游外,他还在仓库、实验室、人事部等部门干过别的工作。后来,他又回到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拿到学位后,他重返公司,开始参与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他曾担任安利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国际方面的业务。他任职期间,国际业务的业绩激增三倍,销售总额首次超过国内销售额。
1989年,他突然觉得老在父亲手下干没意思,便离开安利,和夫人一道办了个公司,另立门户自己干。这个公司发展得很顺利,很快有了四个生产厂,前景看好。
1992年,由于他父亲突然轻微中风,已无法胜任总裁的工作,而安利公司又曾明确规定要由两个家族的成员分任董事长和总裁这两个职位,因而家族一致要求由他接任父亲的职位。他为家族的利益考虑,只得中断自己的事业,将公司交给夫人经营,接受了安利总裁这副重担。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干事情很投入。他接任总裁后,便决心在继承父辈业绩的基础上,使事业有新的进展。为此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每个小时都要充分利用,除处理日常工作外,还经常抽时间和员工谈话。为了拓展业务,他每年还要挤不少时间到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去巡视,再过一个月就要到中国,希望开拓中国市场。
小狄维士告诉我,他和美国不少企业家一样,十分看好中国市场,认为在中国投资很有前途。从去年开始,安利已在广州陆续投资4000多万美元建生产清洁用品的工厂。明年还将继续投入,总资产将达到8000万美元。产品问世后,将用直销的方式在中国销售。我问到了直销的情况,他解答说,直销在美国是部分产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渠道,在中国虽然才刚刚开始,但他对此充满信心,坚信中国人是会逐渐接受直销这种世界流行的流通形式的。
安利的发展史和小狄维士的谈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我还从在安利公司工作的美籍华人律师何先生那里了解到,美国像安利这样的超级大公司还有很多,其中不少都有安利这样的奋斗史,而且老一代企业家为培养新一代都花了不少心思。他们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保证财产一代代传下去。但这种不娇惯后代,让他们走自己的路,从基层锻炼起的做法,还是很可取的。
离开格兰河城的那天晚上,安利公司的另一家族温安洛家给我们举行了欢送宴会,主持的是温安洛家的长子史提夫·温安洛。
史提夫年龄与小狄维士相仿,个子更高,有近两米,显得特别瘦长。他说话很幽默,看得出也是个很精明的年轻人。席间他告诉我,他在安利担任行政委员会主席。我问他这个职位究竟有什么职责,他告诉我,他的任务主要是协调家族和公司的关系,这事既好干也不好干,但至今他干得还算顺手。他对中国的印象也很深。他说自己最喜欢吃中国菜,因为品种很多,选择余地大,而且吃多少也不容易长胖,而美国菜品种单调,却一吃便胖。仅此一点便使他很喜欢到中国做客,可惜是过去没多少机会。安利到中国投资后,相信他可以获得更多到中国大饱口福的机会。说到这里他开心地哈哈大笑。
从小狄维士和小温安洛身上可以看出,美国的新一代企业家对中国是很感兴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