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布鲁塞尔异城之门,欧洲首都

布鲁塞尔异城之门,欧洲首都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的“首都”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欧洲首都”之称。从沼泽起步的布鲁塞尔,后来被称为“欧洲首都”,主要是因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它与欧洲发达国家的首都巴黎、波恩、卢森堡、阿姆斯特丹及伦敦的距离,几乎完全相等。于是,布鲁塞尔真正承担起了“欧洲首都”的责任,欧洲各国每天往来于布鲁塞尔的人员,数不胜数。正因为欧盟这类大型国际组织都将总部设在了布鲁塞尔,使这座城市成了地地道道的“地球村”与“人类博物馆”。

布鲁塞尔异城之门,欧洲首都

欧洲的“首都”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欧洲首都”之称。到之前我一直有疑惑:比历史,它不如罗马;比繁华,它不如巴黎;比现代,它不如柏林,何以它会被视作欧洲的中心?到这里稍作停留,我顿时明白,它被人称作“欧洲首都”,自有道理。

欧洲都市中,论历史悠久,布鲁塞尔的确与许多城市不能相提并论。许多城市早已名满天下、繁荣昌盛之时,布鲁塞尔还是一片沼泽。公元10世纪,它才迈出了创城的第一步。公元977年,罗马帝国奥托皇帝赏赐给下洛塔林吉亚公爵查理一世一块沼泽地。下洛塔林吉亚公爵视察后,觉得这里条件优越,第二年就决定在此兴建城堡,并称其为“布鲁奥克塞拉”,意思是“沼泽上的住所”。从那时起,这片沼泽才逐步走向兴旺。

从沼泽起步的布鲁塞尔,后来被称为“欧洲首都”,主要是因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它与欧洲发达国家的首都巴黎、波恩、卢森堡、阿姆斯特丹伦敦的距离,几乎完全相等。1949年,冷战催生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总部放在了与几个国家首都等距离的布鲁塞尔。后来,经济发达的比利时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欧共体也将总部设在了布鲁塞尔。于是,布鲁塞尔真正承担起了“欧洲首都”的责任,欧洲各国每天往来于布鲁塞尔的人员,数不胜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雇员,人数达到3000多人;由欧共体发展起来的欧盟,工作人员达10000多人,其中仅翻译就有2000多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每次派大使到布鲁塞尔,都得同时派三人:一名驻比利时,一名驻北约,一名驻欧盟。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机构,多达700多家,使这个城市成了小联合国。走在大街上,你随时可以见到操各种语言,有各种肤色的人群。你任何时候走进任何一家星级饭店,都会发现那里在举行各种名目的国际会议。仅欧盟,每年就要举办几千个会议,参加者达几万人。

我们到法律大街访问了欧盟总部,它是一栋14层的钢架与玻璃构成的大厦,外表并不起眼。两位负责对外事务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欧盟的基本情况。他们告诉我们,1957年,比利时、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签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2年,上述六国加联合王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共十五国又一起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从而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后来,又陆续批准了其他欧洲国家加入欧盟。他们不无自豪地说,如今这栋大楼里只有一万多名工作人员,却协调了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事务,这些国家共拥有超过世界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超过三分之一的贸易额,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实体。欧洲国家原来各自为政,各用各的语言,各有各的习惯,很难协调一致,相互之间消耗很大。有了欧盟,欧洲至少在经济上可以共同对外了,效率明显提高,成本也明显减少。过一两年,欧元就要上市流通。那时,可以说欧洲在经济上已实现统一。

正因为欧盟这类大型国际组织都将总部设在了布鲁塞尔,使这座城市成了地地道道的“地球村”与“人类博物馆”。来自世界近100个国家的派驻人员与服务人员,已占全城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适应他们的各种服务设施与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布鲁塞尔共有涵盖世界各国风味的饭馆1500多家,仅中国餐厅就有200多家。为这些派驻人员的子女开设的中小学,也有近百家。为满足他们娱乐锻炼等各种需求,还兴建了近百家放映与演出各种语言的电影院剧场,几百个网球场高尔夫球场和游泳馆,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此外,城里还设了60座天主教堂、15座基督教堂、4座东正教堂,分别用荷、德、法、意等十多种语言讲经传教,以满足各类外国人的精神需求。

了解布鲁塞尔的历史,我才明白,它虽只有1000年历史,但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并不太长的历史上,也曾有过特殊的辉煌。16世纪上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时,布鲁塞尔便成了欧洲的中心,经济、文化在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罗马帝国解体后,布鲁塞尔先后被法国、西班牙、荷兰占领,饱经沧桑。1830年10月14日,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比利时通过武装起义获得独立,布鲁塞尔自此成为比利时的首都,繁荣发展至今。

遛狗的比利时女人

布鲁塞尔市中心是用花岗岩铺砌的大广场,以它为核心散射开的城区,像一个巨大的五角形。布鲁塞尔大广场长110米、宽70米,早在12世纪,它就是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广场周围,完整保留着中世纪留下的建筑,呈哥特式、巴洛克式与路易十四式等不同风格。倘若要拍一部中世纪的影片,所有背景都无需再搭建。这些建筑中,最出名的要数天鹅咖啡馆,它是一栋五层的建筑物,大门上方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雕塑。1845~1848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居住期间,曾在此召开会议,会见来自各国的革命者。他与恩格斯合作的经典作品《共产党宣言》,据说就是在天鹅咖啡馆起草的。

广场周围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算布鲁塞尔市政厅。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哥特式建筑物之一。左侧主体建筑建于15世纪初,右侧建筑是1444年扩建的部分。市政厅高97米的塔楼上立着布鲁塞尔市的保护神圣米歇尔的全身铜像。攀登400级楼梯,便可登上塔顶,这里是鸟瞰布鲁塞尔市全景最好的位置。市政厅正面镶嵌着许多浮雕,整栋建筑显得古老而花俏。它的庭院里,有两座喷泉,分别象征着流经比利时的马斯河与舍尔德河。与市政厅相邻的七栋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属于不同的行业协会,分别是:零售商之家、狐皮之家、船夫之家、弓箭手之家、木匠和制桶人之家、脂肪商之家、面包师之家。由中世纪保留至今的这几栋建筑物,彰显了各类商人在布鲁塞尔地位的尊崇,也说明这里的市场意识源远流长。

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

导游老杨带我们来到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让我们看墙边一座青铜小雕像。这座雕像塑的是一个小男孩,立在不到两米的大理石基座上,造型生动传神。他全身赤裸,弯曲的头发有些蓬松,脸上长着一个微翘的小鼻子,嘴角露出调皮的微笑。他叉腰挺肚,正在全神贯注、畅快淋漓地撒尿。尿出的细流,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注入基座下的水池中。老杨说,这撒尿小童叫于连,与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同名,但两者毫无关系。小于连被比利时人称作布鲁塞尔第一公民。(www.xing528.com)

小于连受到如此尊重,源自一个久远的民间故事。传说一次西班牙入侵布鲁塞尔,因战况不利,打算撤退。行前在城里埋了很多炸药,准备炸毁该城。他们点燃导火索就匆忙逃跑了。小于连见情况危急,急忙撒尿浇灭了导火索,使城市与人民得以脱险。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颂扬至今。比利时著名雕塑家杜洛斯诺被小于连的事迹感动,巧妙利用城里一小股泉水,于1619年设计创作了这座青铜雕像。如今,它已是布鲁塞尔最出名的古迹,是游客必来造访的景点

小于连的故事,在欧洲也广为流传。人们从未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都为故事中小于连表现出的勇敢与智慧所感动。欧洲不少国家主动给了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许多荣誉。1627年,瑞士封赠他为“瑞士公民”。174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授予他“圣路易军团骑士”称号,并赠给他一套蓝底金丝的王家卫队礼服。自此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赠送给小于连本国的礼服。后来,这种赠送给小于连的礼物,已演变成赠给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礼物。到如今,以小于连的名义,布鲁塞尔已收到300多套礼服,其中不少是军装。这些礼服,平常都存放在布鲁塞尔市博物馆内。每到节日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人们就会给小于连穿上不同的礼服。如每年9月3日,他一定会穿威尔士军团卫士服,这是为了纪念布鲁塞尔在盟军的帮助下,推翻纳粹德国统治,重获自由。我们到的那天,天气较热,估计也不是什么特殊日子,所以他赤裸着身子,啥也没穿。

布鲁塞尔的现代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原子球。立在市区西北部一座公园内的原子球,是一座由九个巨大金属圆球连接成的钢结构奇特建筑,被誉为比利时的“埃菲尔”。为迎接1958年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比利时著名工程师瓦特凯恩用18个月时间设计,经18个月时间施工,才在博览会开幕前夕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建筑。

这座庞然大物由9个空心铝质球与空心钢管连接而成,整体呈立方形。立方体8个角各有一个圆球,另一球置于立方体中心。每个球的直径都是18米,连接角部8个球的钢管直径3米、长29米;中心那个球与角部8个球连接的钢管直径3.3米、长23米。立方体原子球通过体心一条对角线立于地面,高达102米。

布鲁塞尔“原子球”

这个别出心裁的建筑物,从结晶学上讲,展现的是铁原子的存在形式之一的立方体结构;从象征意义上讲,暗示当时欧共体有九个国家、比利时有九个省。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万国博览会开幕期间,它是比利时馆,展示了该国当年的成就。博览会结束,撤出展品后,它被改造成了科学展览馆。靠地面的那个金属球,如今是接待大厅,从这里可乘电梯直达位于顶部的球,那里设有观光区,离地92米,游客可以通过一圈有机透明玻璃窗,用望远镜眺望布鲁塞尔市区,远近景色一览无遗。这个球里,还设有餐厅与纪念品商店。从顶部这个圆球,可乘自动电梯到达其他球体。每一个球体都是一个科普展览厅,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主题,有太阳能及其利用、原子能及其利用、宇宙航行、天文气象等等。通过连接各球的钢管,游客便捷地来往于各球之间,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夜幕四合时,从远处观望原子球,但见装饰于9个球表面的霓虹灯全部亮起,每个金属球都闪闪发光、流光溢彩,且交互辉映,景象十分奇妙。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认识,通过这独一无二的建筑,异常形象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随后,我特地到距布鲁塞尔南郊约20公里的滑铁卢,凭吊了这处欧洲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旅行车穿过一片森林,驶近只有两万多人的小镇滑铁卢,便见周围旷野平坦,绿草如茵,只有南部略高。导游告诉大家,这片旷野,就是当年滑铁卢战役的主战场。1814年,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西班牙、葡萄牙联军在莱比锡彻底击败称雄一时的法国军队,进而攻占巴黎后,拿破仑退位,被囚禁于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岂料波旁王朝复辟后,拿破仑竟奇迹般地逃离厄尔巴岛,并在拥戴者的支持下,于1815年3月20日返回巴黎,重登帝位,引起了欧洲的一片骚乱。6月15日,拿破仑亲自率领法国大军在沙勒瓦罗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决战。到17日,普鲁士军队被法军击溃成两块,统帅布吕歇尔侯爵险些被俘,形势对法军很有利。英国统帅惠灵顿公爵忙率军退守滑铁卢南部的一块高地。打败普鲁士军队的法军向北推进,在此与英军相遇。此时,拿破仑的有7万多士兵,惠灵顿有7万士兵,前者略占优势。如果拿破仑的军队及时发起攻击,英军肯定凶多吉少。因17日一场大雨使土地有些松软,不利骑兵行动,拿破仑决定等土地干燥些再进攻。18日上午11时,拿破仑下达了进攻命令,但已贻误战机。当法军与英军鏖战正酣时,被击败的普鲁士统帅布吕歇尔招集残部,赶来增援;而拿破仑一直等待的格鲁希元帅率领的援军却仍迟迟未到。法军两翼受敌,虽顽强拼搏,至晚夜9时,终于全军崩溃。战后拿破仑被流放到比厄尔巴岛更远的南太平洋圣爱伦岛,在那里终了此生。这场战役一直使人扼腕感慨,作了无数设想。倘若拿破仑提前发动攻击,或格鲁希元帅率领的法军及时赶到的话,欧洲历史定会被改写。遗憾的是,历史被无数偶然改变,不变的仍是现实。

当年的战场上,有一座人工建造的圆锥形山丘,高40米、周长约300米,爬200多级台阶,方登临其顶。山顶有一尊立于花岗岩基座上的铁狮子,高4.45米、长4.5米。它威武地伫立着,昂首远望着法国方向。因这尊狮子,山丘得名“狮丘”。据说狮子是用当年战场上的废铁铸成的,用其纪念联军的胜利;山丘则是英军逼迫比利时妇女用背篓运土堆成的,以惩罚比利时人战争中站在法国一边。这尊狮子的含义,如今已产生不同理解。联军建丘铸狮的本意,或许是象征胜利后的联军仍警惕着法国卷土重来。法国人却认为这尊狮子,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拿破仑的化身,他虽败犹荣,仍在眷恋地遥望自己的祖国。

“狮丘”周围,现在基本保留了当年激战后的原样,只是白云卷走了往事,青草湮灭了遗迹。“狮丘”附近,有一座滑铁卢博物馆,外形呈桶状。进入馆内圆形大厅,立即被厅壁一幅场面壮观的巨大全景油画吸引,这是法国画家杜梅兰的名作,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战斗场面:在弥漫硝烟、激烈炮火中,两军正在酣战,双方士兵手持兵戈,正在殊死拼搏,马嘶车撞,前赴后继,地上尸横遍野,天上风凄云惨。油画与地面之间,还有许多泥塑、实物与画面连接,有垂死挣扎的战马,奄奄一息的士兵,遍地散落的刀枪、弹药、马鞍,倾倒的屋舍。泥塑、实物与画面有机连接,浑然一体,在聚光灯照射下,使场面显得更加逼真。或许因为画家是法国人,在他创作的这幅雕塑与油画融合的巨作中,似乎没有胜利者,也看不到失败者,纯粹是两军相逢勇者胜的相持场景。

更有意思的是,在滑铁卢博物馆旁还有一个介绍拿破仑生平的展览馆,表面上好像是在注解滑铁卢战役,其实是在介绍拿破仑的生平,讲述他的兴衰,评论他的功过。代表新生资产阶级力量的拿破仑,虽然在滑铁卢被代表封建势力的反法同盟打败了,但他的历史功绩却仍在被人怀念。怪不得法国作家雨果说:这是一次离奇的败绩。败者的光辉没有因此磨灭,胜者的光辉也没有因此增加。历史显然是公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