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掠影
在意大利,先后到了罗马、佛罗伦萨、比萨、威尼斯等大小城市。一路紧张异常,几乎天天赶路。导游带着我东奔西跑,委实看了不少东西,遗憾的是只能浮光掠影,根本没时间仔细观赏。即便如此,不少东西仍给我留下了难忘印象。
早知道意大利是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却没料到这里留下了这样多古罗马的遗迹,而且历上千年风霜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古罗马遗迹最集中的城市。该城地势高低不平,建筑物也自然依地势而建,不少高大的建筑更显得气势非凡。现在的罗马分为古城、新城两部分,古遗迹几乎全部集中在古城;新城建在古城以南五公里至七公里处,城内全部是现代化建筑。
用两天时间在罗马古城转了一圈,的确感慨良深。有人把罗马喻为“巨型露天历史博物馆”,我看名不虚传。贯穿古城的帝国大道两旁,集中了大部分罗马帝国古都的遗迹,有元老院、火神殿、安东尼奥神殿和凯撒大帝等古罗马著名皇帝的宗庙。这片遗址中,还有好几座相当完整的凯旋门,北端,是记载塞维罗皇帝远征波斯功勋的凯旋门;南端,是记载蒂都皇帝东征耶路撒冷战绩的凯旋门;蒂都凯旋门往南不远,是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尼禄暴君而建的罗马最大的凯旋门。帝国大道东侧的古罗马特拉亚诺市场旁,则矗立着一根高40米的凯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上,描绘的是特拉亚诺大帝远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这些都是当年罗马帝国强盛一时的见证。看到这些,不禁使人追怀往事,浮想联翩。
意大利田园景色
我还到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古罗马斗兽场。这座离帝国大道不远的建筑,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虽因岁月和动乱的影响,毁损严重,但当年的面貌仍大体可见。走近了看,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宏伟建筑的逼人气势。斗兽场建于公元1世纪,整座建筑呈椭圆形,周长527米,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这座斗兽场也被称作露天竞技场,它自古即非常出名,是罗马帝国的象征。
导游杨志刚告诉我,意大利人对自己的历史非常自豪,因而历朝历代对祖先留下的建筑和遗迹都十分注意保护。搞城市建设时,都尽量不破坏古迹,已毁损的古建筑。哪怕只有一堵墙、几根柱子,在改建时都要包容进去。近几十年,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未动古城的一墙一柱,所以另选了新址建新城。
正因为这样,罗马才留下了这样多无与伦比的古迹。
杨志刚是定居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对欧洲各国的历史很熟悉。他认为,罗马的确值得意大利人自豪。这座位于亚平宁半岛西部台伯河畔的城市,因历史悠久而有“永恒之城”的美称。罗马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
通过他的介绍,我还了解到,史籍留下了许多有关古罗马建城的传说,最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母狼育婴”的故事。相传公元前七八世纪时,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穆利乌斯篡位驱逐,王子也被杀死。公主西尔维亚被逼充任女司祭,终身不得婚嫁。不料战神马尔斯却爱上了西尔维亚,两人同居后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阿穆利乌斯闻讯大怒,下令将西尔维亚母子处死。行刑者出于恻隐之心,将两兄弟置于篮筐内,任其在台伯河漂流。此时适逢河水上涨,篮筐被一棵无花果树挡住。两个婴儿的哭声引来一条母狼。母狼大发慈悲,不但未吞食婴儿,反而用乳汁喂养他们。后来,有位牧人路过,发现这一情景,便将两个婴儿带回家,把他们养育成人。两兄弟长大后,杀死阿穆利乌斯,并将外祖父迎回重登王位。努米托雷便将两兄弟遇救地点台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城。新城建成后,罗慕洛杀死了兄弟雷莫,并以自己的名字将新城命名为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人便将其定成了罗马建城日。“母狼育婴”的图案也被定为罗马的城徽。
离开罗马后,我来到了位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这座只有40多万人口的城市,历史也非常悠久,它建城约在公元前1世纪,相传凯撒大帝开始主要在这里建要塞,用于驻扎军队,后来才逐渐形成居民区,发展起商业、手工业。凯撒给这里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叫佛罗伦奇亚,意思是鲜花盛开。故此城也有花城之称。中世纪是佛罗伦萨的鼎盛时期,当时,该城的商业、金融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正因为如此,佛罗伦萨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杨志刚告诉我,意大利人认为,文艺复兴是佛罗伦萨文人、画家、建筑师和手工艺人出众才华的必然产物,而如今的佛罗伦萨,则已成为展示他们当年成就的巨大博物馆。
中世纪是佛罗伦萨科学文化巨人辈出的时代,产生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文化艺术巨匠,在当时欧洲的科学文化艺术领域有着震撼一时的影响。因为他们,佛罗伦萨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中世纪文化艺术博物馆。
看了城内各种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的传神雕塑和许多教堂中四壁悬挂的精美绘画,我感受到这些巨匠们千年不衰的影响。我还到了有一条精巧长廊的乌翡齐美术馆,据说这是佛罗伦萨众多艺术博物馆中最著名的一所,馆内所藏的13世纪至18世纪的绘画有500多件,有许多都是这些巨匠留下的作品,均属于世界最珍贵的文物。可惜因时间关系,我只来得及在馆前留了几张影,未能有机会观赏这些美轮美奂的佳作。
去威尼斯途中,顺道观赏了比萨斜塔。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塔,在各种摄影作品中我早已熟悉,看到原物倒没有太好奇。意外的是,比萨城除了这座孤零零的斜塔外,几乎没有别的有特色的古建筑,但该城却因这座塔而成为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
该城的居民似乎都靠斜塔谋生,离斜塔几百米处,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大约可以停放上百辆旅游车,如果停满车,每天的停车费委实可观。导游告诉我,他每年要到这里来许多次,每次来,都看到停车场上停满了车。离斜塔百十来米的地方,一长条排列着上百间旅游纪念品商铺,摆卖的也主要是以斜塔为内容的各种纪念品,有印着斜塔的挂盘,烫着斜塔的皮包,以及形形色色的有斜塔图形的纪念币、纪念章、纪念封、纪念卡、钥匙链、文化衫等。生产这些纪念品的厂家肯定也少不了。(www.xing528.com)
这些商铺的生意都很好,纷至沓来的各国游客,多数会买几件回去。商铺的店员大都巧舌如簧,会操好几个国家的简单语言,分不同对象进行推销。一位专卖皮包的商铺店员,看出我是中国人,马上指着一个皮包,用生硬的中国话连说:“漂——亮,漂亮!”我经不起诱惑,也花10美元买了一个烫着斜塔的背包。开始觉得,意大利皮具还真便宜,后来仔细看,才发现是人造革制品。
离开比萨北行百十公里,再弃车登舟,行不多远,便到了威尼斯。这座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名不虚传,它几乎完全处于水的包围之中,由117个小岛、150条河道、400多座桥梁组成。我到的那天,水位比平常高,水已漫上了有些街道,连著名的圣马可教堂前也漫了水,进出要靠临时搭的木桥。我不禁替这座古城担忧起来: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威尼斯不就岌岌可危了吗?
威尼斯叹息桥
导游郭雪莉证实,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近些年城市下沉一直是威尼斯的最大威胁。但她又告诉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威尼斯也不至于有毁灭的危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能存在这样长的时间,总有它的合理性。
威尼斯城始建于公元568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威尼斯一直是一个小公国,至19世纪才正式并入意大利。威尼斯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闻名天下的大码头,商业旅游业异常发达。当时欧洲的达官显贵、名士巨商、王孙公子,无不以到威尼斯为荣。因而,这里自然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郭雪莉笑着对我说:“如果不怕漫水的话,威尼斯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城市,迷人、舒服、方便,逗留其间,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我是浙江省青田县人,全家人到此定居已经10年,日子过得还不错。”
她告诉我,浙江人在这里谋生的为数不少,都很习惯这里的生活。在威尼斯遇到乡亲,顿时使我对这个城市增加了几分亲近感。
郭雪莉带着我,几乎把威尼斯走遍。城里没有车辆,来往全靠步行。因城内水网纵横,店铺、民宅都依水而建,行不多远,就要过桥,构成了门前有桥,屋后有河的别致景观。
众多的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座。里亚托桥较长,有30个拱洞,是座廊桥,桥上有顶,可遮风避雨,廊内店铺林立,形成奇特景象。这座桥建于1592年,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以此桥为中心的地带一直是威尼斯的商业区,历史上曾作为欧洲的商业中心达300年之久。这里也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的真实舞台。“叹息桥”很短,建在隔河相对的两座古建筑上,只有一个拱洞。郭雪莉告诉我,古时候,这两座建筑中好的那座是宫殿,差的那座是监狱。王公贵族在宫中被定罪后,经由这座桥到监狱去时,往往在桥上不由得一声长叹,人们因此称这座桥为“叹息桥”。
威尼斯的小船贡多拉也令人难忘。这种两头翘起的小船全身漆黑,船体狭长,像座棺材,但船头有一个竖琴状的装饰。它是穿行于威尼斯水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可坐六个人,但据说最适宜一对情侣乘坐,两人可横卧着观赏水乡风光。
我还到了位于城中心的马可广场,这座广场是世界最著名的广场之一,也被称作鸽子广场。广场上停着成千上万只鸽子,一有人喂食,便飞聚过来抢食,甚至停在人的头上、手上,场面煞是壮观。广场东侧是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府,另三面是拱廊。圣马可教堂已有近1000年历史,是非常典型的欧洲古建筑,五扇拱门上各有一个圆顶,正面屋顶上饰有雕塑和金色哥特式尖塔,正门上方有四匹奔马雕像。总督府比教堂还早建200多年,宫内许多装饰都出自威尼斯艺术大师之手。广场上有一座建于15世纪的钟楼,高99米,由两个机械摩尔人持槌敲钟自动报时。
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也举世闻名。郭雪莉带我参观了冈杜拉玻璃厂。这家厂门面不大,有点类似家庭作坊,但产品种类不少。厂主叫法比欧,他让技师给我表演了吹制花瓶。只见技师用吹管在熔化的玻璃液中沾了一小团,像吹气球一样使劲吹,然后用铁钳蘸点玻璃液在颈部又粘又拉,再用巨剪切断,又整了整形,一个精美的花瓶就成形了。整个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
这家玻璃厂的样品室里陈列着上千种玻璃制品,有各色花瓶、酒杯、果盘、烟灰缸和各种工艺品、水晶首饰,造型新颖美观,我也忍不住买了几件。
在意大利时间实在太短,难以尽兴游览,但仅只几天,也够回味许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