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海争端:揭秘背后的石油战略

中国近海争端:揭秘背后的石油战略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台湾海峡与中国海权:南海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的保障1683年,阴历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大军从澎湖前往台湾,接受郑氏集团的归降,并亲祭郑成功亡灵,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四大外贸航线中,有三条需要经过台湾海峡南下,台湾海峡成了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海上捷径”。因此,台湾海峡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海外贸易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台湾海峡水域比较广阔,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近海争端:揭秘背后的石油战略

第一节 台湾海峡与中国海权:南海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的保障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阴历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大军从澎湖前往台湾,接受郑氏集团的归降,并亲祭郑成功亡灵,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已经是八月中秋,当时的康熙皇帝,仰望天上明月团圆,心思国家大好河山一统,喜不自禁,临兴赋诗道: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当即脱下自己的衮龙袍并亲制御诗一首赏赐施琅,派快马送到厦门封赏。当施琅接到龙袍,读着“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的诗句,这位威震海疆的靖海候,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面对此景,已是热泪盈眶,他的心里感到无限的慰藉。

然而,此时他最关心的却是台湾的弃留问题。当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施琅经过仔细酝酿,单独向朝廷上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他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寥寥数语,就把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说得清清楚楚,而把台湾在中国海防上的重要性提到如此的高度,在历史上施琅也是第一人。最后,施琅在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台湾弃留问题上,斩钉截铁般地得出结论:那就是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第二年,清廷设官治理、驻军守护,使台湾成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海上长城——台湾海峡的重要地位

台湾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从台湾海峡在全国的位置看,以泉州港口为界,16个主要港口有10个在其北,6个在其南,泉州港正好在台湾海峡中间。中国四大外贸航线中,有三条需要经过台湾海峡南下,台湾海峡成了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海上捷径”。中国南部地区能源紧缺,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等物资从北方运来,运输必须由海运分担陆路交通运输压力。另外,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对石油进口量逐年加大。故而,各种能源、物资必须源源不断地通过台湾海峡南下北上,缓解能源短缺,支援国家的建设

20世纪初美国海权论者马汉就指出,“对中国以及其他拥有海岸线的国家来说,海洋是发展商业的最有效的媒介——物资交换使国家通过对外接触获得更新,从而保持、促进它们的繁荣昌盛。”从国际上来讲,由于台湾海峡主航道的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又地处太平洋西部边沿,是西去波斯湾、南下东南亚的海上要冲,自然成了从日本海、琉球群岛海域通向巴士海峡、东南亚的海上捷径。长期以来,从广州到朝鲜、日本、俄罗斯许多国家来往的商船都要经过台湾海峡这条国际航线。日本到东南亚及波斯湾的船只绝大多数也经过于此。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日本所需90%的石油和100%的核燃料。因此,台湾海峡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海外贸易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岛屿,台湾孤悬于东南沿海,和南海的海南岛形成海上“双睛”,巡视万里海疆,北望舟山群岛,构成“犄角”之势,守护寸寸国土。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天然而有力的海上品字形的战略海防“长城”。台湾历来有七省“藩篱”、“东南锁钥”之美誉,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足以掩护中国东南沿海七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明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台湾与澎湖互为唇齿,台湾丢失,唇亡齿寒,澎湖就会不保,漳州和泉州同样可能受到威胁。清代名将施琅认为台湾虽然属于外岛,但处于江、浙、闽、粤四省的要害地位,抛弃之,对国家必定酿成大祸。直到今天,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东南沿海,这些地区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这两个三角洲之间偏东南的位置正好就是台湾,岛上南北两端均有开放的入海口,具备充足的综合保障能力。岛内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又便于得到后方的支援,可成为巩固的军事要塞和战略要点;还处于海运枢纽之地,并有优良的军港、机场和广阔的机动水域。因此,台湾在中国海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且无可替代。台湾岛与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台湾及其周围地区也是整个东亚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地。在地图上看,七大洲中唯一能与四大洋直接沟通的是亚洲,但其出洋通道却是相当的局促,尤其是在西太平洋的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大陆的岸线之外,日本列岛向北延伸与千岛群岛相接,向南依次排列着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犹如一条由岛屿组成的链条,横亘在亚洲大陆东侧,将亚洲与太平洋隔开,这就是地理上常说的“第一岛链”。在“第一岛链”以东,由千岛群岛、北海道群岛、南浦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等构成了“第二岛链”。这种岛链把大陆与大洋隔开的地理形势在全球独一无二。

耕洋牧海的21世纪,使中国地缘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千年的陆权对抗已变为更为激烈的海权竞争。中国虽然是陆海兼备、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的东亚大国,但从地理形式上看,中国的海洋发展方向只有东南一个方向,而且处于半封闭状态并被紧紧包围在西太平洋之内。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阻隔在东海、黄海外侧,东南亚各国紧围着中国南海。台湾岛位于美日韩联盟的南端,位于以南海为“内湖”的东盟的北端。台湾以东洋面成了中国直接进出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大国,就必须冲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发展,而这一环的关键就是台湾,台湾北距鸭绿江口约900海里(1海里=1.852公里),南至中越交界处的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相距约800海里,从台湾岛向东跨越1200海里,则可以进击第二岛链,牵一发而动全身。雄踞台湾一点,便可威震多方。

二、碧水骊珠——美丽的台海风光

在大陆沿岸与台湾岛西海岸之间的一个宽阔水道就是台湾海峡。它是东海水域的一部分,长约300公里,宽不足200公里,最狭处位于福建省海坛岛屿东南的牛山岛与台湾新竹市白沙呷之间,为130公里。台湾海峡水域比较广阔,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平均水深60米左右,最深处为80多米,能通行任何吨级的船舶,是中国沿海南北航运的捷径,比从太平洋绕行大大节省航程、节约燃料、缩短航行时间,并能加快船舶的周转。最理想的航行水道是澎湖水道和八罩水道。澎湖水道位于台湾西岸与澎湖列岛之间,水道宽阔,最窄处在伞顶州与查母屿之间,宽约17海里,水道中间水深为55~128米。八罩水道位于澎湖列岛南北群之间,八罩岛以北,宽5海里,水深33~73米,水道中没有碍航物,适合航行。

整个台湾海峡水域也较复杂,海峡南口中部有一著名的台湾浅滩,其水深为7~20米,其走向是西南偏西—东北偏东。澎湖列岛北方浅滩最浅处水深为9.6米。大陆一侧除闽江口外,10米等深线均离海岸线7海里以外。其他皆距海岸3海里以内。大陆沿岸除少数岛屿在20~50米等深线之外,其余岛屿均在20米等深线以内。由于河流的冲积,多海岛浅滩,明岩暗礁星罗棋布,小路航道曲折复杂,形势极为险恶,是中国沿海较为复杂的航路之一。其中,海坛海峡是中国沿海最为艰险的小路航道。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貌看,台湾和大陆连在一起,是大陆的一部分。它与太平洋比较,台湾海峡海底又称台湾海峡海底高原,地形较为复杂,丘、谷相间,起伏较大。大陆沿岸与台湾西海岸近似平行隔海相望,与两者相夹水域是东北—西南走向。中南部有澎湖列岛、台湾浅滩和澎湖列岛北部浅滩,它们形成一个弧形的海底山脊,成为台湾海峡海底谷道的分水岭,岭东为澎湖水道,水深约为150~166米,是台湾海峡的最深峡谷;岭西与福建山区相连,水深变化很不规则。(www.xing528.com)

金瓯常用来比喻中国完整、统一的领土,这里的水就是指台湾海峡。由于台湾海峡正处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就像金瓯里的碧水一样。台湾海峡西岸为福建中、南部海岸,自海峡北口西端(长乐县南)至闽粤海岸交界处,大陆海岸线长约1900公里,岸线曲折。濒海陆地为闽东山地向东南延伸的山丘分支直逼海滨,形成较多半岛、海湾、岩岸和近岸岛屿。

海峡东岸从富贵角至猫鼻头海岸线长560余公里,岸线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东北走向,以南呈东南走向。濒海陆地南北多山,中部为平原。从桃园至枋寮为低平沙岸。台中以北平地纵深较小,台中以南有纵深达50公里的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河流纵横,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近岸多沙洲、潟湖,以布袋附近尤甚,并逐年向海扩展海埔新生地。海峡西岸少天然良港,多为利用沙洲、潟湖挖掘疏导而成港口,如高雄、左营、安平、台中等港。除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岛外,近岸岛屿很少。仅在高雄南30公里处有琉球屿,面积6.8平方公里,海拔90米。另在海口泊地外有海丰岛,面积很小,为沙洲岛。澎湖列岛位于海峡南部,由64个岛屿和许多礁石组成,岛屿总面积127平方公里。为火山喷出熔岩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台地,最高海拔79米。以澎湖、白沙、渔翁3岛面积最大。3岛围成澎湖湾和马公港,为舰船良好驻泊地。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与福建南部中途,扼海峡南口,形势险要。

1544年的一天傍晚,一群红发碧眼的葡萄牙人驾驶商船在暮色中平静地驶入福建省海域。翌日黎明,睡意朦胧的人们忽然被值班水手吵醒,一声声高呼不断:“岛!岛!美丽!啊……太美了!”人们此时揉着惺忪的睡眼,跑上甲板,眺望东方,但见晨曦熹微之中,万顷碧波尽头,一列列峻岭苍翠欲滴,一排排林木葱茏如玉,一帘帘飞瀑洁白若练。不一会儿,一轮红日照得积雪高山红妆素裹,漫天彩霞映得碧海流金,衬托出岛上苍峰翠峦,缤纷斑斓,仪态万千。这是见多识广的商人从未曾见过的美丽海上仙岛。这美丽的海岛,就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这场景就是葡萄牙人发现台湾岛时的情形。她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为中华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形状宛如插在东海的一枚芭蕉叶。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夷州”、“琉球”等,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美丽富饶的台湾岛,自然资源丰富,有“宝岛”之称,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湾岛的地形特点是南北向的山地靠东,东边沿岸海岸狭窄,平原很少,岸线多为海崖所阻,影响经济与交通,人口密度很低。其西边为宽阔的平原,河流纵横、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大、中城市集中地区。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而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蝴蝶王国”之称。清代即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台湾文物资源丰富,有反抗荷兰、日本侵略者有关的如赤嵌楼、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等,这些文物古迹都见证了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加上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更为台湾添加了一条靓丽的人文风景线,更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盛世伟基——中华民族昌盛的基石

台湾岛与大陆联系的天然优越性使两岸交流沟通自古至今绵延不断。有史为证,三国时期孙权派遣将军卫温于公元230年到达台湾。几十年后,吴国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一书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经过三国到隋唐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元朝入主中原后,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

明朝万历年间,“台湾”一名正式出现。当时沿海海盗盛行,为保卫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骚扰东南沿海的基地,以保卫海防。1624年,荷兰殖民者从台南台江登陆台湾,以纳租的方式取得立足点,先后建立了“台湾城”和“赤嵌城”。并很快便反客为主,把台湾人民当做剥削和奴役的对象。1642年荷兰殖民者兴师驱逐侵占台北基隆和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独霸台湾。

此时,正在福建沿海进行反清复明的郑成功打算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军由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到达澎湖待机。29日避开强大劲风,横渡澎湖水道,然后乘满潮通过鹿耳门,占据有利地形,割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这两座军事堡垒之间的联系。经过激烈的水陆交战,赤嵌城和台湾城荷兰守军,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退出盘踞38年之久的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第一个在实践上重视台湾地位的政治家,驱逐走荷兰殖民者后,他写下了《复台》诗:“开辟荆楱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表明了他依托台湾以图进取的坚定信念。

后来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经施琅等力争,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清朝前期取得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空前统一,此时,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国的地缘形势呈现良好的态势。后来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不断入侵和中国腐朽势力的出卖,中国完整的主权不断遭受践踏,大好河山一再被割让。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台湾从中国的领土上被迫割与日本。帝国主义从此就肆无忌惮在中国内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不屈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断头洒血,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终于在1945年赶走了妄图灭我中华的日本帝国主义,被日本窃取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日益变得富裕和强大起来。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为实现中国的统一迈出了坚实一步。追汉唐,超欧美,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完全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几代人共同的期盼,是中国人在新世纪共同的愿望。

正走向世界强国的中国是绝不会让鸦片战争以来丧失了数以百万计的领土的悲剧重演。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在这个原则下提出了许多伟大的构想。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归之日,中华民族大团圆之时,就是中国真正崛起之时,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复兴之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