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走向世界海域的“大老板”:积极开发国外的使用资源
一、海外上市悲喜录
早在1999年中海油就筹划上市事宜,但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2001年2月27—28日,几经周折的中海油终于在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中海油的上市为其开发国外资源提供了国际化的发展平台。
1999年10月,人称“勇敢的出海者”的卫留成首次率中海油冲击海外资本市场便遭受失败。当时拟定发行20亿新股,计划集资25.6亿美元,但由于国际油价的狂跌以及美股下跌,加之价格追高等主客观因素,上市大计不得不搁浅。至今回想起来,卫留成还颇感一头雾水,“路演快结束时,订单非常少,最后也没有配售,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
1999年10月公司海外上市的失败是卫留成大半生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他回忆:“1999年10月兵败纽约时,我曾经说要从租住的四季饭店的44层向下跳——当然那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我和几位同事抱头痛哭可是真事。我不否认。”四季饭店带给卫留成的回忆无疑是苦涩的,他感到自己被逼进了死角,且被告诉说,“你,非失败不可。”以至于当他又一次路演行至纽约时,不肯再住进去。
一番山重水复过后,便是柳暗花明。2001年2月27日,中国海洋石油(883)在纽约挂牌,每个ADR(美国存托凭证)上市价15.4美元,收市涨到16.12美元;同年的2月28日在香港上市,股价由挂牌时的5.95港元涨至收市时的7.00港元,涨幅达16%。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一个失败的IPO(初次公开招股)一般不会再引起市场上什么热烈的反应,但中国海油却是个例外。”
虽然上市之路艰难,但是却丰富了中海油的市场化融资渠道,为其筹措了未来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海外上市有力推动了企业改革,上市公司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和资本市场监管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法人治理结构,中海油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管理和制度基础。
随着集团的资本驶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道,整个集团呈现出高速高效的发展态势,焕发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在短短的几年间,油气累积产量超过以前历年的产量总和,利润年均增长31%,净资产增长超过1.5倍。并且,中海油的中下游业务获得突破,金融贸易板块从无到有,企业初步完成了国际综合型能源公司的产业布局,大大提高了企业总体的竞争力。
中海油服海外业务拓展迅猛,目前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澳洲等13个国家开展业务;为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建造的四套海上钻井模块钻机,是中海油服首创自主集成国内外技术和装备的7000米海上模块钻机,其中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2%,创造了中国海上钻井模块钻机整套出口带服务的历史,刷新了世界纪录。
二、“别无选择”走出去
介绍开发国际资源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中国的资源有限,应该积极开发国外的石油资源;中国有技术、专业人员和资金,国外有资源,实现双赢。
中国海洋石油开展的国际合作理念是双赢。外国石油公司对中国海域石油的投资热情起初主要来自于未知油气资源的吸引力,而后期中国海油建立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模式则成为了对外商的重要吸引力之一。
近海油气资源的对外合作开发,使中国海油掌握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并高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国际化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理念,为中国造就了一支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先进管理知识与技术,能力强、观念新的职工队伍,特别是以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为主的骨干群体,使之成为了中国海油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对外合作的深入,中国海油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上游延伸到下游,从生产领域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并从国内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在下游,与英荷壳牌集团合作建设中国最大的石化项目,与BP等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广东LNG项目;在金融服务领域,与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组建人寿保险公司;在海外,在印尼东南苏门答腊、印尼马六甲合同区块等五个区块拥有投资权益。不断追求人、企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进步,做员工自豪、股东满意、伙伴信任、政府重视、社会欢迎的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是中海油人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一家改革开放政策催生的中国石油企业,二十多年来,中海油以国际化发展为基本宗旨,在对外合作中茁壮成长,持续变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了高速高效发展,在国际石油大家庭中的排名不断提升,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
享有负责与外国公司在中国海域合作开采油气资源权利的中海油,先后代表国家开展了四轮合作开采油气国际招标,几乎与包括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世界大中型石油公司都有过合作。其合作范畴从业务上游发展到业务下游,从生产领域发展到金融领域,从较为简单的合作形式发展到复杂多元的形式。到2006年底,先后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7家公司签署172个石油合同和协议,在中国近海海域合作开发油田24个,油气年产量达到2200万吨,占到中国海洋油气总产量的65%。
通过有效利用百亿余美元的国际资本,为今后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十大配套勘探开发近海油气资源的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勘探开发海上油气资源。中海油不仅成功开发绥中36-1、东方1-1等大型自营油气田,并逐步接替外国公司,在合作油田中出任作业者,国际化运营的技术能力也日臻完善。
用“双赢”的合作文化,挽起世界各国朋友的手臂。通过对外合作,中海油积淀形成了国际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基础。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海油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熟悉精通石油行业的国际惯例,树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培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双赢”合作文化,在国际同行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品牌。(www.xing528.com)
三、长路漫漫需求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将开发海外油气资源列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机会,展开多方面的接触和谈判。1993年1月,“渤海4号”钻井平台取得了日本石狩湾钻井作业的合同。他们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无可挑剔的操作技术,取得提前30天完成一口3800米深井的优异成绩。尽管在返航途中遭遇台风,他们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护了人员和平台的安全,赢得业主和各方的高度赞扬。
1994年,中国海油在马六甲项目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功,这是该公司签署的第一个海外合作项目。2002年,并购西班牙Reposol公司在印尼的油田,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堪称是中国国企实现跨国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取得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内合资实体—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25%的股份,为中国第一个LNG项目—广东LNG项目提供了上游资源保证。2005年3月,首次进军油砂资源,成功购得加拿大MEG公司18.5%的股权。2007年3月,中海油服(COSL)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PNOC-EDC)正式签署了巴布亚新几内亚LIHIR公司固井作业合同。2008年10月耗资25亿美元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AWO。现今,中海油海外油气资产已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亚、西非、里海等地,作业区域也由中国近海延伸到了亚太地区。
在世界范围内开采利用油气资源是国际石油公司的重要标志,资产并购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海油的并购,并不是单纯为了扩大资产规模,而是以利润指标和是否增加核心竞争力为标准。近年来,中海油加强培养海外发展的实质性能力,积极通过资产并购等方式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展未来持续发展空间。目前已成功实施了5宗海外油气资产并购案,额达14.5亿美元,由此在世界很具潜力的资源领域赢得宝贵的一席之地。
中国海油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将积极捕捉海外油气资产的收购机会。傅成玉曾表示:“在海外收购方面,我们是机会主义者。收购的机会随时出现。”他指出,中国海油会先着眼中国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收购机会,包括俄罗斯、中东及亚洲地区,并且加速天然气市场的开发。此外,加大了海外直接勘探力度,在海外拥有近40万平方公里的风险勘探面积。如今,中海油海外油气资产分布在东南亚、澳大利亚、里海、西非等地,作业区域由中国近海延伸到了亚太地区。
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中国海油集团所属的专业服务公司积极主动出击海外市场,作业区域涉及东南亚、非洲、中东、美洲等地区。2007年3月9日,中海油服(COSL)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PNOC-EDC)正式签署了巴布亚新几内亚LIHIR公司固井作业合同。COSL通过竞标获得的这项合同,为期一年,共计20口井。根据该项合同规定,COSL将提供人员、固井工程设计、固井泵、井下工具、外加剂以及部分泥浆材料等服务。此项合同的签署,加速了中海油服的国际化进程。
四、“势如破竹”永不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这些年除投资勘探开发海外油田外,还在努力磨练自身的本领,积极勘探开发地质条件复杂和深水区域的油气田,攻克了莺琼盆地的高温高压井。同美国阿莫科公司一道在南海勘探开发了水深超过300米的流花油田。现在正在进行技术准备,包括建造深水钻井船,打算向10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进军,中国将继续加强对外开发力度,扩宽海外开发海域,为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构造能源安全防线。
对于中海油而言,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走出国门开展业务,更重要的是眼睛向内,通过对自身的持续变革,使公司的体制、机制、制度、文化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提升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能力。
中海油一直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管理体制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来做,持续变革、不断创新。经过多年来的不间断重组与改革,中海油已由一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而全”的石油企业改造成目前核心业务突出,组织线条清晰、精干高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国际石油公司体制。在对外合作中,中国海油参照国际石油公司的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风险合同”,建立优势互补的联合管理体制,实行项目管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前,整个集团形成了按业务划分、高度专业化的组织体系,总公司成为一家控股公司,下属公司按《公司法》运作,建立了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所属企业间由原来的行政关系转变为资本关系。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完善的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保障了企业的稳健运行,已经成为了公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最大瓶颈之一,也是管理变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家有志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海油很早就制定了适应国际化的人才战略,近年来更是将“人才兴企”提升为公司的四大核心战略之一,建立完善了吸纳、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制度体系。早期的对外合作为中海油培养了一支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先进管理知识与技术,观念新、能力强的队伍,为国际化发展的打下了人才基础。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实践和打拼使这支队伍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经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在中石油的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一方面引进符合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思路,在海外大量使用外籍雇员,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国海油有限公司在印尼的作业队伍近99%是外籍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几何时,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还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梦想。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海油这样的大型国企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界的深切关注。辉煌成就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海油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中海油紧紧抓住时机,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开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成就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国际化发展的梦想:以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发展质量,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全面建成现代企业制度。
日本有首曾风靡一时的动漫主题曲叫《深海孤独》。然而,现在的深海已经不再孤独,这里正在成为世界油气生产商的新阵地。所谓深海,通常是指超过300米水深的海域,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南海深水区被认为是能源领域最具潜力的处女地。不过,走进深海需要时间。据专家介绍,南海的地质结构大多是由陡峭的海底盆地构成的,分散在南海中的岛屿几乎都是非常狭小的岛架,一般在50海里之外水深就会突然降至数千米,这对中国海油而言将是严峻的挑战。
虽然面对国内外其他石油企业的重重挑战,中国海油还是继续坚持对外合作。巴西拥有比较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是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走得最快的国家。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中,我们可以与美国和巴西等几个国家走在世界前面合作开发。1990年,巴西深海油气仅为250万吨。通过技术创新,预计2015年,该国深海石油产量会增至9200万吨。
曙光正在照进中国深海。2006年4月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哈斯基进行能源合作,在香港东南250公里成功钻探荔湾3-1井。这次钻探成功拉开了中国深水油气开发的序幕,也意味着中国海油实现了1500米左右的深海油气技术能力。目前,荔湾3-1气田的开发方案已经出台。
尽管中国海洋石油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压力与机遇同在,希望中国海洋石油把握机遇,继续努力,迎接明天的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