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康世恩的评价:从“沿岸拴毛驴”到“我们终于抱了一个大金娃娃”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以来,创业近30年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出了一条高速、高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通过大规模对外合作、来引进资金、学习技术、积累经验的目的。截止目前为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建立了77个油气田,2009年油气产量3925万吨油当量,2010年6万名员工实现多年的愿望——年产石油5000万吨,建成“海上大庆”,这个产量相当于中国目前年产石油总量的1/4。
2010年12月20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宣布,公司国内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这标志着中国的石油能源的勘探开发从此步入“海洋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迈进了世界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至此,海洋将成为中国油气开发最重要、最现实的替代区域。为了这一天,中国海油人奋斗了28年。在这28年中,中国海油始终坚持对外合作、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最终在2010年实现了“海上大庆”的夙愿。中国就此成为世界海洋油气生产大国。未来10年,中国海油将背负着希望,承载着未来,继续走进深海,探寻下一个“大庆”。
一、再也拴不住的“毛驴”
康世恩在广东湛江和天津塘沽和两个的海洋石油基地视察时,发现有很多海洋石油队伍没有什么事情干,都是闲着;不少钻井平台也停泊在这两个基地的码头上。看到这样的境况他非常痛心,他称这种现象称为“沿岸拴毛驴”。
自从实施对外合作以后,一批石油储量都在亿吨以上的大中型油田(如秦皇岛32-6、南浦35-2)蜂拥而现。其中,1999年与菲利普司与合作,在渤海南部发现的蓬莱19-3油田,探明石油储量达6亿吨,成为当时中国海上发现的特大油田。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东长安街31号挂牌,当时没有鲜花,没有鞭炮,也没有热烈的剪彩仪式,就这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了。步入办公室,可以看见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正在仔细审批着第一批即将发布国际招标通知书。盘点仅有9万吨原油产量的家底,他不敢对此次招标有丝毫的怠慢,因为此次招标关系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未来发展。
海油人经常提到“没有对外合作就没有中海油。”,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中国海油就已踏上了对外合作的道路。
对外合作的大门打开后,国际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带着技术、带着资金越洋过海来到中国。国际石油企业的旗帜擦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海洋钻井平台上见到蓝眼睛的“洋鬼子”已是家常便饭,我们也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钻井船、采油船、物探船……
然而,在整个对外合作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冲突与磨合。“平台上为什么不能吸烟”、“以前我们就是这么干的,现在为什么不能”等不和谐的声音在在海上不断出现;一场关于“对外合作是爱国还是卖国”的大讨论在北京激烈地展开。最终的实践结果使海油人认识到“不承认落后就不是爱国主义”,他们发誓要不断学习。
南海西部海域是海洋石油行业对外合作的前沿阵地之一。1982年,道达尔公司在南海发现第一个油田涠10-3,随后在此展开了勘探开发的工作,并于1986年开采出第一桶油,当时的产量近30万吨/年。1983年,中国海油与阿科公司在莺歌海发现储量近千亿方的崖城13-1气田,这是中国近海发现的第一个也是迄今最大的气田。
南海东部海域是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成果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自1990年珠江口第一个合作油田——惠州21-1油田建成投产以来,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先后合作开发了14个油田,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近海优质高产油田群。
在“海上大庆”建成之际,中国海油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对外合作区块多达72个,勘探开发区块共计82个。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现任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这样说道:“中国海油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通过同世界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在自己的发展基因里注入了当代石油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现代企业制度。”正是基于此,中国海油在对外合作中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锋”,也成为了中国工业企业的“楷模”。
二、坚持不懈获“金娃”
对外合作如同一架高耸的云梯,让刚起步的中国海油一下子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但是,这只是中国海油发展不牢靠的一条腿,而且随时有被抽离的可能。“外国石油公司来中国的最初几年,因为没有大的勘探发现,所以有一些公司就开始撤离了。”中国海油总地质师朱伟林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面对这种情况,立志要建立健全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海油人认识到,在进行对外合作的同时必须先自强筋骨,发展自营油田,要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要让自营勘探这条腿变长变粗,地质工作是关键。”这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海上油田与陆上油田也有相似之处。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转战海洋的石油人深有感受。“以陆推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勘探观点之一。然而,现实狠狠给了海油人一记耳光,现实终归是现实。“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和国外公司合作,而且不断吸收国内陆上油田一些经验,但并没有大的油气发现。”中国海油副总地质师、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副院长邓运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不免失望,“经过实践后,我们发现陆上油气勘探的很多经验在海洋里失灵了。”
海洋的大油田究竟藏在哪里?海洋石油人不断地思考、实践,并强烈认识到只有逐步探索适合海洋油气的勘探理念与技术才能获“金娃”。(www.xing528.com)
面对重重困难,“三个重新研究”被适时提出:重新研究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充填史;重新研究以往全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总结钻采工艺技术;重新研究渤海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渤中凹陷及其周围构造运动发育发展历史以及郯庐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大海不负有心人。油气运移“中转站”模式、“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花岗岩潜山勘探理论等全新的勘探理论相继提出,这些勘探理论的突破给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中国海油储量增长带来了高峰期,蓬莱19-3、蓬莱25-6、曹妃甸11-1、旅大27-2等十多个大中型油田群相继被海洋石油人发现。
“中国海油5000万吨的实现,1995—2004年的油气勘探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朱伟林告诉记者。
“找油气不是靠运气。”记者对邓运华副总地质师在采访中的一句话记忆深刻。是的,找油气不能只靠运气,“海上大庆”的成功也不是靠运气。今天海上大庆的辉煌,其实就在于15年前的勘探突破。同样,“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依靠大面积三维地震采集与处理等技术,勘探发现20余个大中型油气田,占新发现储量的60%之多,又为下一个“海上大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用中国在对外合作中赚来的外汇和技术,自主经营海上油田的勘探开发。自营勘探最早在渤海的辽东湾展开。1984年,自营勘探一开始,就有了可喜的成果:含气含油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锦州9-3凝析气田被发现;1987年自营发现的绥中36-1大油田,引起国内外石油界震动,油田位于辽东湾南部。含油面积达43.3平方公里,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近3亿吨的这个亿吨级大油田,打破了渤海海域地质构造支离破碎的断言。“我们终于抱了一个大金娃娃”,康世恩激动地说道。
三、科技利剑创造海上传奇
对古时人类来说,上天、入地、下海是最困难的三件事。现在,对于海洋石油开采而言也同样适用,它远非“陆上多了层水”那样简单。
比陆地开采成本高出6~10倍的海洋油气,最贵的深水井高达1亿美金。巨额资金的投入,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何保证打井的成功率?这是问题之一。其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对精确度的要求之高,甚至比太空技术还要高,误差不能超过一米。这又如何保障?此外,在高投入、高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低成本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一系列技术障碍犹如“坚冰”挡在海油人的面前。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中国海油才能继续走下去。“中国海油28年的发展史实则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感叹道。
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代表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海油人能够切实体会。当那些作为作业方的“洋鬼子”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身穿“道道服”、头戴狗皮帽,土得掉渣的中国海洋石油队伍,并颐指气使地命令中方员工之时,他们不知道致力于建设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体系的海油人早已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
怎么自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海油人明白唯有“偷师学艺”,虚心扮演着学生的角色才能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
中国海油的石油资源以稠油为主,这类油品占到了总产量的60%。公司当初打算借鉴陆上辽河油田的稠油开采经验,但是最后发现根本不适用。陆上稠油开发使用的是密井网热采技术,这种方法要求打很多井,这会造成海洋油气井成本过高。如果采用蒸汽热采,需要大量淡水,这对依海而建的海油工业而言同样成本太大。当外国公司面对稠油“这个不听话的孩子”,他们选择了放弃。
可是中国海油没有放弃。在外国公司不参与、国际上无类似油田开发先例的情况下,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研发,“海上稠油注海水强采技术”终于浮出水面。随后,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技术、长距离海底稠油混输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也新鲜出炉,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这些利器面前,稠油这个坏孩子被驯服了。2010年,中国海上原油产量60%来自稠油,为“海上大庆”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项技术也让渤海油田的稠油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稠油的总产量。如今,这项中国海油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被国际公司阿纳达科借鉴,并将此应用在了巴西类似的稠油油田。
海上优快钻完井技术,是中国海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又一科技创新案例。该技术应用于稠油开发的生产实践后,钻井效率提高了3~4倍,完井效率提高了2~3倍,如今已经成功应用于666口井,节约直接投资92亿元。“如果没有这项技术,中国海油的原油产量可能达不到现在的一半。”周守为曾经这样表示。
从发现到建成一个海上中等油田,国际上要5~6年,中国海油只需要3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优快钻井技术”。它使得中国海油的技术集成实现了一次跨越。
如果要列举中国海油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荣获国务院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中国海油已形成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核心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在近海油气开发的全套技术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