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石油扩张:近海争端背后的大战略

中国石油扩张:近海争端背后的大战略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海上第一口真正的石油探井,也是中国海上第一个含油构造。从此开始了中国海上生产原油的历史,开创了渤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从此拉开了中国进军海洋石油的序幕。该平台投用后,将大大提高中国石油滩海地区勘探开发的能力。

中国石油扩张:近海争端背后的大战略

第二节 造争气船,打争气井: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的艰苦岁月

一、战天斗海造平台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用小船调查油气苗、土法物探、浮筒打井、自力更生造钻井平台,战台风恶浪,斗冰灾海啸……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与落后的技术设备,构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创业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也就注定了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历程是充满着坎坷和辛酸的,一批批中国海洋石油的创业者用他们自己的激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篇壮丽的蓝色史诗

1965年秋末冬初,在一个名叫曹妃甸的小沙岛上,一支53人的钻井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设的钻井平台,正准备开钻。突遇海啸,似的整个小岛被海水无情的淹没,所有钻井器材和前期的辛苦成果都被滔天大浪席卷一空。在这样的恶劣的状况之下,我们的钻井队员都被困在航标灯下,唯有唱着革命歌曲壮胆。1969年初刚刚建成的海2平台连同正在进行生产作业的海1平台,由于遭遇渤海出现罕见的冰情,都受到了海冰的威胁,岌岌可危。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海陆空三军和天津市政府成立抢险指挥部,但最终没有能够征服灾情,海2平台就这样被海冰推倒。

一次次的灾难都重重地打击着海洋石油人的心灵,他们不畏艰险的奋斗,只为祖国的海洋石油事业,他们用自己的信心和坚持不懈撼动着蓝色的海洋。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注定着海洋石油的历程是布满荆棘的。

二、稳稳坐镇海中央

莺歌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57年,原石油工业部在这里勘探发现了油气,后因越南战争,南海勘探工作被迫暂停;1963年,石油工业部从四川调来钻井队,他们把两个500吨的打捞浮筒连结起来,加上一台钻机,就用这样的简陋的勘探开发设备在南海近岸处打出数口几百米油气井,拉开了全面进军海洋石油的序幕;1966年渤海海1井平台建成开钻,1967年6月14日,这口井喜喷原油

1966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座桩基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同年12月完成中国自己设计的混凝土桩基钢架固定式1号钻井平台的制造。1966年12月21日,海1井(QK17-2)正式开钻,次年5月6日钻达2441.49米上的第三系馆陶组地层时完钻,6月14日凌晨海1井喜喷原油,经过测试,从上第三系明化镇地层中用6毫米油嘴自喷49.15吨。这是中国海上第一口真正的石油探井,也是中国海上第一个含油构造。后来,在1号钻井平台上,又钻斜井3口,将平台改建成1号试验采油平台,投产后,当年采油1963吨,到1967年底累计产油20100吨。从此开始了中国海上生产原油的历史,开创了渤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从此拉开了中国进军海洋石油的序幕。

1981年地矿部为了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决定建设一台半潜式的海洋钻井船,取名叫“勘探三号”。1984年6月由上海船厂、海洋地质调查局、上海708研究所联合设计,并有上海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成功建成。

勘探3号在接下来的服役岁月中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在海底累计勘探15口油气井,它也为中国发现东海平湖油气田残雪构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勘探3”号由一座箱式甲板(亦称平台甲板)6根大型立柱、一座高大井架和两只潜艇式的沉垫组成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从沉垫底部到平台的上甲板有35.2米高,相当于一座12层的高楼,如果算到井架顶部总高有100米,总长91米,总宽71米,工作排水量219910吨,工作吃水20米,平台上装有900项,8600多台件机电设备。平台甲板被6根直径9米的主柱高高地托在高空,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岛屿。它除了包括钻井、泥浆、固井、防喷系统在内的全套钻探设备外,还配置了4组(8台)150吨的电动锚机,5组66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同时,船上还配有潜水钟和甲板减压舱组成的200米饱和潜水系统,防火、防爆和可燃性气体自动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勘探3”号平台上设有地质楼、报务室、应急发电机室、水文气象室、中心控制室和居住室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水电通讯一应齐全,甲板顶还有可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停机坪

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优良的抗风浪性能和较大的可变载荷,并可在较深海域进行钻探作业。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建造,而且造价昂贵。为了能设计出适应中国大陆架实际情况的半潜式钻井平台,3个单位的设计人员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气象资料,并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对5种方案进行了严格筛选,最后正式确定采用矩形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方案。其主要性能参数为:工作水深35~200米,最大钻井深度6000米。(www.xing528.com)

1984年6月25日上午,“勘探3”号在中国最大的拖轮“德大”号的拖引下,离开上海港到东海温州湾外的海域进行各种性能试验。试验表明,“勘探3”号辐射状锚泊系统布置合理,十分适应该平台的精确定位和作业。其间“勘探3”号在试验的狂风巨浪中接受了中国船舶检验局和美国ABS船级社的入级签证,美国船级社的日籍验船师木下博敏把“勘探3”号称作为中国现代海上工程的标志。国外一般海洋钻探公司获悉中国有这样高质量的钻井平台后,纷纷前来探询租用或合资经营“勘探3”号钻探承包作业的可能性。

世界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大陆边缘的部分。其中大陆边缘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的。中国大陆架是世界最宽的大陆架之一,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据有关专家粗略估计,在没有考虑整个大陆边缘的情况下,中国大陆架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5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80000亿立方米。根据1994年的数据,中国海上采集地震测线57万公里,打探井363口,发现油气构造88个,获得石油地质储量11.8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800亿立方米,年产量达到了647万吨。目前年产油量2500万吨,年产气量约50亿立方米。

2008年6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目前全球最大的座底式钻井平台——中油海三号座底式钻井平台安全抵达冀东南堡油田。该平台投用后,将大大提高中国石油滩海地区勘探开发的能力。中油海三号是由中国石油海洋公司与上海708所联合研制,由山海关造船厂制造。该平台长78.4米,宽41米,上甲板高20.9米,空船总重量5888吨,适合10米以内水深的海上作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座底式钻井平台。中国石油海洋公司组建于2004年11月,2006年,公司在渤海湾三个油田海上钻完井17口,试油试采11.2万吨,动用自有船舶8艘、外雇船舶19艘,安全完成了19次海上平台的拖航、移位。目前,中国石油海洋公司已拥有各类移动式平台七座,包括五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和两座生活平台。

三、自主创新搞创业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国早期的石油地质工作者走过了长长的自力更生历程,基本完成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艰难地初创了中国海洋石油产业。当时海上生产条件非常简陋。夏天顶着骄阳在晒得滚烫的钢铁架构上作业,冬天则只能靠一件棉工服抵御刺骨的严寒,还随时要面对狂风、巨浪、海冰、海啸等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十多年的时间,渤海钻探了114口探井和生产井,有4个小油田及含油构造投入开发,原油年产量9万余吨。

钻井平台的落后和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渤海油气的勘探开发。先后建造的海1、海2、海3几座平台遇到的问题,使石油部深深感到这种固定在海上的导管架平台太没有机动性了。当时,世界上已普遍采用了机动灵活的钻井装置——自升式、半潜式和浮式钻井平台,可以拖到各个井位打井,打完井又能拖到新的位置,不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比较安全。经过深思熟虑后,石油部决定自力更生设计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

进入20世纪70年代,技术人员从一本杂志上获知国外有移动式钻井平台,他们积极搜集资料,研究建造中国的移动式钻井平台。1970年夏天,钻井平台建造工程在大连造船厂开工。经过工人和技术人员两年的艰辛努力,“渤海1号”钻井平台终于建造完成,并于1972年6月8日从大连拖到塘沽,1973年5月投入使用。“渤海1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凭借国内自己的力量、造船队伍和材料、设备制造的第一座国产自升式钻井平台。从1973年初投入作业到1982年报废,8年间在海上打井23口、进尺59194米,为初期渤海石油勘探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是中国海上钻井作业告别固定平台的标准。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我们还自行设计和监造了渤海3号、5号、7号、9号、11号自升钻井船,滨海102起重船(500吨),滨海107海上打桩船(60吨),以及滨海306、滨海307导管架下水驳船等大型海上设备,其中渤海5号、渤海7号自升式钻井船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先后在南海北部湾、莺歌海、南黄海和渤海海域组织渤海勘探队伍,按陆上经验,将钻机搬到海上,决定建造固定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为此,在组建渤海勘探队伍的同时,组建了包括设计、制造、海上施工的油田工程建设队伍,开始海上平台设计、建造工作。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海上大陆架石油勘探力度进一步加大,靠自己自发研制的钻井平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当时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但是当时中国又是处于“文革”时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这就严重限制了当时中国海洋石油业的发展。但是石油部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还是顶着压力“偷偷”进口了国外的一批先进的钻井平台。1973年,燃料化学工业部海洋勘探指挥部从日本引进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2号”,随后又引进了渤4号、渤6号、渤8号、渤10号、南海1号和勘探2号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南海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并从法国购进一艘数字地震船“南海501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队伍逐步走向正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引进国际标准和规范,全面掌握海上油气田工程建设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安装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又重新组建了中海石油工程设计公司、中海石油平台制造公司和中海石油海上工程公司,并于1995年8月成立了海洋石油生产研究中心,形成了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前期研究、项目管理、工程设计、采办制造及安装调试等完整的工程建设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