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惊人起步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惊人起步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从零起步人类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更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之一,3000多年前的《易经》就已经有了关于石油的文字记载。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只能从零起步。1965年3月22日至28日,在康世恩的关怀指导下,海洋石油勘探会议在天津北仓召开。在邓小平等同志的支持下,制定了海洋石油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基本模式。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惊人起步

第一节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从零起步

人类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更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之一,3000多年前的《易经》就已经有了关于石油的文字记载。1887年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海边数米深的海中第一口油井的钻探,揭开了世界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只能从零起步。

一、“陆军海战队”式的特殊队伍

最初的海洋石油队伍,都是从玉门、大庆等地调集的。他们最初对海洋的认识,简单概括为“陆地加水”四个字,靠陆地的经验和陆地的装备下海找油,名之为“以陆推海”。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工作的形势大好,很快组建了钻井队伍。1965年3月22日至28日,在康世恩的关怀指导下,海洋石油勘探会议天津北仓召开。与会人员除了641厂和海洋勘探室的领导外,还邀请国防科委、海军、交通部、地质部的有关专家参加。会上,赵声振代表石油部勘探司、李国玉代表石油部情报所作了发言,他们介绍了国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情况,肖希书等工程技术人员也在会上谈了下海的设想。会议期间,康世恩在听取了地质、工程情况汇报后,兴奋地说:“美国有个墨西哥湾,委内瑞拉有个马拉开波湖,中国有个渤海湾。渤海湾面积比它们大。我们国家海岸线很长,大陆架广阔,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他还对641厂和海洋勘探室的同志说:“你们是旱鸭子,要向海洋局、海军请教,向渔民学习,他们不晕船。”会议决定开展海上钻井方法的研究试验工作,试制混凝土钻井平台及钢结构导管架。这次会议使641厂的职工深受鼓舞,当时厂党委宣传部还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首《上山下海大战平原》的歌曲在职工中传唱。1965年5月,第一批海军战士复员到海洋勘探指挥部筹备处报到,共计50余人,他们熟悉海洋,又有海上航行的宝贵经验,以此为基础再配备陆地钻井的各种工人和技术干部,组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支钻井队伍——3206队,这是一支“陆军海战队”式的特殊队伍。

1983年,应埕岛油田开发建设的需要,在国内陆地石油施工队伍中胜利油田建设公司首次闯入陌生的海洋领域。埕岛处于水深20米以内的滩海区域,深海大船进不来,陆地设备进不去,尤其是拖管、对口焊接和挖沟沉管需要的专用工程船舶的相对缺乏,当时国内没有此类产品,都是依靠进口,但是国外又远水解不了近渴。

公司当时在国内率先组成海上科研攻关项目组,体现了其惊人的胆识和魄力。科研组将国内的一些陆地设备和进口的一些设备结合,研发出国内首台“驳载式滩海管沟挖掘机”,并用其完成中国第一条极浅海海原油输油管线—CB35井组至桩古46站的铺设任务,还建成当时中国自动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浅海移动式采油平台——胜利开发2号平台,使得海上原油生产结束了当时油轮穿梭的“蜜蜂式”采油时代

整个埕岛油田开发的进程不仅是一部人类征服海洋的探索史,更是胜利油田建设部全体人员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掌握海洋石油勘探经验的科技进步史。从利用北海舰队退役的战备浮箱拼接改造分段拖运,到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艘“驳载拖橇式滩海管道电缆铺设挖沟船”成功作业;从推土机推出的临时小码头,到自行建造的5000~8000吨级滑道船台;从吊车固定在渔船上作业,到国内首创千吨的大型平台结构准确称量体重及铁拳轻举即可将数百吨大型桩管砸入海底百米以下的S500打桩锤;从依赖潜水员潜水探摸,到全天候海底管道电缆维修自动检测装置的成功运用,无一不展现出胜利油田建设部日趋完善的海洋石油开发勘探技术。

1999年SL901船的成功下水服役,对胜利油田建设部海工品牌的创立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在这之前,国内的海洋石油施工装备中只有1987年从新加坡购买的美国公司一艘二手铺管船“织女星”号(即滨海109)。SL901船作为胜利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艘滩海铺管敷缆工程船,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集敷缆、打桩、集铺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整个船长92米、宽28米,在0.8~20米适用水深作业时,可以在6级风下正常作业,8级风下正常拖航,12级风下安全自存的能力。

在埕岛油田的施工高峰期,所有打桩作业、管线连接、平台安装,都是以SL901的有效作业日程统筹安排为前提的。SL901在投产20多年来,在埕岛及周边海域先后建成了120多公里海底电缆、近300公里注水管线和海底油气管线、140多座固定和移动式海上平台,这些都是SL901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它为直接配套建成埕岛油田230万吨/年原油产能、累计生产原油突破3000万吨的海上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以来,随着埕岛油田勘探开发工作量趋于稳定,SL901又从这里起航,南下东海海域,参与东海春晓气田三山岛海底登陆管道施工作业,紧接着又中标施工中国石化岙山—镇海海底输油管道工程。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SL901昔日的光辉形象依旧耀眼,并在海洋石油领域不断闪闪发光。

2007年,SL901船经过改造升级后,成功完成了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的海底原油输送管道铺设工程,其中作业的最大水深达42米,首次在国内创造了浅海区域采用铺管船铺设海底管线最长、最大水深纪录。

胜利油田建设工程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第一支拥有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海陆两地油田建设的施工队伍,探索形成了其企业所独有的滩浅海集约化系列海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模式,是中国石化旗下海洋石油工程建设施工的主体力量。

二、“以陆推海”擒蛟龙

陆上石油抱了个大“金娃娃”后,康世恩又以战略家的远见,把目光投向了蔚蓝色的国土——蕴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辽阔海洋。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上山下海,以陆推海”的海洋石油发展战略,积极向党中央建议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并组建海洋石油队伍。在邓小平等同志的支持下,制定了海洋石油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基本模式。

1963年,在对海南岛和广西地质资料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在南中国海建造海上石油平台。此后的两年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的专家们用土办法制成了中国第一座浮筒式钻井平台,在莺歌海渔村水道口外距海岸4公里处钻了3口探井,并在400米深的海底钻获了15升原油。1966年12月31日,中国的第一座正式海上平台在渤海下钻,并于1967年6月14日喜获工业油流,从此揭开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

1968年,南三岛渔民报告说发现油苗,并且有油砂样品。南三岛位于湛江市东南,面积123平方公里。广东省和石油部对渔民的报告都十分重视。从1969年2月开始,茂名地质勘探指挥所调一个地震队、两个钻探队,从江汉油田调来了钻机,从四川石油局调来了一批打井骨干,集中到岛上进行勘探。1969年12月第一口探井开钻;1970年6月集中6部钻机上岛。钻机在岛上轰鸣了一年半,钻了19口井,其中3口井有气显示,经化验证实不是石油气,而是地下水溶气。还有2口井有荧光显示,经分析为局部和微量的沥青质显示,没有油砂。经过钻探,认识到南三岛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不好,无生油条件。南三岛的大规模钻探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急切盼望找到油藏的心情。(www.xing528.com)

1970年,茂名地质勘探指挥所根据广东省和石化部、地质部领导关于要在雷州半岛、北部湾开展勘探的指示,将指挥所领导机关从茂名迁到海康县城北,先后组织钻井队在雷州半岛的湖光岩、乌石、企水、下桥、前山、迈陈一带打井,但未发现油气显示。

从1971年开始,茂名地质勘探所和广东省地质局735地质大队在三水盆地开展钻探,至1984年,共钻井186口,总进尺278744.8米,共获得油井22口、天然气井6口、二氧化碳井2口。通过钻探,发现和证实了宝月和竹山岗两个小油气田,面积共2平方公里。原油储量29万吨,天然气储量6123万立方米。

三、“技不如人”誓不休

虽然中国人在郑和西洋时就开始了洲际海洋探险,但中国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相对西方尤为落后。

以莺歌海油苗调查为起点,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走过54个年头。莺歌海位于南海海域。1956年,海南岛莺歌海村渔民报告,称在海岸外发现油气苗。随后,原石油部组织专业人员赶赴该地对油气苗展开调查。

在访问了上百个村落后,调查人员确定了39处油气苗点。此后从1958年到1960年间,工程人员开始在莺歌海地区钻试探井,在驳船上架起三脚架后,用钢丝绳加滑轮在套管内用冲击钻打出两口22到26米的浅井,捞出150克原油。

此后,越南战争的升级打断了南海油气的勘探作业。1972年越战结束后,燃料化学工业部(燃化部)决定重新上马南海项目,并从陆地油田调派技术人员和设备,并选择湛江作为勘探基地,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开始对南海进行油气勘探和开采。

同时,研究人员还在渤海以及东海等地进行物探和局部钻探开发,虽然研究人员逐渐完成了近海区域的石油地质调查,但一直到1981年中国仅有3个渤海地区的小油田投入实验性开发,累计生产原油96.3万吨。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从浅海、半浅海向深海延伸,难度逐步增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近几年,海洋勘探已广泛使用三维地震技术和海上多维多分量勘探技术等,促进了勘探效率的提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据报道,中国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攻克了声学海流剖面测量等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海面漂流浮标等一批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显著提升了中国海洋技术水平和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尽管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已经取得较快发展,但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挪威等海洋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仅有部分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海上剩余油气资源将是中国乃至世界能源的有效增长点。而中国目前在深水海域的勘探技术还不成熟。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规定石油公司每年用于前期风险勘探的最低投入。同时,加强石油地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并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首先在南海深水区实施油气勘探作业,研发深水勘探开发装备和勘探开发技术。

四、“零点起航”济沧海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3月李四光在中国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的《从大地构造看中国的石油资源勘探远景》报告中,首次将渤海湾列入中国石油勘探远景区。1956年莺歌海盐场筹备处根据群众报矿,在海南岛西南角的莺歌海村滨岸浅海海域,进行过初步的油气苗考查。1957年在国家科委海洋组领导组织下,于渤海、渤海海峡和北黄海西部海区进行了多船同步调查,调查每季度一次,一年共进行四次,通过调查首次获得了系统的海洋资料,从而揭开了中国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的序幕。与此同时,石油工业部对海洋石油勘探也十分重视。不仅及时贯彻了的重大决策,还不失时机地具体部署了海洋石油的调查和勘探工作。

1957年石油工业部华北勘探处与地质部石油普查队对渤海南部沿岸进行油气苗调查;1958年地质部山东省石油普查队沿渤海湾从荣城到大沽口进行近海油气苗调查;1959年石油工业部联合组建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在渤海近岸浅海中进行地震勘探方法试验。1960年中国用驳船安装冲击钻,在海南莺歌海盐场水道口浅海26米处钻了两口井,首次获得重质原油150公斤。1964年,中国在浮筒沉垫式简易平台上安装陆用钻机,在莺歌海岸边钻了3口井,井深388米,并喜获获原油10公斤。这次发现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党和国家却非常重视,当时广东省省长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都亲自到现场视察并祝贺所取得的成果。1966年,中国在渤海用中国建成得到第一座钢质导管架桩基平台,于1967年6月成功地钻探了第一口具有工业油流的海上油气井,井深2441米,试油结果为原油35.2吨/天、天然气1941立方米/天,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1971年,中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中国第一个海上油田,并在这建立了两座海上平台,投产后年产油量最高达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

1957—1979年是中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走过的一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历程。22年来,共钻井127口,发现含油构造14个,喜获石油1.3亿吨,建成原油产量高达17万吨/年,共累积采油96万吨的海洋石油产油规模。这些都为以后中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