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另一个波斯湾——中国近海
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紧锣密鼓下海找油找气,塞利格·哈里森当时就职于美国一家智库——“国际事实调查中心”,在这里他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海洋石油问题的书,名为《中国近海石油资源将引起国际冲突吗?》,这引起了世界石油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本书中,哈里森安排了很大篇幅预测中国海域的油气蕴藏量,提出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会不会存在着“另一个波斯湾”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著名海洋和地质学家埃默里也曾提到过。20世纪60年代,埃默里曾为联合国进行了一系列地震调查,在这些调查中他率先将“波斯湾”的概念加到了中国海头上。在哈里森的书中大量引用了埃默里根据地震资料所做的分析,先是称赞东海为“世界上石油远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近海地区之一”,接着又提出“第二个有油气希望的地方……是在黄海海底”,他的依据是源于黄海有3条平行的隆起带,这是天然的巨大无比的储藏所,把中国大陆黄河与长江携带的沉积物储蓄在这个盆地里,据估计这两条河流每年冲刷下来的沉积物,黄河大约是29亿吨,长江大约为5.5亿吨,昼夜如斯,使在渤海湾和黄海的沉积厚度业已达到4600英尺至4900英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油气生成条件。埃默里还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地质资料,断定“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在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同时还推测南海中部有一系列隆起带,可能蕴含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
1996年春天,曾参与“八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专门研究南沙的油气资源的海洋石油地质专家钱光华和樊开意,在北京南郊高碑店的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在挂满几面墙壁的地质资料图前,一一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整个南沙海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41万平方公里为沉积盆地,其中在中国传统疆界线内约为26万平方公里。按照成熟的油气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聚集都在盆地,有“要油要气找盆地”之说。那么南沙业已发现的曾母暗沙盆地、文莱巴沙盆地、湄公盆地、万安盆地,据地质资料初步估算,石油资源量相当于8个大庆,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当时两位专家还特别说明,因为是预测,所以取的都是相当审慎和偏向保守的数据,从而预测与实际相比只会偏少不会偏多。钱光华认为,他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从陆地到海洋数十年,从未见过像南沙这么难得一见的石油地质条件,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油气储积、盖层保护,样样都好,且相互配套,这“是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南沙地下的表层构造形成于晚中新世,而油气大量生成多在上新世,比圈闭形成要晚,目前仍处于生烃和排烃高峰期,“这好比先缝好一条条口袋,再源源不断往里装财富……”。
有关中国海是“另一个波斯湾”的说法,曾迅速在全球传播开来,吸引了很多国家和石油财团的目光,为日后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埃默里、哈里森等于免费给我们做了一次具有轰动效应的广告。但是,“另一个波斯湾”之说,也引来了邻近国家的觊觎,突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海上争端。哈里森:“中国近海石油资源将引起国际冲突”的提法,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提出来的。1969年4月,韩国就曾擅自以假设的中间线为界,授予美国海湾公司所谓“租让权”,在涉及中国主权范围的黄海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中国外交部当即发表声明,严正指出:“中国沿海海域的海底资源,属于中国所有。目前韩国当局公然单方面引进外国石油公司在上述地区进行钻探活动,对于这种做法可能造成的后果,中国政府保留一切权利。”韩国政府后来表示愿意就如何划定两国之间的大陆架区域举行会谈,海湾公司也不得不停止了在黄海海区的勘探活动。然该国在这方面的动作仍时断时续,至今也没有消停下来。最严重的是日本在东海挑起的争端,还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对中国岛礁、海域及油气资源的侵蚀和掠夺,都不幸被哈里森言中。
美国当年插手中国近海石油,主要还是通过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美国的第七舰队也还驻扎在台湾海峡,继续对中国进行封锁。当埃默里“另一个波斯湾”的说法出炉后,蒋介石立即给予美国海湾公司在台湾海峡的“租让权”。从此中国近海领土的争端开始。
二、奠基——南海油气是民族崛起的能源基石
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这意味我们将要面临许多新的重要变化和挑战。按照“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折算,那么届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转型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阶段。这反映到能源领域,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尤其在人均GDP在3千至1万美元之间)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如果再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中国面对的情况显然要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复杂得多。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第一、资源禀赋不足,能源严重缺乏。中国从资源禀赋上并不是一个资源富有的国家,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等原因,中国在能源方面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在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上存在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4%。而且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虽然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这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而且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大,成本也相当高。
第二、能源依赖程度高,利用效率相对偏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同期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也较高,目前的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且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约2.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
第三、大量依赖进口石油,能源安全堪忧。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必须面对难以回避的两个情况: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开采量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这些情况的一些表现是,1993年,中国正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10年的51.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就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这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如何准确有效把握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形势以及树立切合实际的石油安全观,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以及如何建立针对石油安全的紧急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如何参与到有利于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如何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这都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前需要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进一步回暖,主要用油行业复苏势头不减,国内石油需求增速加快。与此同时,国内原油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所有的问题都凸显到了一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能源,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
石油,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完美地替代石油,那么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从20世纪海湾地区爆发的几次战争,我们均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油是其背后的重要推手。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大大“缩水”1/3,而通货膨胀率也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而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中国,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并且中国的石油还能够部分出口,因而影响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而且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如何对待石油安全问题就尤显重要。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来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4~0.5个百分点,国内经济通胀的压力也越大,石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转变,之后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明显,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0%,缺少石油的大国是没有脊梁的大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每上涨10美元,一年后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率要减少大约0.2个百分点,日本的增长率就要减少0.4个百分点。(www.xing528.com)
中国是石油消费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曾经的原油短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当然这也引发了社会对石油供给的高度重视,引以为戒,未雨绸缪,才是正理。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1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阶段。目前,中国的石油开采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一定程度而言,保障石油安全、解决石油短缺是关系社会稳定、确保中国能否顺利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性问题。
人均1000美元,是各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通道的起步标准,这一时期能源资源约束型矛盾突出。从一定程度而言,石油的消费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是伴随着石油消费的增加。2002年中国的人均消费石油约为0.177吨(美国为3.077吨,日本是2.2265吨),分别是美国的1/17和日本的1/12。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2050年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石油的消费量会大大增加,而从目前中国陆上石油的现状来看,矛盾之突出,可想而知。
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从温饱到初步小康这两大历史性的跨越,在今后10年里,还将向着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转型。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能耗较大的汽车、家电等产品的比重急剧提升。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到2014年,中国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这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这些变化将直接拉动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需求,使其增长率将高于同期全社会和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这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在全部当年新增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上升到2020年的57%~75%,从而逐渐成为推动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另外,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中国能源价格与世界能源价格的差别都将促使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原油短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没有石油的现代社会是怎么样的,一切都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与传统的“地大物博”观念相反的是,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中国的石油资源贫乏也体现在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2.6吨,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美国是13.1吨。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好埋藏在中国沿海地下的黑色金子,那么中国度过经济战略转型的20年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这里的能源能够很好地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为经济政治军事提供动力,为伟大的和平崛起奠定基石。
三、捍卫国家主权——为盛世开源
南海曾经被印度称为是镶嵌在英国女王头顶桂冠上的一颗明珠,今日,看到资源如此丰富的南海,使用桂冠一词绝不为过,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不过400年,但是中国海属于中国就远远不止400年。然而现实是什么呢,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起航,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郑和因劳累在印度西海岸古里过度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后的五百多年来,中国这个濒临海洋的东亚大国,始终背对着海洋,任凭世界其他国家任意地占有海洋,控制海洋,并由海洋而来入侵中国,使中国饱受欺凌摧残而无还手之力。
100年苦难,100年建设,我们要在努力想世界靠拢,然而,现代的工业是能源的工业,没有能源的工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也是无法独立的,没有工业血液以及强大造血功能的所谓强国是虚弱的,空有其表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传统的大陆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陆地上的资源已近于枯竭,中国要发展、要生存也只有走向大洋。因此,多种因素叠加之下的中国不得不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中国再也不能对海洋无动于衷了,中国再也付不起漠视海洋的代价了!中国同样也无法容忍别的国家独霸海洋的现状继续存在下去了!
想想197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差不多停滞了10年才慢慢缓过气来,而这一切都是石油惹的祸。虽然中国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底子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经历起缺油的折腾吗?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这个数字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60%,这意味着中国到时候需要进口原油2亿吨,这已经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本国脆弱的能源安全马上就会被撕破,就像一辆以250码的速度疾驰的车子,忽然来了个急刹,后果可想而知。
盛世是怎样,杜甫给了我们答案: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我们实现这样一个盛世,就必须把能源问题解决了,绝对不能受制于人,而中国近海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持续发展机会,因为地下媲美波斯湾的储量能够很好地支持我们度过战略转型的20年,度过了这段关键的时期,盛世就不远了,也许200年的梦想就在我们手中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