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海争端揭示石油大谋略

中国近海争端揭示石油大谋略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国际石油资源之争愈演愈烈一、方兴未艾的石油博弈世界石油工业起源于美国,而世界“油极”定位于中东。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成功地钻成了第一口油井,被作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载入史册。西方国家对海湾石油一直存在着严重依赖。国内剩余石油探明储量大幅的下降,使得美国原油生产逐渐从繁荣走向衰落。因此,为今后石油进口主源地东移海湾打造“安全条件”,成为了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着眼点之一。

中国近海争端揭示石油大谋略

第一节 国际石油资源之争愈演愈烈

一、方兴未艾的石油博弈

世界石油工业起源于美国,而世界“油极”定位于中东。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成功地钻成了第一口油井,被作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载入史册。20世纪前,世界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国,美国石油总产量在世界石油总量中占到62%(1942年),被称之为“石油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的石油资源被大量的探明、开发,原油产量持续增长,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新兴的石油产地;而美国则从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演变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从此,世界石油的储产中心开始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完全改变了以往100年的世界石油供需格局。

中东地区石油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开采后,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蕴藏地和供应地。一般所指的中东石油,就是指海湾石油。几十年来,陆陆续续的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了许多大油田,但海湾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比重始终在60%以上。以现有探明储量和开采水平计算,海湾地区的石油可持续开采87年,而除拉美与非洲的世界上其他产油地区,一般皆低于20年。

西方国家对海湾石油一直存在着严重依赖。经合组织(OECD)的石油消费量远远高于同期的原油产量,因此每年都大量的进口石油。2001年美、欧与日本合计进口石油的数量(2835万桶/天)是他们国内原油总产量的2倍多,相当于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64.8%,而其中的37%(1053万桶/天)均是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美、欧、日从海湾地区的进口比例分别为24%、31%、81%)。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欧、日采取了不过度依赖海湾石油的政策,但同1993年相比依旧是在持续上升。

在今后的20~30年内,石油将继续占据世界主导能源的地位。届时,海湾地区以外的大多数产油国,自身资源开始枯竭,不仅不能再向国际市场出口原油,反而要开始依赖于进口石油,而海湾地区石油供应还能持续向国际市场维持几十年。并且,在海湾地区一桶原油的开采成本仅需约1美元,世界上任何一个产油地区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西方国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摆脱对海湾石油的依赖,或许,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进一步的加重。

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石油的视角分析,主要有以下二点:

第一,今后的20~30年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仍将继续增加,而对伊拉克战争的控制,可以使美国石油进口主源地再度移向海湾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国内每年的储采比逐年恶化。2001年,美国国内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为304亿桶,与1981年相比已减少61亿桶,平均每年减少了3亿桶。同期,在世界剩余探明储量中的比重亦由5.4%跌落为2.9%。1975—2001年美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见表2-2。

国内剩余石油探明储量大幅的下降,使得美国原油生产逐渐从繁荣走向衰落。2001年美国原油平均日产量772万桶,比1985年减少286万桶;平均日产量每年减少约18万桶,年递减率达2%。

解决美国国内的庞大石油供应缺口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国外进口石油来进行填补,而能够对美国持续而大量的提供石油的地区,最好的选择就是海湾地区。海湾石油产销久盛不衰,可同时民族、宗教、外来势力等各种矛盾又使该地区成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综合聚焦点。20世纪70年代,海湾地区爆发了两次石油供应中断危机,这使得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据美国能源委员会估计,两次石油供应中断危机对美国的经济损害分别占美国1973年与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和3.5%。所以,美国把石油供应安全看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与生命线。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更是把萨达姆看成是美国石油安全中的最大威胁。因此,为今后石油进口主源地东移海湾打造“安全条件”,成为了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着眼点之一。

其二,发动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夺取海湾石油控制权的重要战略步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中,美国一直偏袒以色列,其主要原因是以色列在大国争夺海湾石油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色列被作为美国从地中海登陆海湾地区的桥头堡,是海湾石油进入地中海去欧洲的重要通道。同时,美国还选择波斯湾南北两翼的主要产油国,建立自己的立足点。波斯湾南翼美国把沙特阿拉伯作为首要的立足点,北翼则在伊朗扶植亲美的巴列维政权,以达到南北呼应。

伊拉克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达1125亿桶,资源异常丰富,在西部沙漠还有一处巨大的石油的未勘探地,蕴藏量或能达到2200亿桶石油。并且,伊拉克地以来,美国一直把萨达姆政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的十多年间,美国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倒萨”。更在2003年,以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与本·拉登有联系”等为借口,甩开联合国,不顾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发动了“倒萨控伊”战争。至此,美国完成了夺取海湾石油控制权的重要战略步骤,同时也使人们看清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用意。

按目前的情势,美国攻打伊朗,可形容为“箭在弦上”,就等着“拉弓”、“放箭”了。虽然,目前似乎看不到美国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伊朗的明显迹象,但很有可能且不难理解。第一,假如美国决定对伊朗用兵,首波攻击必然采用远程巡航导弹和B2战略轰炸机,目标是伊朗的核设施,包括由间谍卫星侦测并拍摄到照片的八、九个地点,其中有铀矿、浓缩铀工厂、核反应堆、重水研究反应堆、可能是生产核武器铀的新建大楼等等。

第二,假如在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攻击后需动用地面部队,美国也不必急于立即集结新的大军。伊朗隔波斯湾与沙特阿拉伯相对,左边是伊拉克,右面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有大量驻军,总数接近二十万人。美国在沙特阿拉伯仍有军事基地。美国与巴基斯坦也关系甚佳。美军若要在陆上攻打伊朗,单是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抽调部分兵力,便可从东西两面夹击。此外,从波斯湾以至阿拉伯海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不但可提供空中支援,而且可派出海军陆战队登陆伊朗,开辟第三战线。所以说,美国对伊朗目前是“箭在弦上”,战争的准备工作已不是大问题,只看时机如何而已。

美国对伊朗虎视眈眈,当然也是觊觎伊朗的石油,这一点与美国攻打伊拉克可以说完全相同。伊朗地处西亚,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6680万。伊朗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约十分之一,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六分之一,居世界第二位。伊朗是全球第四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成为美国这一全球用油大国“关注”的目标,绝不令人感到惊奇。

假如美国对伊朗发动攻击,有几点值得关切:一、伊朗受袭后,可能派兵攻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国。二、伊朗核设施大多在人口密集地区,可能死的人多。三、核设施遭摧毁,引起核污染,可能影响欧洲。四、伊朗可能与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联手。五、伊朗可能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攻击以色列。六、“基地”组织可能趁机袭击各地的美国公私机构。届时,即使不是世界大乱,也至少是中东大乱或欧亚大乱了。

国际能源对手间围绕石油所进行的博弈争夺,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成为了一个持久不衰的热点。在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间为了石油内打了大大小小多场战争,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政治危机。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中东——作为世界上石油贮藏量最多的地方,必然成为了世界上是非最多的地方。在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与博弈过程中,世界局势逐渐分成了两大阵营——石油的出售方与石油的购入方。石油的出售方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为代表,该组织成员包含了十一个富油国,其出口石油总量占到了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50%以上;石油的购入方主要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所组成,它们每年对石油的大量消费使之成为国际石油的主要进口国,更是由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起着主导作用。由于西方国家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OPEC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www.xing528.com)

历数当今世界富油国版图,能继续保持高调、甚至敢向西方“叫板”的,大约只剩三个国家。第一个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开始对石油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强。普京反复强调:能源,由国家控制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这对恢复俄罗斯的国内经济,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更强大的影响力而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个是伊朗。在这个神权高于一切的伊斯兰国家,国民财富主要来自政府对石油业的管制,伊朗的原油出口产值占全部的商品出口的80%。当每桶60美元的石油为伊朗的国内生产总值做出提升28%的贡献率时,可以想象的出,世界石油市场对伊朗人民的生活将造成怎样的波动。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伊朗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成为伊拉克后,美国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第三个是委内瑞拉,南美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在总统查韦斯的带领下频频对美国做出种种威胁举动:2006年3月,要求外国石油公司上交更大的利润份额;2007年,宣布将四个重油项目国有化,本地资本至少占到60%;在2008年初,还一度扬言要结束对美国的石油供应。

根据博弈论,对手之间博弈的结果有好有坏,这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参与态度。一般来说,当西方国家与富油国和平相处时,国际油价就比较稳定;而一旦双方出现摩擦,就会引起国际油价的飙升。从全球经济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历史上几次油价的大幅飙升,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甚至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国际油价比危机前大约增长了2倍,达到48.92美元/桶。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1974年全球进入高通胀期。发达国家经济体的通胀水平达到了13.95%,其中日本达到了23.95%,美国的通胀率也达到11%;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也上涨了15.76%。2008年上半年,油价上涨导致全球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发达国家通胀率普遍超过预期,发展中国家大都偏高,一些国家更是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为“斗争”而合作

从区域上看,中东石油资源最为集中,占全球的61.7%,仅沙特阿拉伯就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5以上,达22.1%。其次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中东的五个国家占有近60%份额的世界石油资源。在非洲,利比亚有3.3%份额,其次是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北美的三个大石油储量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最大的石油储备国是占到世界储量6.5%的委内瑞拉,为该地区储量的4/5。在欧洲,前苏联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1%,其次是哈萨克斯坦、挪威和阿塞拜疆。亚太地区,中国有最大的石油储量,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

石油资源的短缺、分布不均、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将决定石油工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跨国石油公司的联合和全面购并,赢得了全球的资源、技术、市场和投资的优势,改变了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

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石油工业成长起来的,其分布和发展有着不平衡性。从分布区域和资产管理的角度来说,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由于金融资本、大财团控股,如五大石油公司(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BP)、壳牌、法国的道达尔、美国雪佛龙);大中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国家石油和石化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中东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其他国家石油公司)。国家采用跨国石油公司影响世界石油市场和能量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最近的高油价,跨国石油公司非常有利可图,但也激起新一轮的全球油田开发。因为石油勘探开发的巨大投资风险,所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减少地质和地缘政治双倍的危险,“联合发展”现阶段作为石油公司避免风险最好的海外投资策略。

欧佩克由中东海湾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以及拉美的委内瑞拉5个石油出口国于1960年9月在巴格达发起组成。这5个欧佩克创始国石油资源不但储量极其丰富,而且油田分布集中,开采条件好,成本低、利润高。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们就是国际石油资本竞相角逐的重点对象。战后,以石油“七姐妹”为代表的西方国际石油公司加速开发这些国家的石油。这五个国家剩余可采石油探明储量在1945年到1960年15年时间以29.1%的年增长率增长了4.37倍,占全球石油储量的比例从56.8%增加到66.67%;石油出口则由1.3898亿吨增长至3.1039亿吨,这样他们在1960年的石油出口量可以占到世界石油出口的81.43%。以欧佩克创始国为代表的亚非拉产油国尽管石油资源丰富,但“七姐妹”和其他西方国际石油资本长期控制国际市场的石油勘探、开采、提炼、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们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石油生产国拥有石油定价权和经营权,因此他们可以获得持续不断的便宜石油,实现了战后的经济增长。而在亚洲,非洲等石油生产国,在他们长期剥削、掠夺资源的消耗下,经济、政治不稳定、债台高筑。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作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美国在战后已经成为原油输入国,它和西欧、日本、中东地区,共同构成了对拉美石油出口国家的严重依赖。正是这种依赖程度的加深,使拥有者世界石油市场的绝对份额五个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在绝对控制主导地位下成立了OPEC。

1960年9月14日通过创建五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协调和统一的各成员国石油政策,确定最有效的手段,维护各自和集体利益”,“应该设法确保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以便避免有害的和不必要的波动影响组织。因此,一个寻求合理的国家经济利益、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国际在发展中国家石油开采和垄断资本控制原料的生产和输出,在国际石油舞台上发挥作用。1961年到1975年,有8个亚非拉国家分别加入了欧佩克产油国:卡塔尔(1961)、印尼(1962)、利比亚(196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阿尔及利亚(1969年)和尼日利亚(1971);此外,厄瓜多尔(1973年)和加蓬(1975)又于1992年和1995年退出。另外,阿拉伯石油生产国认为其还需要建立一种完全的阿拉伯石油国家的联合组织,共同协调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之间的石油政策。1968年1月,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发起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然后,除了突尼斯和阿曼外,几乎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陆续加入。

近半个世纪以来,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协调生产国的石油生产政策、抗衡西方发达国家、捍卫石油资源国的利益、维护国际市场的石油稳定的道路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60年代成立到20世纪40年的主要活动和市场策略,粗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为欧佩克发展的创始阶段。主要重点在于反对西方大石油公司压低油价、取消外国石油公司销售补贴、提高石油租让地使用费、收回未开采的石油租让地等方面的联合斗争,主要目标是稳定油价、提高石油生产受益率,初步彰显亚非拉产油国联合斗争的强大威力,制止了国际原油标价下跌趋势,证明欧佩克的确是一个可以与西方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斗争、抗衡的有效组织机构。欧佩克成立后,其成员国一直试图通过控制石油产量,调节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夺回石油定价权,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维护产油国自身的利益。

第二阶段(70年代—80年代初)为欧佩克联合进攻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期,欧佩克以减产和谈判结合的战略,向大石油公司积极进攻,并在提高价格斗争中和收回资源参股,国有化两方面互相推动。欧佩克一鸣惊人的重大转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欧佩克的拿手之作就是至今令西方国家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欧佩克由联合防御转为联合进攻,不仅废除了石油租让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及其对衍生的标价制的国际石油价值分配制度实行革命性转变,而且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世界政治权力中心的舞台。

第三阶段(80年代早期—90年代晚期)是欧佩克共同防御的困难时期。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石油价格上涨,引发了两次在西方世界有着深远意义的石油以及深远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石油需求减少,也因为高油价引起了国际能源市场和石油市场主要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主要石油消费国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战略储备,非欧佩克产油国挤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替代能源发展加快,节能技术迅速提高,因此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欧佩克的原油需求明显减少,国际油价经历长期的状态低迷,欧佩克石油收入大幅降低,许多成员陷入财务困难。

总之,欧佩克从成立至今,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组织中的中东产油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从而也使欧佩克成为一支可以同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力量,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在70年代,该组织为保护成员国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提高石油标价的协议,并单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标价的决定,从而取得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支配权,一度使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并为推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