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海域:揭示石油争端背后的战略图谋

中国海域:揭示石油争端背后的战略图谋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们仍然对这个目前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存在很多误解,并且对于石油资源仍然存在诸多疑问与争论。这个团体宣称石油生产已经达到顶点。随处可采的石油资源已经让沙特阿拉伯成为了踩在油桶上的国家。由于石油涨价、并且扩大出口,各个领域的财务运行良好。

中国海域:揭示石油争端背后的战略图谋

第三节 难以避免:陆上石油资源耗尽的那天

一、科学家的“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油资源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几十年以后。然而我们仍然对这个目前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存在很多误解,并且对于石油资源仍然存在诸多疑问与争论。世界石油资源即将枯竭,还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石油储量?石油的时代会在我们耗尽石油资源前终结吗?目前世界石油资源的日消耗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还是已经开始下滑了?伴随石油工业的发展,能源专家们关于石油的形形色色的预言就铺天盖地的向人们袭来。

2004年8月的一天,地质学家柯林·坎贝尔坐在书房,电话忽然响起来。“圣母啊!”放下话筒,他大叫,“过去的好日子终于又来了!”坎贝尔得知,原油价格正大幅攀升,几天后甚至会逼近50美元/桶的大关。油价大涨验证了73岁的坎贝尔的理论,七年来一直预言的时刻——石油时代开始走向终结——也许近在眼前了。

坎贝尔是一个规模不大却突然间名声大振的小团体的核心人物。这个团体宣称石油生产已经达到顶点。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开采出的石油比这一时期新勘探的储量还多,鉴于这个事实,他们便向世人发出警告——最迟在2005年初,人类开采的石油将达到顶点——全球总储量的一半,之后全球的石油开采将一路下滑,难以回头。

达到顶点标志廉价石油时代业已终结。油价将会逐步上升,为维持经济发展,人们必须大幅节能,并迅速转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如果转换步伐太慢,全球经济将走向衰退。

坎贝尔被称为“悲观预言家”,他认为总体趋势下滑这一理念将改变我们所知的整个世界。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假设,人类社会会在石油的推动下无限增长。但如果说之前我们是从山脚走向山顶,那么现在,我们不得不走下坡路了。自从发表关于石油生产高峰日益临近的观点以来,坎贝尔不断推迟达到顶点的时间,从最开始的1995年,推迟到现在的2005年。

石油界有人认为,对最后日期的不确定,显露了石油生产高峰理论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低估了人们寻找更多石油的能力,而且“石油”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扩大。而出现对石油生产高峰期问题的讨论本身也说明一个事实:没有人真正知道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石油,也没有人知道人类能够从地下打出多少石油。

美国地质家哈伯特(Hubert)在1956年提出的钟形曲线,曾预测美国石油产量将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达到顶峰,而美国的实际石油产量,也确实从1970年创下历史纪录后逐年回落。哈伯特曲线的这一成功预测,使“资源枯竭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一时。不少人相信,石油储量将难以满足石油消费的持续增长,世界石油行业将于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步入末路。石油供应很快就将枯竭的论调,助长了70年代的油价暴涨。

石油行业分析师迈克尔·林奇是对石油生产高峰期理论持强烈批评意见的人之一。他说,石油资源确实在减少,但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到一定阶段,人类将转向其他能源。林奇说,全球仍有大量石油资源,足以保证在彻底枯竭之前实现平稳过渡。这就像世界从马车时代完全过渡到汽车时代之前,马并没有全部消失,人类并未陷入因没有马匹干活而缺粮断炊的黯淡时光。

世界石油生产究竟是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

在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上,美国一位地质学家认为,按目前世界石油年产量(28亿吨)计算,现有储量可供开采37年,加上未探明储量可供开采28年,总共只可维持6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虽然可以满足全世界近期的总体需求,但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只可供生产40多年。这个时间与上文美国那位地质学家预测的年限十分相近。

但也有石油地质专家认为,全球找油的领域仍很广阔。首先,已知含油气盆地还在继续扩大,特别是大量深层油气资源有待发现。墨西哥南部和西西伯利亚北部的深部地层已经发现或证实存在油藏,在海湾也已发现深层气藏。这些都说明深层找油的潜力还很大。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对全球石油最终可采量作了预测,虽然各人所掌握的资料和所采用的预测方法不尽相同,得出的结果也并不一致,但大约都在3000亿吨左右。

二、“忧心”的幸福国度

阿拉伯语中,“沙特阿拉伯”一词的意思是幸福的沙漠。的确,沙特阿拉伯是够幸福的。随处可采的石油资源已经让沙特阿拉伯成为了踩在油桶上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油价的暴涨、石油需求的剧增使得沙特阿拉伯人几乎是一夜之间从骑骆驼变为开凯迪拉克

清晨两点的阿拉伯沙漠,全球第五巨富独自坐在那儿。这一刻的宁静对他来说并不常有。这人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为何在这儿?

他就是奥瓦里—宾—塔拉—宾—阿杜拉西斯—沃苏王子陛下,是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的侄子,沙特创建人的孙子,也是当今黎巴嫩创建人的外孙。年仅44岁,他的财富纯价值已高达200亿美元。

许多时候,王子住在他称之为家的46万平方英尺大的宫殿里。宫殿共317间,其中包括有18间起居室、15间餐室、10间卧室、16间食品室、以及12架电梯。车库也很大,用来停放王子的数百辆汽车。王子的厨房——3万平方尺大小,工作人员和设备足以在任何一天接待逾千人。王子的卧室也很大,不过他的衣帽间则更大。别的不说,单鞋子就有3千双,太阳镜几百副。

对于这些,沙特阿拉伯王储一点儿也不认为他生活得很奢侈,只认为这是一种幸福。

利雅得街头,汽车穿梭不息,却罕见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出租车。沙特国内常见的91号和95号汽油,价格分别为0.3里亚尔每升(约合人民币0.6元)和0.6里亚尔每升(约合人民币1.2元),仅为中国的1/5。并且这一价格比之前还有所下降。4年来,沙特阿拉伯的汽油基本上没涨价。

不仅如此,沙特阿拉伯生活费用水平还处在下降的趋势。200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年的生活费用指数下降14%。由于石油涨价、并且扩大出口,各个领域的财务运行良好。1998年生活水平的标准指数为115,而2004年一月份为98.5,四月份创新高也仅为98.8,食品、饮料、燃料、租金、装修、消费品及其他服务行业的价格都有所下降,通货膨胀率降到最低。

沙特阿拉伯人用生活告诉那些还在为柴米油盐出卖身体健康的人们,什么是真正的休闲。在沙特阿拉伯,由于教育医疗是免费的,上学、看病不需要花钱,并且,沙特阿拉伯全国免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商业税收都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福利的增加。沙特阿拉伯人,吃喝玩乐就能够过完这一生。(www.xing528.com)

上帝是不公平的,它把全球大部分石油资源埋藏于中东,因而才会使这片沙漠地区肥得流油。上帝同样也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开启另一扇窗。尽管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但可燃冰储量却微乎其微。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看起来似乎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以后可燃冰大规模开发之时,受影响最大的必将是中东产油国,因为那意味着这些国家依靠变卖石油家底而获取巨额财富的经济模式最终走到尽头,坐吃山空的日子总是难以长久的。事实上,完全等不到中东石油资源耗尽的那一刻,可燃冰替代石油的脚步便会提前临近。一望无垠的沙漠尽头,已经初现夕阳,有钱人洋洋得意的笑容背后隐藏着的是欲哭无泪的担忧。

中东国家并非意识不到来自石油替代能源的威胁,智慧的阿拉伯人也不缺乏危机意识,他们自然也清楚坐吃山空的背后含义。也正因为于此,一些中东国家开始未雨绸缪,尝试着寻找石油资源枯竭后的经济出路。

在阿联酋的第二大城市——迪拜,坐落着世界上唯一的超豪华级酒店——帆船酒店,其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造型装饰让游客惊叹连连。因为酒店的豪华程度远超过五星级,因此才被冠以七星级的超标准。而在同一个地方,世界最高的铁塔也拔地而起;号称当今世界景观之最的人造棕榈岛,以及规模空前的地球岛也纷纷面世。

是什么原因使得迪拜人热衷于建造那些耗资巨大的人造建筑?又是什么力量促使这座海湾城市,屡屡有惊人的大手笔呢?是石油资源带来的滚滚财富吗?难道石油美元已经多到不知道如何开销,需要极尽奢华的排场才能平抑潜在的冲动和表现欲吗?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看法。事实恰恰相反,迪拜人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石油多,而是因为石油少。按照海湾地区城市间的石油储量对比,迪拜的石油储量是比较少的。按照当前的开发速度,迪拜的油田很可能在未来十几年内就会枯竭。届时,迪拜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追寻昔日的荣光呢?石油令迪拜富足,也正是石油,令迪拜有了空前的危机意识。一些国家过分依赖于单一资源维持经济运转,而资源枯竭时将会导致国家经济一蹶不振,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

在这片一无人才积淀,二无技术储备,只有石油资源优势的沙漠城市上,石油枯竭对迪拜意味着什么,一切不言而喻。也许只有迪拜的当家人心中最清楚,这座城市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因此,过去十多年来,迪拜努力做着的一件事,就是丢掉单纯依靠石油的幻想,描绘以非石油产业为主色调的经济新蓝图,打造旅游产业便成为了迪拜的首选。相比石油产业,旅游业被认为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但是,迪拜长年高温干旱,气候环境恶劣,自然风光不佳,历史遗迹也没有几处,旅游业的卖点在哪里呢?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守着光秃秃的沙丘,体会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与荒芜吧?如果这也算作是美景,那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而且非洲的撒哈拉要远比迪拜好。

不过,与稀缺的石油资源有所不同,缺少旅游资源,迪拜可以自己“制造”,这便是迪拜人的逻辑。依赖多年储备的石油财富,迪拜打造了一系列现代化旅游景观。在游客们的眼中,这些人造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迪拜人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能做到,就要做最好。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迪拜人的决断和行动。许多“世界第一”的创意和规划便是由此而来。1994年,耗资11亿美元的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落成,那矗立在蔚蓝色海边的“帆船”如同神话般的美丽一下子勾起了全球各国旅游者的兴趣,令人们瞬间记住了这个中东城市。此后,更多新景观的落成使得全世界的目光被吸引到这座年轻的城市,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迪拜的旅游经济也开始初显成效。现如今,旅游业已几乎占到迪拜经济的半壁江山,迪拜也逐步摆脱了石油经济的单一模式,正朝着多元化、科技化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迈进,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成功的转型,迪拜才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中东城市之一。

需要看到的是,“迪拜模式”的市场门槛并不高,很容易被其他城市效仿,失去其独有的存在价值。但从整个中东地区的大范围来看,迪拜的成功模式又是独一无二的,并不见得有多少可复制性。这种成功模式或许只对迪拜适用,放大到整个阿拉伯世界,其效用想必会大打折扣了。迪拜率先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抢占了发展的先机。但对于其他更多的中东国家而言呢?情况恐怕就不乐观了。实际上有关石油的危机感在这些国家早已萦绕多时。这种危机不只是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危机,也包括石油被新型能源替代的危机。马利卡气田不断传出来的有关可燃冰的好消息,普通老百姓或许不觉得什么,但一定让那些中东的石油大亨们如坐针毡,这就是一种切实的危机,远比石油的枯竭来得更紧迫。

对中东产油国而言,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于石油替代能源的商业化开发,如果以后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大规模进入市场,那将对以石油出口为生的国家带来难以预料的重大打击。在将来的某一天,当全球大规模开发的可燃冰成为主导能源时,中东这个昔日的石油能源中心或许只能沦为看客了。这一切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久的将来就可能面对的现实。造物主不会总是眷顾于同一片土地,就像它不会放弃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一样。

北极圈上空的晨曦已经散开,马利卡气田上的朝阳正在初升,映衬着中东沙漠的夕阳和石油富人的眼泪。

三、未来不是梦

伴随着陆上石油日益临近枯竭,人类对石油的追逐梦圆何处?全球过去10年石油勘探反映出一种趋势:随着陆上勘探困难的增加,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石油公司,正将触角伸向远离陆地的大海深处。

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公司展开了水深500米以及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活动;21世纪以来,各大石油公司密切关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纷纷加快进军深水区域的步伐,不断加强勘探开发力度。深水、超深水正成为未来油气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

从海底开发油气资源的主要有三个过程:①物探——用地球物理勘探船,采用地震勘探法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以寻找储油构造,为钻探提供依据;②钻探——广泛采用自升式平台或半潜式平台,利用勘探资料,对可能有油气的地质进行钻井、取芯,以决定是否钻评价井、数量和井位;③开发——主要是计算油藏储量,制定开发方案,其中包括资源、工程与经济评价,然后确定采用固定式平台或浮式生产系统进行生产、储存、运输。上述的每个过程,都需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做保证。

目前,世界上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浮船等钻井装备和浮(船)式生产储油卸油系统(FPSO)、半潜式平台生产系统(含张力腿平台生产系统)、自升式平台生产系统和驳船式生产系统等移动式海上采油(生产)装备、海上工程船舶(海洋地质勘探船、供应船、拖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海底电缆铺设船、铺管船)等等。

到2003年,海洋油气勘探水深已达3000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人类将发掘出更为可观的石油储量。据估计,海上44%的油气资源都位于300米以下的水域。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全球深海区潜在石油储量可能超过1000亿桶。2010年深海石油产量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因此,深海颇有潜力可挖。

在不久的将来,伴随投资的增加,海上油气储量和产量将较快增长。其中,深水油气储量增长尤其显著。根据统计,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约为380亿吨。截至目前,墨西哥湾、中东、西非及巴西等海域走在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前列。据估计,到2015年,非洲、中东和南美地区海上石油产量将占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的50%以上。

与此同时,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大陆架海域、孟加拉湾、里海地区以及两极大陆架地区等许多前景看好的海上新区将陆续投入勘探。其中,北极海域已发现30多个沉积盆地,勘探面积达330多万平方公里,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已发现各类油气田近10个,显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成为未来全球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后备区。

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海域跨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主要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其中,渤海是内海,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深度最浅,全部为大陆架,三面环陆,水陆特征受大陆影响较大,水温较低,冬季有冰冻现象,盐度较低。黄海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通过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受古黄河和长江带来泥沙的影响,海水呈黄色,故称黄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四大近海中它的大陆架最为宽广。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位于台湾海峡以南,位置最南,纬度最低,面积最大,深度最大,由于地处热带,所以,水温较高,盐度较大,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中国近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世界上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适宜于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水产养殖、海水晒盐、农田围垦、海底石油开采、海洋动力发电及海洋科学考察等海洋事业。中国近海的领土之争从未间断,由此引发的资源争夺也愈演愈烈,如何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打好中国近海资源保卫战,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