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论家谢有顺谈安康文化,耐人寻味

评论家谢有顺谈安康文化,耐人寻味

时间:2024-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谢有顺聊安康安康是除了我故乡以外,少数几个能让我心动的地方。其中评论家谢有顺对安康的解读耐人寻味。刚刚参加完第九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谢有顺又赶来参加名人看安康座谈会,娓娓述说对安康文化发展的构想。自小浸润在南方山水及文化之中的谢有顺,第一次踏上安康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一下子就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

评论家谢有顺谈安康文化,耐人寻味

谢有顺聊安康

安康是除了我故乡以外,少数几个能让我心动的地方。

谢有顺,1972年生于福建省长汀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先锋就是自由》等。曾担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审评委。

【主持】

今年的汉江龙舟节,安康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方位展示安康的魅力。尤其是注重对安康进行文化包装,提升安康的文化软实力。在众多的文化活动中,“文化名人看安康”无疑是一大亮点。一批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学者纷纷到安康采风,以各自的视角解读安康、品评安康。其中评论家谢有顺对安康的解读耐人寻味。

片花:谢:安康是除了我故乡以外,少数几个能让我心动的地方。

   音:是什么让他如此心动?

   谢:那种南北交汇的丰富的东西很吸引我。

   音:大型系列节目“文化名人与安康”本期播出《谢有顺聊安康》。

【解说】

见到谢有顺是在汉滨区县河的一个农家山庄。刚刚参加完第九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谢有顺又赶来参加名人看安康座谈会,娓娓述说对安康文化发展的构想。精辟的论述吸引我们与他开始了一段关于安康山水及文学的对话。

【实况】

谢:我有个原则,一个是不上电视,一个是不给书写序。因为觉得不太喜欢这种方式吧。

记:那您今天上电视算是破例了。

谢:当然很多年前我上过你们陕西(电视台)的《开坛》(栏目)。六七年(前)嘛,制定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偶尔破破例也好嘛。

记:今天是什么使您破例的?

谢:心情好啊。

记:心情好,山也好,水也好。

谢:对,你看上午下过雨之后的安康,空气又清新,然后又在青山环抱的这个山庄,又面对这么多热情的、美丽的安康人,心情还是很好的。

【解说】

今年37岁的谢有顺现供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34岁时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文科博士生导师。自小浸润在南方山水及文化之中的谢有顺,第一次踏上安康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一下子就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

【实况】

谢:之前对安康已经有很多的认识,也有很多的想象:南宫山、汉水,《诗经》,包括你们举办过好几届的龙舟节,都有所耳闻,包括我看过安康的一个画册,拍的是安康的冬天,特别漂亮。

记:那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到这些的呢?

谢:因为我认识一些你们安康这边的作家,所以有很多的机会了解它。

记:我知道谢老师是福建人

谢:对。

记:那我们安康呢在地理位置上也属于南方,不知道您在安康有没有找到您故乡的影子?

谢:我刚才其实都说过了,我说安康是除了我故乡以外,少数几个能让我心动的地方。这不仅是这边的好山好水跟我的故乡很相似,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北方的南方,那种南北交汇的丰富的东西很吸引我。

记:您刚才用了一个词叫“心动”,我想问具体一点,哪些地方让您心动?

谢:其实我看到这些山水我很熟悉。尤其上午(看龙舟节开幕式)演出的时候,其实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凝视汉水,滔滔不绝的汉水。我想被这么一个好的江水所滋润的地方,包括这么好的青山,包括北方的南方人的那样一种热情、爽朗,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令我神往的地方。

片花:音:扎根本土是他对安康作家的希望。

   谢:我希望生活在安康这个地方的人,能够真正在精神意义上能读懂这块土地。

   音:再来安康是他发自内心的期盼。

   谢:我想,我会想起安康的很多(东西),她的美食、汉水。(www.xing528.com)

   音:大型系列节目“文化名人与安康”之《谢有顺聊安康》继续播出。

【解说】

谢有顺说安康的山水令他心动,而我们却因为他的“心动”而感动。他真诚而深情地述说着对安康山水的感悟,毫无造作之感,让人觉得面对的是一位久违了的朋友;他冷静而深邃的关于安康文学的思考,又让你领悟到他仿佛是一部质朴而隽永的书,耐人寻味。

佛教圣地南宫山

【实况】

记:谢老师的年轻让我很惊讶,以这么年轻的身份就成为中国比较有名气、有分量的评论家。但是我想问的是,我觉得搞文学评论如果要说真话是要得罪人的,但是呢如果仅仅为人捧场又会被别人瞧不起。那谢老师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评论这条道路呢?

谢:其实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未必是自己选择的,有的时候也是被选择的。(我)一方面是对文学有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后来大学毕业(以后)做研究,又待在大学,有这么一条路,让你不知不觉就和文学评论结缘了嘛。其实文学评论这个行业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你本着自己的艺术的良知,说真话,并且表达出你对美、对文学的基本的感情,我想还是能够被人理解的。

记:那您觉得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这二者有什么内在关系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谢:那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文学创作主要还是诉诸感性的、形象的方式;文学评论主要还是理性的、逻辑的、理论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想这两种方式它到达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认识吧。不过它的表达方式、话语方式不同而已。

记:刚才谢老师也提到,对安康的一些作家也有一些了解,我想问问谢老师知道我们安康有哪些作家?

谢:比较熟悉的是原来在上海工作,后来回来的王晓云,当然我还知道像诗人李小洛,还有一些作家。我觉得不一定见过面但是都读过他们的作品。

记:那么他们的作品给您什么样的整体印象呢?

谢:有灵气,很有灵气。就像你说的,这可能是真的有南方人的那种灵秀,但同时又有对人生的那种热情。

记:对,所以您刚才提到的我们安康作家的作品有灵气,我想应该是和这片山水的滋养分不开的。

谢:嗯,有很深的关系。因为一个作家他其实是有出生地的。那么一个出生地童年、少年的成长的记忆它会塑造一个作家的基本的精神气质,包括他的经验的(积累)方式。所以像我刚才提到的这样一些作家,其实他们不仅仅是有灵气,我觉得他们看问题也很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语言也很讲究,就表明这个地方的文气是有历史的。你们南宫山不是也叫“笔架山”吗?

记:对。

谢:笔架山肯定要出文人,出大文人的。

记:安康的历史上也出过一些名人,比如说享誉国内外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

谢:噢,对对。

记:还有一位禅宗大师,被人们誉为“禅宗七祖”的怀让禅师,都是我们安康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对安康今后推出自己的作家您有哪些方面的期望呢?

谢:我觉得一个作家一方面跟外面要有交流,要有一个更大的视野,包括这种思考力。但是现在的作家最匮乏的还是要找到一个自己写作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我想不仅仅指故里意义上、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指精神意义上的。这个根据地必须是跟他的童年记忆有勾连的,跟他的人生重要阶段的生活有关系的这个地方,或者这个地方我们就称之为“故乡”。所以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扎根于一个地方,并且去研究这个地方,调查这个地方,熟悉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再长出经验、细节,可能才能构成他写作里面真正的血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身处于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应该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它。

记:那请您给我们安康的文学爱好者提一点希望或者说建议吧。

谢:扎根一个地方,同时又能有大的眼界、大的胸襟,我想是一个文人能把自己的路走得更远的一个重要的品格吧。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生活在安康这个地方的人,能够真正在精神意义上能读懂这块土地,并且找到很好的语言的方式,来把他读懂的故乡这样一个地方很好地抒发、表达出来。

记:谢谢。您回去之后,会想起安康这片土地吗?

谢:肯定会想起,我很希望再来。尤其是现在高速路通了,从西安过来这么方便的情况下。我想,我会想起安康的很多(东西),她的美食、汉水……

记:汉水、汉剧、汉文化。

谢:对,包括这边的青山,美丽的安康姑娘。我会很渴望知道生活在这里的安康人,他是怎样理解、表达他的故乡的。其实评论家和作家的关系未必是评论和被评论的关系。有的时候坐下来交流、喝茶、聊天,或者说只言片语的这样一种交流我觉得也很好。

记:噢,刚才说到了喝茶,谢老师有没有品尝我们安康的茶?

谢:喝了,就是绿茶嘛,是吧?

记:对,和你们南方的茶有什么不一样吗?

谢:我觉得这边的茶好像更青。

记:您喝得惯吗?

谢:很喜欢。如果你愿意送我的话我很乐意啦。

记:我当然愿意送您了。那就请您把安康的青山绿水的这种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感觉带回去,然后呢,时时品着我们安康的茶,想着这方土地,想着这方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