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民间招财术:送穷与迎富的祈财民俗

中国民间招财术:送穷与迎富的祈财民俗

时间:2024-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送穷”与“迎富”中国民间的招财术一般都是以祈取、招求财富为目的的行为方式,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招财方式,那就是“送穷”。据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送穷”活动早在南朝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当地人在进行送穷时,还要烧纸马、纸车、纸钱,届时家中长辈还要跪地合掌,念诵“送穷词”。另外,从送穷的具体实施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与招财迎富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民间招财术:送穷与迎富的祈财民俗

“送穷”与“迎富”

中国民间的招财术一般都是以祈取、招求财富为目的的行为方式,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招财方式,那就是“送穷”。“送穷”是以赶走、驱逐贫穷为目的的巫术行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不是直接以招财、祈财的形态出现,但是从其实质而言,却仍然是属于招财性质的行为。因为“穷”与“富”实际上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获得了富就不会穷;相反,陷于穷的人也就难以称富,因此“送穷”的行为实际上也同样是一种招财性质的行为方式。

据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送穷”活动早在南朝时期已经十分盛行。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正月)晦日,送穷……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此书中还引用了《金谷园记》中有关“送穷”起源的材料:认为送穷起源于上古传说时代高辛氏的儿子广叟约。他喜爱贫穷,不慕富贵,人家给他好的衣服穿,他却将其放在火上烧得千疮百孔,然后再披在身上,因此被人称做“穷子”。他于正月晦日那天死在街巷之中,故后来人们就将正月晦日定为送穷日。高辛氏即帝喾,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中最高的天神。照此说来,送穷的习俗早在上古时代就已出现了。但实际上这当然是附会之词。

有关送穷习俗起源于高辛氏之子的说法,在其他一些古籍中也有所记载,如唐代韩愈《送穷女》注引《文宗备问》中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又唐代《四时宝鉴》中则认为,送穷之俗是起源于高阳氏之子,说书中云:“高阳氏子,好衣敝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穷也。’”

从有关送穷的记载大都是出于唐人之手的事实来看,说明送穷活动在唐代时期是非常盛行的。除了以上的一些记载以外,另如唐人姚合也曾写过有关这方面的诗文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古代送穷图

由于送穷与高辛氏子有关,而传说中又将高辛氏子说成是死于正月晦日,因此中国传统的送穷活动最先大都是在正月晦日进行的,后来又将正月二十九日定为固定的送穷日子。明谢肇膌《五杂俎》:“闵中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谓是日天气常窈晦然也,家家以糖枣之属糜食甫之……又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为穷九,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这段记载中反映了明代时期福建一带的人们送穷的具体时日和活动方式,具体时间是在正月二十九日,活动方式则主要是将房屋内的尘土秽物清扫出门,并将其扔到河水中,以这样的做法来驱除贫穷,祈求富贵。

正月晦日送穷的活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仍为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奉行。如旧时陕西地区的人们每逢正月晦日,就要把房间里扫出的尘垢和土灰当做穷神,将其用纸包好后先在上房烧,然后再到门前烧,最后再到村口路头烧,其意是表示将穷神从房间、大门和村庄中驱除出去。送穷以后,还要到河边拾取一个白色的鹅卵石揣在怀里带回家,表示带回了金银财宝。当地人在进行送穷时,还要烧纸马、纸车、纸钱,届时家中长辈还要跪地合掌,念诵“送穷词”。

img117

但是后来有些地区的人们逐渐将送穷活动放在正月初五进行。如清人杨燮在《锦城竹枝词》中描写四川锦城地区在正月初五那天进行送穷的风俗道:“牛日拾来鹅卵石,富贫都作送穷言。”牛日就是正月初五,鹅卵石则代表元宝,将元宝拾回家,自然也等于是赶走了贫穷。另如华北一带,送穷的日子也大都是在正月初五。《和顺县志》云:“初五日,各家扫尘土,于五日更爆竹送门外,俗云送穷土。”《马邑县志》云:“五日,俗称‘破五’,以彩纸剪作裙衫,装女子形,于更送之街头,曰送穷媳妇出门。”《张北县志》云:“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送五穷’。”《寿阳县志》:“五日,晨起担水入瓮,谓之‘填穷’。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谓之‘送穷’。”《大同府志》云:“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怀来县志》云:“初四日晚,扫室内卧席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曰‘扫晴娘’,又曰‘五穷娘’。昧爽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出之……”

除了在正月晦日或初五之时进行送穷外,中国民间有的地方还流行在正月初三这天进行送穷活动,其主要的流行地区是在广东一带。如过去广东翁源地区到了年初三这天便要进行送穷活动,做法是预先将屋内的污秽、柴草、纸屑、骨碎等物扫齐,然后将这些秽物倒在田地中用火焚烧,一边点香烛放鞭炮,叩头作揖,其意是表示将穷气送走,将财气迎来。在广东海丰,初三日也叫“穷鬼日”,当地人清早便要把房子里的垃圾扫作一块倒到外面,有的还要拿几炷香几张冥钱,和垃圾一同倒去。有的同时还要放几个火炝。在送穷这一天中,亲友们是不相往来的,尤其是妇女之间更是不能互相走动。进行送穷时,口中还要说上几句吉利话,如“穷鬼去,富星来”之类,以为如此做后便可去穷得富,祈得财来。

img119昌黎送穷图(www.xing528.com)

从以上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送穷活动的具体时日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却十分一致地表现了那种浓重的巫术色彩和强烈的驱贫求富欲望。这些活动都是通过将秽物去除、焚烧或扔进河里等等的方式来达到送穷的目的,当然这并不能真正将贫穷赶走,而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天真想象而已。

送穷活动与一般的祈财求富方式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某些差异,但是它们与人们祈财求富的愿望实际上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最为明显地反映在人们在进行送穷活动的时候,经常也要融入许多求富性质的活动。例如前边提到的陕西、四川一带人们在送穷时,要到河边拾回一个白色的鹅卵石,算是拾到了一个元宝,此类做法最为明显不过地说明人们的送穷目的常常是与迎富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从送穷的具体实施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与招财迎富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送穷活动都是在正月初五那天进行的,而正月初五正是人们接财神、迎富贵的日子,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多少也可以透露出送穷活动中所隐藏的祈财求富的目的。

img121五路进财图:图中有文武财神、进宝回回、利市仙官、和合二仙、进财童子,共为五路财神。(武强年画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除了在送穷活动中经常要融入一些迎富活动之外,另外还有许多专门的“迎富”活动,这当然是更为名副其实的招财方式了。这种迎富活动在中国的起源也很早。五代时人韩鄂撰写的《岁华纪丽·二月》中记载:“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为出野日,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照此说法,迎富活动早在有巢氏之时就已形成了,这当然是附会之辞。但是此文中有关我国古代迎富活动的施行时间以及活动方式的记载都还是较为正确的。从我国传统社会中实际存在的迎富民俗情况来看,大部分活动都是在二月初二进行的。另外,此文中写到迎富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去野外出游,以及采蓬兹祭门前等等,与历代迎富民俗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也基本相符。

发财还家故事

img124发财还家图:旧时人们认为,在外发财以后,应该把财富带回家中,以使自己今后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唐宋时期,迎富活动已经十分盛行,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每逢二月二日,各地民间都要以迎富贵果子相问遗,地方官吏率士民出郊宴游。《图经》载:“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之地,每岁二月二日,郡人从太守出郊,谓之迎富。梧州容县有迎富亭,亦以二月二日为节。”到了明清时期,四川等地的迎富活动仍然十分盛行。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引魏华父“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故事诗云:“才过结柳送穷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驱竞难逐,素为富遇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由此可见,清代时期蜀中遂宁一带仍然十分流行在二月初二那天进行迎富活动,从“才过结柳送穷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这两句诗来看,说明当地人的迎富活动与送穷活动是分在两个时日中进行的,但它们在目的意义上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img126争请财神:旧时人们认为,只要把财神抢到家,今后就会财运亨通,大吉大利。

除了四川地区以外,在山东、河南、陕西、广东等地,这种迎富形式的招财活动也十分流行。据史料记载,清代时期陕西关中一带的人们经常要于二月初二那天携带鼓乐到郊外,朝往暮回,以作迎富之举。山东地区过去也有在二月二日那天以引龙填仓的方式来进行迎富的活动。

过去东北地区的戏剧界中也十分盛行迎富招财的活动。除夕之夜,戏班中的班主便要扮成财神形象,男女演员则着盛装随其后,再后是吹吹打打的乐队和班中其他人员。午夜子时,全班队伍从剧院正门出发,按每年财神所在的方向行进,不见到活物不能返回。如果在途中遇到猪,班中人最为高兴,认为是“肥猪拱门,金银满囤”。遇到兔子则被视为最晦气,因为“兔子善蹦,金银溜空”。[2]这种习俗虽然与一般的迎富活动有所区别,而与迎财神的祭祀活动则较为接近,但从这种习俗中所实施的许多具体方式,如按财神方向行进,试图遇上猪等活物等等行为方式来看,还是有着鲜明的巫术性特征,因此仍可属于招财术一类的民俗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