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鸿儒周汝昌与王景山:似曾相识

当代鸿儒周汝昌与王景山:似曾相识

时间:2024-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鸿儒周汝昌王景山2002年元旦前夕,我再次如约踏进当代鸿儒周汝昌老先生的寓所,84岁的汝翁,紧紧抓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关心着我的方方面面……这就是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周汝昌。国图分馆出现的这一空前盛况,并非欢迎哪位政要,更非有歌星前来演出,而是当世鸿儒周汝昌先生的学术报告——“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

当代鸿儒周汝昌与王景山:似曾相识

当代鸿儒周汝昌 王景山

2002年元旦前夕,我再次如约踏进当代鸿儒周汝昌老先生的寓所,84岁的汝翁,紧紧抓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关心着我的方方面面……汝翁之倩,风雨同舟六十一载的毛淑仁老人则操着一口天津乡音端来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茗让我暖身……这叫刚刚痛失慈母的我更思亲情,因为每次来造访,汝翁二老都要问起与他们年纪相当的我的父母亲。可这次,疼爱我的母亲已于十三天前安详地去了……我努力控制着自己,不使汝翁二老有任何察觉,以勉影响交谈的情绪。为此,我还特意把大衣袖上的黑纱在走进周宅前暂移到里边的衣袖上。本次采访便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开始了。

王景山采访周汝昌

我自1997年结识汝翁以来,每年都要数次前往烦扰,聆听汝翁教诲。有幸被称为知音的我就围坐在那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制造的铁架圆桌边,听这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抑扬顿挫吟诗词,仰天赞叹说红楼,眉动悬腕讲书法,襟怀坦荡释佛学……从他那里汲取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营养。

在我的记忆里,汝翁不仅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人品高洁更令人仰慕。单就处理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一事看,不管是相识还是不相识,每封来信他都叫担任助手的女儿伦玲拆开大声读给自己听后,择要亲笔复函。我就曾几次在离开周宅时受汝翁之托把封好的回函顺路放进邮筒里。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情,在大学者汝翁的心里却是占有重要位置的,且成了他每天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然而,汝翁又是在一种怎样的身体状况下来完成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呢芽恐怕就鲜有人知了。

多年失聪,听别人讲话要戴助听器;左目全盲,右目仅存的一丝视力还要靠眼镜加高倍数放大境,才能勉强搜索到要找的目标。一把可滚动的小转椅,一张圆桌,一身布衣……这就是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周汝昌。

汝翁现在每天在那张圆桌上产生的手稿,只有担任助手的女儿周伦玲能够辨认,用计算机打好后给存起来。汝翁曾风趣地说:“自耳目坏后,我就成了一介关在笼里的书生,基本上与外界没有了来往。别人来看我,我却不能去看人家,很是惭愧。但又是没有办法的事。”

虽然受耳目所限,汝翁在连续担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对弘扬中华文化竭力进言献策,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凡有学术活动,只要身体许可,他都从不讲任何条件地参加。他说:“只要有三个人愿意听我讲,我都会像数百上千人听讲一样去认真对待,无分长幼贵贱。”

汝翁的人品与学问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与倾慕,在北京、在莫斯科、在纽约……不管是用中文讲或是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讲,听者都能与之相通,被这位布衣学者似磁铁般牢牢吸住。那种感人场面,如果不是亲身体验,简直无法想象。

2001年10月6日上午9时,北京国家图书馆分馆东西两个学术报告厅内,用座无虚席已不能准确表述当时的实况。因为,凡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用已无立锥之地倒是贴切。有一个座儿上挤两个人的,有坐地上的,连主会场东厅讲台沿上也坐满了人。不少青年学子为一睹汝翁风采,把东厅的门口堵得水泄难通。后来的人实在挤不进,又听不到,工作人员只得破例临时打开西学术报告厅开启同步录相。国图分馆出现的这一空前盛况,并非欢迎哪位政要,更非有歌星前来演出,而是当世鸿儒周汝昌先生的学术报告——“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

空前盛况使国图分馆的工作人员一时难以招架,那天,凡是各办公室里能搬动的椅子都被搬了出来。随我一块儿前去听讲的儿子就是抢到从办公室里拿出的最后两把椅子的幸运者。我清楚地记得,他高举着两把折叠椅,一边吃力地往里挪,还一边自豪地喊着:“爸,就剩最后两把让我抢着了。”不然,我们父子那天也要打站票听了。汝翁两小时又十分钟真诚精彩的演说与答问,不时被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我曾打电话询问国图分馆的工作人员,据他们说,这是自2001年1月1日国图分馆开办周末学术讲座以来最为空前的一次,东学术报告厅按正常摆好的桌椅应容纳80人,但结束后经清点临时加放的椅子,东西两个厅保守估计为449人。

此后不久,中国现代文学馆又邀请汝翁前去讲说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听者又是五六百人。

周汝昌在演讲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

汝翁这首作于庚辰七月中元节前的诗,道出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汝翁在新近出版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天·地·人·我》这本著作中写道:“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www.xing528.com)

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汝翁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在追忆先师顾随先生的文章里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满腹经纶,文采过人,书法绝代!是真正的国宝。”而顾随先生写信给友人时,曾说有周玉言(汝翁的字)者是我平生得意弟子。并注明云:他中外文皆通,文言白话都好……

汝翁不辱师名,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终成一代国学大师,光风霁月。

当得知本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创办的《企业文化周刊》即将问世时,汝翁显得格外兴奋。他说:“中国最大的一个文化特点就是多方面的联系,彼此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老先生,均对这方面有深入论述,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那么,说到属于经济范畴的企业,我认为也离不开文化。贵报创办《企业文化周刊》,设有专门文化版面,这样子就便于企业的主持者逐步加深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企业主持者素质提高了,所办企业的气象、意味、规模以及处理方方面面关系时,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连他所用的人才也会不同。在这方面,我们不应该用很浅薄的分家客串那样的眼光看待问题。我非常赞成《企业文化周刊》设置专门的文化版面,与企业相沟通,互相渗透影响,说明办报的同仁有一个好的高层次的眼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曾一度衰落过,受到冷遇。世纪交替的今天,是到了复兴的好时候了,我希望你们办好这张报,也希望每期都能看到。”

汝翁的祝福与希望,再现了老一辈学者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多年习惯于晚睡晚起的汝翁,唯一对自己感到欣慰的是睡眠很好。他说:“如果睡眠不好,那就没办法工作了。”每日上午写作,下午会客或思考问题,晚饭后又是一个写作高峰。他跟已故四兄积五十年苦功研究所成——十卷本《石头记会真》,已由河南省有关部门拨款即将陆续出版。眼下,汝翁又抓紧时间围绕自己六十余年研究红学的所得所感,独创七言绝句诗的形式记述下来。这本叙事诗集至少要收入100首,汝翁已写出26首。

鸿儒周汝昌,一位令国人骄傲的中华文化的传道者!

文章写至这里,仍感言未尽意,便也想仿照前贤,凑上几句权充为“诗”的话:

雪芹红楼何处寻,汝翁新证此见真。龙隼飞腾兰亭笔,丽句锦词玉言心。

晨窗展卷头霜雪,照读秦汉与西文。最是傲骨寒能耐,文苑数典守唐音。

2005年1月,我的第三本小书《画坛名家》第一卷出版,汝翁再次拨冗为我这一无名后学作诗为序,诗曰:

高山仰止景行之,画苑书坛各擅场(chǎnɡ)。五岳峰峦分峻秀,四时花草聚芬芳。

丹青自古评三品,翰墨从来慕二王。铁网珊瑚珍重意,知君不为利名忙。

题王景山先生新著 八十七盲者周汝昌

汝翁在给我的信里写道:

景山:事极冗,已非这年纪所能兼顾周全。今以诗代序,诗比文价重多多,只可硬笔书了。匆匆颂佳

87盲者周启 甲申闰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