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注天津史志文化:似曾相识的周汝昌

关注天津史志文化:似曾相识的周汝昌

时间:2024-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汝昌先生关心天津史志文化郭凤岐周汝昌先生文化论坛会开得非常好,听了不少研究汝老的发言,很受启发、教育,长了不少见识。学友相会汝老关切天津志鉴1999年,根据国家规定,经过市政府批准,由我主编的《天津区县年鉴》和《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开始编修。汝老关注天津史志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汝老只对序稿前半部进行了改写,后半部只作了些修改。

关注天津史志文化:似曾相识的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关心天津史志文化 郭凤岐

周汝昌先生文化论坛会开得非常好,听了不少研究汝老的发言,很受启发、教育,长了不少见识。特别是看了汝老的影像采访,汝老身体康健,思维敏锐,讲了很多重要问题,从心底里高兴。以上专家学者的所讲,大多是汝老在红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下面,我主要从方志历史和文化方面来讲汝老的大师风采。

我曾经三次拜访汝老,多次信件来往。使我有幸感受了汝老作为红学大家、史志、文化大家的知识渊博、学识深厚、谦虚热情、和蔼可亲。令我备受教育,深受鼓舞,十分感谢,终生难忘。

学友相会(2006年)

汝老关切天津志鉴

1999年,根据国家规定,经过市政府批准,由我主编的《天津区县年鉴》和《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开始编修。《天津区县年鉴》是以记述天津市区县内容为主的省级综合年鉴,每年编辑出版一部,2000年编辑出版创刊号,我们除了请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盛霖先生作序之外,还拟请一位学术大家作序;《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年鉴的基础知识,也拟请专家作序。

由哪位专家学者为这一刊一书作序呢?我们决定请红学家周汝昌老。汝老是红学大家、文史专家,学力高深,学识渊博,天津市津南人。用汝老自己的话说:“素来怀着一片对故里方志工作者的敬意,以及对我家乡的深切感情。”前几年,水西庄研究会开会,汝老前来参加,给了我深刻印象,使我非常敬仰。敲定拟请汝老作序后,由认识汝老的津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忠诚,先行去京拜访汝老,提及作序之事。

2000年5月28日,我给汝老写了一封求序信,附上序稿,寄给汝老。2000年古历庚辰端阳佳节,汝老将大序撰成,给我寄来。庚辰端阳,是6月6日。这就是说,从5月28日我寄去求序信,到6月6日,不过一周时间,便写出约三千字的序言。当时,汝老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虽然身体康健、精神充沛,但是视力较差,是使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序写完的。这使我们非常感动,非常感激。

2000年6月17日,我及李忠诚等先生第一次到北京拜访汝老,诚谢汝老为《天津市区县年鉴》和《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所写的大序。

那是二楼一个小单元书房约14平方米,封闭式的凉台使小屋光线不太好。靠西墙是一排书柜,装满了各种文史类书籍。汝老热情的欢迎我们。当听说我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在那里做过教师,汝老便问起孟志荪先生。我说:“孟先生是我南开大学的老师。”汝老说:“孟先生是我南开中学的老师。”

在谈到天津地方史料时,汝老说:“巴金在南大教过书,他还有一本《民国天津资料》,找到后给你们。”

在谈到天津旧志时,我向汝老作了介绍:天津的志书,首创于明正德年间的《天津三卫志》;明万历二十年(1592),又修了第二部《天津三卫志》。现在明代的这两部三卫志都找不到了。现存天津志书中最早的一部,是清康熙十四年(1675)修的《天津卫志》。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九年又升州为府,管辖范围,包括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一州六县。乾隆四年(1739),编修了《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

汝老谦虚地说:“原来认为清雍正时期,天津才首创了志书,我向你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对汝老说:“是我们向您老学了好多东西,您老的序写得非常好,您老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回去把序打成大字的,再送您老敲定。”

回津后,我再一次认真拜读了汝老的序。序言的前面一大部分,没有用我们准备的序稿,完全是汝老自己新写的。汝老的治学精神,使我们十分感动,十分钦佩。

汝老的序言,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特别是“方志”这一节,思想精髓,见解精辟,论述精深,角度精新,文采精练。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方志历史中从未见过的好文。我把其中的一段引述于下:

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文献,简称地志,更习用的词语是“方志”。“地志”尚不难懂,而“方志”又何请耶?仅这一个字,若细讲起来,内涵意义,文化源流,那也就够一篇大论文的篇幅了;如今只用一个通俗方式来说明一下“方”与“地”的关系。

中华古训:天圆地方。今之稍有常识者就会讥笑我们先民的“不科学”∶地球地球嘛,球如何会“方”?太可笑了!

且慢笑自己老祖宗的“不科学”。我想问一句:你在“球”上定一个地点的位置,最“科学”的表述法就是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各为多少度,然后这个地点就确定而无可移了。试问:科学家地理学家所用的“东西南北”之词语之观念,还不正是一个“方”吗?离开这四个“方”,你又如何指示或说明任何一个大地上的“点”呢?这就叫“天圆地方”,一点不错。我们汉文华语中,还有“职方”,有“方物”,有“方言”,有“省方问俗”……你能离得了“方”而言地吗?

地志方志,其实是以地为“纲”(区划)而记载天时、地利(形胜、物产)、人文——此谓之“三才”,即中华哲思“天人合一”的智慧认识,乃中华文化的一大思想精神。

是故,地方志表面似乎只是一种“地”的“数据”书,实则正是文化经纬——史册是“纵”的,即经,方志是“横”的,即纬——然又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交织的。所以史与志是不容分离割裂的关系。

至于地方年鉴,就也是史、志相综合的一个重要的形态。

然若从编纂工序的角度而看事情,则年鉴又是一种“长编”的性质。比如宋贤司马温公的不朽巨制《资治通鉴》,就是先将一切可得可用的史料文献纂排为“长编”,然后剪裁洗伐,“浓缩”和“精炼”(熔铸)成为“定本”的。

据郭先生告知:《宋史·艺文志》中已然出现了“年鉴”的称目。我意这与司马公的《通鉴》长编似乎颇有关系。《通鉴》的长编巨卷,我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珍藏部得见其一段,朱墨灿然,笔削斑斓,真令人惊叹那种工程的浩大与艰巨,是太可敬可佩了。——因此我也就想到如今方志地鉴工作是何等辛苦,又须具备何等的学力与识力。”

汝老关注天津史志

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汝老只对序稿前半部进行了改写,后半部只作了些修改。个中原因,汝老在序的最后作了说明:“只核定了前半部分(实际是重写),眼就看不见了(双层放大镜……)!请先照排,然后给我一份放大的校样,以使复决为要。”

汝老除了亲自撰写的之外,在序稿的其他地方改动也较多。回津后,我又一次拜读了汝老的大序,受益匪浅,深受鼓舞。对汝老的修改进行了细致整理,个别地方作了一点补充。并遵照汝老之嘱,打印成大字稿本。2000年6月19日,我附了一封感谢信,连同大字稿本给汝老寄去,请汝老斧正敲定。

汝老的治学精神堪称表率,对序言反复推敲,一字不苟。比如他原来写“委嘱的重托”,后来改为“委嘱之重”,更精练,更确切,更显其重;在讲到《资治通鉴》善本时,在大字稿上加上“朱墨灿然,笔削斑斓”,这两句话对《资治通鉴》既给予高度评价,又说出了《通鉴》,且文采飞扬;把大字稿津门“是口岸”三字,改为“本是一处‘渡口’,发展成为水陆交通之重地”,更加准确,更加完整。在说津沽历史时,于“在元为镇”之前,增加“宋为砦”,既使津沽的历史推前了一个朝代,又符合津沽历史发展。

对于序文的几处修改,汝老在2000年7月5日给我的来信,又特意作了交代。信的内容是:

打印拙序收到,您代为修饰补充的那一处文字极好。可如此定稿吧,但原草漏去四字,请补入……

在宋为砦,在元为镇,砦字宜存史文,不可以以‘寨’代之。

又开头,“委嘱之重”,应为“委嘱之重”,删去‘托’字。”

在赐序过程中,让人感受至深的,还有汝老的谦虚精神,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

比如:汝老在大序的开头说“我对方志纯属门外”,“只为聊报雅命,实不足以当序文的本义”。事实上,汝老的序,是难得的好文,许多方志专家难以相比。汝老是红学大家,也是史志大家。

又如,在序的最后,汝老仍谦虚地说“忝(tiàn)为序者,略贡贺词,兼资方家评议,并请教正”。汝老在这里用了谦辞“忝”字,表示自己愧不敢当;用了“贡”字,表示进献之谦;用了“教正”一词,这不是一般的客套,而是虚怀若谷。

还有,汝老每次给我写信,都称“主任大鉴”,我哪里敢当,我不过是汝老的一个小学生。汝老的这种精神,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学问家的风范。

汝老的大序,分别刊登于2000年《天津区县年鉴》创刊号和《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上;并将汝老的大序以《方志与年鉴》之名,刊载于2000年9月7日《今晚报》。

汝老已是90岁高龄,视力又很差。作为一般人早已在安享清福。但是,汝老却笔耕不止,在繁忙中勤奋的做学问。除了在红学等领域出了大量成果外,对天津地方史志的研究,范围很广,挖掘深邃,并有真知灼见。就我接触到的举例如下:

在大字序稿最后一页的背面,汝老加了短信:“静海县志今存之最早刊本是何年纂修的?尚可得见否?望示。又及”。

2000年7月1日,汝老在给我的来信中说:

(以上款刚写半途,三客人来了,我永远如此忙乱中“做学问”……)

又启者

闲坐得见康熙卫志,故不可知明有卫志之先驱也,明志何以“火矣”?此非偶然“失慎”,盖军卫之志涉“防虏”内容,大清入主不可复存,乃政治原因也,不知尊见以为然否?(否则不会焚板“灭迹”)。此义当领为文讨请之。

此扎披达后请电话,因恐邮失误事也。又及舍电。

拙目近盲,书字难识矣。(www.xing528.com)

再启者

东大沽是否属东丽区?如为东丽,请将东丽区文史资料专辑中有关曹锟家事者惠寄。市内河北区有曹家花园,今为何名目?有资料否,若有亦请并寄。西青区关于年画者亦望代检。谢谢。

汝老在三封信中,提出了许多精深的研究问题,诸如历史上最早的静海县志、曹锟家事、曹家花园、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对明代《天津三卫志》的遗失,提出了自己独特见解。在康熙《天津卫志》纂修时,明代《天津三卫志》还能得见,在《天津卫志》于明代的记述中,确也依稀可以看出一些脱胎于前志的影子。但是,到乾隆二年(1737)始修天津府、县志时,两部“三卫志”就无从寻觅了。传说,明代两部“三卫志”的遗失,是《天津卫志》刻板后,为了更好地使《天津卫志》流传,而把明代两部《天津三卫志》焚毁了。

汝老从更高的政治原因上,提出了清代为了清除明志中“防虏”内容,才故意把明志焚毁的。我认为,汝老的观点极有见地,是以往的学家从未提及的观点。历史上因政治原因焚书,乃至坑儒,并不鲜见。

2000年7月11日,我回敬汝老的来信,报告大序收到;对汝老政治原因焚毁明《天津三卫志》的独到之见,甚表赞同,并提供了汝老所需其他资料。

汝老关爱天津志人

2001年春节,汝老通过其亲戚带来了写给我的珍贵墨宝。内容是:“志林英彦郭凤岐先生沽上周汝昌(印章)”。

因为汝老已83岁高龄,视力又减退,我虽有夙愿,但我不敢、也不便向汝老求字。汝老却赐赠我墨宝,不仅使我自己受到极大鼓励和鞭策,也是对天津修志同仁的关爱、鼓舞。使我单位的同仁深受感动,将汝老的墨宝刊于2001年第2期《天津史志》封底。

2001年5月18日9点30分,我及李忠诚等先生第二次到北京拜谢汝老。我们进屋时,汝老的老伴为我们开门,汝老正趴在活腿方桌上写东西。他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同我们一一握手,并说:“你们来我非常高兴。”

我把《天津市区县年鉴》和《地方年鉴基础知识选编》两本书交给汝老说:“这两部书中都有您老的序”;《天津市区县年鉴》每年出一部,都有您老的序。”汝老看了书很兴奋,说:“你们很忙,出了这么多书,不容易,不简单。”

随后,我又把《天津大辞典》送给汝老。他翻了翻《天津大辞典》问我:“大辞典都包括什么内容?编了几年?”我告诉汝老:“天津地方史志的内容,都简略地包括在里边,是按照辞书类的条目编写的,前后用了5年时间。”汝老高兴地连连称赞:“好,好!”

接着,汝老爽快地说:“《天津日报》办得不如《今晚报》好,缺少可读内容。电视上也都是各种星,也要考虑我们这些人的需要啊。我几次想给天津领导写信,说《天津日报》的事,又一想,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汝老还直率地建议我们:“同《今晚报》合作,把《今晚报》‘天津卫’专栏的文章出成单行集子。”后来,按照汝老的意见,我们多次与《今晚报》合作。

周汝昌题赠郭凤岐立幅

我向汝老介绍说:“《天津日报》领导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天津日报》总编辑滕云先生拿着刊登汝老为《天津区县年鉴》写的序的《今晚报》,对《天津日报》编辑们说:‘看人家《今晚报》搞得多好。”我并向汝老介绍了,《今晚报》已经出了几个集子,如《五大道故事》《估衣街》等。汝老说,他自己手里没有,很想要这些集子。我答应设法弄到这些书给汝老送来。并表示我们地方志办公室争取与《今晚报》合作,把涉及天津历史的文章成集出版。

在谈到天津文化时,我介绍了为提高天津的文化品位,我们搞了文人文化的研究发掘,在修志过程中对水西庄文化的发掘研究,编辑出版了《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志》《李叔同——弘一大师纪念集》,组织召开了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20周年的大会等。汝老连连点头,说:“搞得好。天津一定要提高文化品位。”

我把汝老书赠我墨宝的照片送给汝老,说:“特别感谢您老题赠给我们的珍贵墨宝,写得非常之好。”汝老兴奋地说:“人家不会相信这是没视力人所写。你们可不要看轻了(指墨宝)。写那么好,要得利于天时、地利、光线、心情。这两年视力下降很快,现在要写,写不了了。有时写小字,把周字的‘口’写在了外边。很多人要我签字,都签不了,几乎每天都有这方面的来信。”汝老并嘱咐我们:“把字画要裱好。”我表示,一定用进口材料和玻璃装裱。

汝老教导我们:“做学问,不但要占领资料,还要有悟性。要培养自己的悟性。”汝老举了字音音变的例子,说:“张个庄,就是张家庄。因为南方有的地方把‘家’说成轻音的‘个’。”

汝老语重心长地说:做学问“不但要专,还要知识面广。做杂家很不容易。知识面多了,各个点容易一点就通,融会贯通。”

我把上次拜会汝老时照的照片给汝老。汝老问:“这大体是什么时候照的?”我回答:去年6月17日。汝老用放大镜一张一张地仔细看,并不住赞许:“照得好,神态笑貌很自然。这要感谢西方发明照相机。要学习西方文化。我们祖先也很聪明,做事也很讲科学,不要看不起我们祖宗,天圆地方就很科学,谁说不是科学?”说到这里,汝老开怀大笑。

11点钟了,考虑汝老的身体,我们有离别之意。汝老说:“我们一见如故,海阔天空。”汝老满怀依依不舍之情说:“舍不得你们走,与你们见面太少了,不方便。”我说:“我们还会再来的。听您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并约请汝老说:“8月份,《津南区志》召开首发式,请您老参加。”汝老高兴地说:“8月我到天津师大开红学会。”我说:“那更好了,我们把时间安排好,到时候接您老去参加发行会。”

当我们离开时,汝老将我们送到单元门口。汝老女儿送我们下楼。

2004年1月27日,我们赴京第三次拜访汝老。送给汝老我们编辑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中下)。这3部书,包括了现存天津城区的11部旧志。

汝老非常高兴,并讲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汝老说:“人才最为重要。不论什么政策,都要人去执行。天津如不是郭公,旧志点校也弄不出来。”我马上解释:“您老过奖了。这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血结晶。”

汝老说:“志书要重视人文内容。”汝老的意见切中要害。编修社会主义第一代新方志的初期阶段,经济内容约占全志的百分之六七十,人文内容只占百分二三十。显然是比例失调了。旧社会,经济不发达,所以在旧志中,经济内容很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繁荣发达。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使新编志书也以经济为中心。新志强化了经济内容的记述,不可否认是对旧志的进步;但是,如果经济内容过分膨胀,忽略了与志书其他部类,特别是与经济部类的比例关系,就会造成经济与人文部类的比例失调。汝老的意见十分中肯,我们天津的志书很快进行了调整,强化了人文内容记述。

接着,汝老还询问了我们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卫所。汝老说:“卫下是要设千户所的。你们查到天津卫下,有多少千户所?”

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过。我只回答了一个“宁河千户所”。表示回津后,继续考察。

汝老关心天津文化

汝老是天津人,他的天津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淡漠,而且愈来愈加强烈。汝老对天津文化的关心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试举水西庄文化。

水西庄的庄主,是中国查氏旺族之北查查日乾,在天津城西三五里,修建的地周百亩的文化大观园。从康熙末年始建,到“庚子事变”完全废弃,前后兴衰了一百五十多年。水西庄的兴衰历史,是清代王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兴衰之变的历史缩影。

水西庄的研究,从其建设时便已开始,大体经过了清代的个体研究,民国的组织研究,现今的深化研究。现在对水西庄大规模的研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地方志的编修开始的。汝老自始至终关心水西庄文化、水西庄和水西庄学会的活动。

1.汝老倡议成立水西庄研究会,有组织的研究水西庄。他说:“这个想法和愿望,怀之已久。”

在汝老的倡议下,1992年3月28日,水西庄学会正式成立。并请汝老作为学会顾问,汝老发来书面贺词说:“正值壬申之岁的芳春时节,欣闻水西庄学会宣告成立,喜幸之怀,自非片言可表。”足见汝老对水西庄学会成立的高兴心情。

2.汝老亲自前来参加水西庄学会的活动并讲了重要意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汝老。由此开始了汝老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

3.汝老写了大量水西庄的文章,为水西庄文化把脉、定位。

其一,汝老对水西庄文化的意义做了精辟论述。他说:“水西庄三字,久已成为津沽文化标志的一个雅号。但它的文化意义,并不是‘园林’、‘名胜’这种通常的字眼所能宣示于世的。它的文化涵量是多层次的,也是高级次的。”

汝老把水西庄文化定位在高雅文化,其意义之重大,已经突破了水西庄的范围,使天津文化的定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关于天津的文化,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初说天津是“文化沙漠”,继而说天津“文化积淀不深厚”,而且在相当长时间里,又认为天津文化是“俗文化”等。水西庄文化的发掘研究,颠覆了所谓天津“俗文化”的理论,还原了天津文化是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等多元化的相融合的本质。

其二,肯定了水西庄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大观园的重要原型之一;肯定了口述史材料说明,曹家被抄家后,少年的曹雪芹(约十三岁)曾客居在水西庄史实。汝老对水西庄的发掘、研究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是红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其三,首肯了查氏密友胡睿烈诗中惊现的“红楼梦”三字;我也发现查为仁诗中出现“朱(红)楼梦”三字。证明《红楼梦》书名与水西庄有关。

其四,汝老倾心关注水西庄的复建。2008年4月19日,汝老为“水西庄复建项目论坛”发来贺词,强调水西庄的每一处轩馆各有各的深厚文化内涵,要突出这一重要特点,就须留神,莫将水西庄的文化内涵淡化或趋于世俗化。

汝老在论水西庄复建的论文中,特别提出了“水”的问题。水西庄其实就是“水”西庄,水曲回廊,要用水把复建的水西庄贯穿起来。

令人遗憾的是,水西庄的复建,至今千呼万唤不出来。

几年间,对汝老的拜访,拜读汝老的大序、文章,听汝老的教诲,与汝老的通信,受赠汝老的墨宝,使我受到很大教育,得到很大收益。与汝老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汝老一直挂念着我。2007年11月29日,汝老在给韩吉辰先生的信中,代问我:南查起家,是否也与盐业有关?盼赐回音。并鼓励我说:郭凤岐先生文甚好。使我受到极大鞭策。汝老是我永远尊敬的导师。

2010年5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