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追寻未来之路
力量增长意味着责任承担,崛起中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这既是外部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期望,也是中国实现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世界上一些问题的出现或加剧与中国力量增长和利益拓展有关,中国甚至成为一些世界热点的当事者、冲突方。另一方面,西方主导的既有体制已现疲态,在解决传统安全议题上乏善可陈,在应对不断凸显的全球性挑战时同样难有成效。世界难题的解决需要超越西方的自我中心思维和非此即彼的对抗性逻辑,寻求新的思路和办法,而中国由于其自然禀赋、国家能力和传统遗产,在实现全球多元文明共存中能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路径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说,承担国际责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分歧主要是承担哪些责任、怎么来承担,如何把握自我能力与他者期望的平衡。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全民讨论的战略性课题。不切实际地全盘满足外部要求会造成中国力不能支、过度伸展,甚至出现“未起先衰”的危险局面;责任承担过少又将影响外部对中国走向的预期,使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更为复杂。从长远看,这也不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议程主导能力。
就全局视野来看,中国的责任承担首先是对中国人民负责。良好的国际形象源于有效的国内治理,中国政府的最大责任是让全体中国人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实现全面发展。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中国对人类的整体贡献也将更大。因此,中国压倒一切的任务仍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塑造良好的体制规范,建立公正和谐的国内秩序。中国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世界。在对外层面上,中国的战略选择首先是区分不同的国际责任,处理好不同责任的优先次序,同时兼顾相互差异或彼此冲突的责任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其力量和利益相契合的部分。其次,中国需要防止国际责任的异化,即西方通过看似科学的表达公式将一个全世界的问题成功地变成中国的问题,进而让中国承担力不能支的责任。最后,中国有责任在新的全球治理模式上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智力支持。
为了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应在能力、心态和制度三大层面进行持续努力。国家能力是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中国需要改变过去单兵突进的经济决定论思维,注重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能力体系的整体提升,并让外部世界了解客观而非臆想的中国能力状况。在心态上,中国不能以“阴谋论”回避对国际责任的承担,这是弱者心态和不自信的典型反映。冷静但有所担当、自信却不至冲动,应该是中国的正确姿态。在制度上,中国需要加强不同社会群体和政府部门的整合,协调好对外政策上的基本立场,避免国际责任承担上的自说自话、无的放矢。总之,伴随着崛起的宏大历史图景,中国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在全球的安全、经济和发展问题上承担起了相应的国际责任。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将继续上下而求索,在负责任大国之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注释
[1]参见金灿荣、刘世强:《告别西方中心主义——对当前国际格局及其走向的反思》,载《国际观察》,2010(2)。(www.xing528.com)
[2]参见张维为:《中国模式回应世界挑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2)。
[3]Martin Jacques,“Understanding China”,Los Angeles Times,http://articles.latimes.com/2009/nov/22/opinion/la-oe-jacques22-2009nov22,Nov.22,2009.
[4]有关中国多重身份和多种进程的分析,参见袁鹏:《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11)。
[5]参见金灿荣:《美国缘何成为不倒翁》,载《人民论坛》,2007(1)。
[6]参见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