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国情复杂
复杂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在认识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时尤其需要把握其复杂性的面向。然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在认识中国时往往不得要领。从冷战结束初期的“政治解体”到后来的“经济崩溃”,西方对中国走向的预测无一例外地均以失败告终。[3]究其原因,还是西方的对比参照系出了问题。它们将西方在特殊情境下积累起来的经验当成普世性的真理,并以此为绝对标准来观察包括中国在内的外部世界。超出其认知范围的现象,它们要么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要么就当成必须加以改造的异端,难以真正考虑不同国家的本土国情。而参照系错位的背后又是西方的道德傲慢和由此伴生的简化主义冲动。比如,西方人往往倾向于对中国进行整齐划一的理解,想象着国家权力的无所不能,整个社会只是附庸,毫无独立和活力可言;再如,一些西方媒体容易将个别中国人的言行当成整个中国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因而得出“中国傲慢”的武断结论。
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异常丰富的复杂性,几乎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困惑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缩影。[4]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中国的复杂性不仅是恰当理解中国战略考量和政策行为的关键,也是探寻未来世界走向的钥匙。简单地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不同阶段、多种进程、多元力量和竞争性的理念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发展阶段上,中国因巨大的地区差异同时面临着具有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特征的不同议题;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民主化等多种进程同时进行,相互影响;中国内部出现了利益集团、网民政治、官僚政治和地方政治等多元力量,这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领导人决策过程的复杂化,国家对外政策的协调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对中国的发展取向存在不同看法,自由派、新左派、传统派论战空前,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前所未有。(www.xing528.com)
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同时也表现在普通中国人的心态上。一方面,中国的这一次崛起是自近代一百多年来经历无数次曲折探索和失败后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功,表明拥有悠久农业传统的中国在崭新的工业文明形态下同样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国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满;但另一方面,高歌猛进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来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利益失衡、社会矛盾和信仰混乱使得国人对未来前途充满担忧,而这种担忧又往往在与西方发达社会的对比中被进一步放大。国人心态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由于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底端,中国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但又生怕陷入他者别有用心的捧杀和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因而难免出现面对外部指责过度敏感、出现赞扬之声却又处处设防的情况。
因此,认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运用“双重特性”的分析方法。中国既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挑战和国际风险;既需要回应民众对公正和平等的基本诉求,建立更加和谐的国内社会,又需要消除外部社会对中国的战略疑虑,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外交也具有复杂的两面性。在战略层面,外交仍将“韬光养晦”,保持内向型的防御姿态,为国内问题的优先解决创造条件;在战术层面,则需保持积极的“有所作为”,以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在总体视野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大局观,承担与其国力相当的国际责任,但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则进退有别,尤其更加坚决地维护关涉中国核心利益和战略空间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