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挑战
全球性问题凸显是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变迁的一大特征,其覆盖面广、穿透力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需要各国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愿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自然也不会逃避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责任,这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和全球传染病两大威胁上。
自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第四份评估报告证实气候变化主要源自人类温室气体排放以来,该问题已成为当前主要国际政治议题之一。尽管出现质疑,但近年频繁极端天气事件说明国际社会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对此,中国尊重国际专家的科学结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安全的巨大威胁,愿意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证明,今天大气温度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工业化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的累积和人均排放都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责任的理应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中国依然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并通过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降低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按照《京都议定书》要求,中国属于非附件一国家,无须设定约束性减排指标,但中国仍在2002年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为其正式生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中国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下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合作,主要指标一直位列第一(见表7—1、表7—2和表7—3)。
表7—1 主要缔约方在联合国注册清洁发展项目数量和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http://cdm.unfccc.int/Statistics/Registration/NumOf RegisteredProjByHost PartiesPie-Chart.html。
表7—2 主要东道国已签发的“经证实的减排量”和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同表7—1。
表7—3 主要东道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年均产生“经证实的减排量”和所占比重(www.xing528.com)
续前表
资料来源:同表7—1。
在国内减排方面,1990—2007年全球单位产出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5.4%,美国下降27%,发达国家平均下降22%,发展中国家平均下降10.2%,中国则下降49.2%。[11]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09年11月又提出到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尽管此时恰逢中国发展黄金期,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正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与气候变化造成长期威胁不同,全球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就在眼前。2003年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当时在中国称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肆虐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为应对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及时安排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危机发生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2003年4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非典”防治工作,要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不得缓报、瞒报疫情;20日,中国不顾旅游业损失,明确表示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北京和山西列为疫区的决定;21日,又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将五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天公布;25日,中国成立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吴仪副总理出任总指挥,有关部委“一把手”任各组组长,使“非典”防治工作更加机制化;28日,温家宝总理赴泰国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典”特别会议,他强调,“中国政府是勇于面对困难、高度负责任的政府”,“将一如既往,就像处理亚洲金融危机一样,以极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非典型性肺炎问题”。5月1日,仅用七昼夜就建立起来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防治医院——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正式接收第一批患者。当6月20日最后一批治愈患者出院时,该院创造了高速运转51天、病死率世界最低、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医学史奇迹。[12]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密切合作,为“非典”疫苗研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疫情高峰的2003年3月19日,中国武汉大学宣布由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等合作研究的成果已阐明SARS病毒融合机制,发现SARS病毒融合的多肽抑制物。
六年后的2009年春,肇始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中国再次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据应对“非典”的经验,中国政府这次在国内发现病例前就布置预防措施,而且信息公开更加及时。如四川出现内地第一例疑似病例后,为“避免恐慌猜忌情绪蔓延”,2009年5月11日凌晨,成都市政府着手准备新闻发布会,凌晨3点正式召开,这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为世界卫生组织防控疫情扩散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了良好沟通。如5月13日下午,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通电话,双方围绕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本次疫情的特点和发展、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制和储备等交换了看法。[13]在疫苗研制方面,中国在多部门组成的疫苗研发与联动生产协调机制统一领导下,同时在7个省份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13 000余人接受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一剂次15μg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即可产生有效保护作用,保护率超过85%。特别重要的是,疫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超过季节性流感疫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他一些国家临床试验结果也支持中国临床试验结论。9月初,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投入生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疫苗研发和注册使用的国家。这一举世瞩目的成绩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一些国家还向中国提出疫苗采购意向。[14]另外,中国还主动援助他国,如2009年4月向流感最严重的墨西哥提供了100万美元现汇和400万美元物资以抗击疫情。
事实证明,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人类共同体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最大努力承担应对挑战的国际责任。与此同时,全球性挑战的跨国性质也要求各国不断增强国内治理能力,因此,中国在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共同威胁的同时,也在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