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国责任:推进中东和平

大国责任:推进中东和平

时间:2024-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致力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东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区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49]2010年1月,中国外长杨洁篪访问沙特,再次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努力。基于此立场,中国与俄罗斯一起先后否决了针对叙利亚的三项涉及动武制裁的决议,中国这样做是为了叙利亚人民的利益考虑,为了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考虑,为了和平的理念考虑。

大国责任:推进中东和平

六、致力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中东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区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同时,中东局势错综复杂,热点问题集中,战争考验很多,恐怖主义势力活跃,各种势力处在竞争、变化与调整之中。没有中东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长期以来,中东的一些热点问题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新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威胁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中,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以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妥善处理中东海湾地区的热点问题,发挥中国力所能及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是世界政治大国中唯一同所有国家地区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在中东问题上,中国既坚持原则,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根本利益决定立场和政策,又担当起大国责任,努力推动热点问题当事方通过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分歧,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45]第一,努力实现地区和平稳定。战争和武力从来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应该继续加强对话、平等协商,以联合国有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路线图”计划、“阿拉伯和平倡议”为基础,坚定推进和谈进程。第二,大力倡导相互尊重。中东地区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努力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本地区的不同文明应该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的差异。差异不应该成为本地区冲突和矛盾的根源,而应该成为本地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动力。第三,积极鼓励发展合作。发展是维护和平、实现稳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持续发展,难享长久和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应该通过互利合作来实现。广泛的区域及全球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利于促进实现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46]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国际上同处于第三世界,重大国际立场和利益是相似的,中国最早支持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他们合法的民族权利而进行的正义事业。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注重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1955年1月,中国与阿富汗建立外交关系;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标志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中国陆续同叙利亚、也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在阿拉伯国家的反帝斗争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是站在阿拉伯各国人民一边的”。中国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同阿拉伯兄弟般、与以色列朋友式的合作友好关系。1990年7月同沙特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1月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同中东地区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保持了广泛的友好关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设在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会见了阿盟秘书长阿姆鲁·穆萨和22个阿盟成员国代表。会见结束后,李肇星外长与穆萨秘书长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并发表了《关于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的公报》。[47]截至2013年9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已经召开了五届部长级会谈。(www.xing528.com)

近年来,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表明中国一贯重视中东和平大业,2002年9月,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中东问题特使,成立了特使办公室,特使们多次赴当事国和地区进行访问和调研,同有关各方接触,参与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传递各方的信息,充分表达和传递中国的立场和主张,促进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增进中国和中东各方的相互了解,拓展友谊,有关中东国家对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到访十分重视。2002年9月,中国政府任命资深外交官王世杰为首任中东问题特使,曾先后担任驻巴林、约旦、伊朗大使。2006年4月,第二位中东问题特使、资深外交官孙必干上任,曾任驻沙特、伊拉克、伊朗大使。2009年3月,曾任驻沙特、埃及大使的吴思科接替孙必干成为第三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三位特使都长期在中东地区从事外交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老中东”,数十次出访地区国家,拜会有关政要,做了大量工作,出席了援助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国际会议,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赢得了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争端,中国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做各方工作,积极劝和促谈。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足迹遍及西亚,加深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中国支持2007年3月在利雅得召开的第19次阿盟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利雅得宣言》。2007年5月,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出席伊拉克周边外长扩大会议和伊拉克国际契约大会期间,专门就中东问题同有关国家外长、代表和阿盟秘书长深入交换意见。2007年下半年,中国派遣杨洁篪外长率团出席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并在会上提出了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走出僵局的五点主张[48],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2009年4月,中国外长杨洁篪出访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和俄罗斯五国,与有关国家深入交谈中东问题,指出巴以谈判双方之间必须坚持建立两个独立国家的解决之道。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在访问阿盟总部时指出,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理解促进和解,停止流血冲突,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愿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中东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的解决。[49]2010年1月,中国外长杨洁篪访问沙特,再次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努力。

2011年底“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叙利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已成为中东问题的一个焦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国始终坚持采取对话与谈判的方式,和平、稳妥地解决叙利亚国内冲突,并主张叙利亚问题由其国内有关各方自主解决,外部势力不应干涉。基于此立场,中国与俄罗斯一起先后否决了针对叙利亚的三项涉及动武制裁的决议,中国这样做是为了叙利亚人民的利益考虑,为了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考虑,为了和平的理念考虑。当然,中国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的解决,不仅参与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国际会议进程,而且还积极邀请叙利亚问题有关各方特别是反对派访华,居中协调、斡旋、促谈,争取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具有广泛基础的和平协议。因此,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的角色是负责任的,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