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卷:李治邦与李玉林的都市题材小说

新时期卷:李治邦与李玉林的都市题材小说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李治邦、李玉林的都市题材小说李治邦,祖籍河北省安平县,1953年生于天津。其中,《巴黎老佛爷店》获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除文学作品之外,李治邦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更是不胜枚举。当然,在李治邦如此众多的艺术创作中,他的小说作品是最为独特的。1994年,李治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逃出孤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时期卷:李治邦与李玉林的都市题材小说

第六节 李治邦、李玉林的都市题材小说

李治邦,祖籍河北省安平县,1953年生于天津。1970年参军入伍,在北京的铁道兵某部宣传队任创作员,部队的这段生活,为李治邦日后走上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他转业到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曾任曲艺编辑、文艺部主任、副馆长,现任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

李治邦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后来,因为身处群众艺术馆这样一个艺术形式多样的工作环境中,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世界也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散文话剧小品电视剧等不同的体裁样式,并由此反映了众多社会生活层面,显现出多种迥异不同的风格,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以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生活与官场政治为主要关注点。这种状态在当代作家的创作中是比较独特的。

至今,他已出版长篇小说《逃出孤独》《城市猎人》《繁花落尽》,散文随笔集《我所喜欢的美丽女人》。中篇小说《巴黎老佛爷店》《忠实的记录》《天堂鸟》《成熟》《演绎情感》《新闻眼》《我找你找了好久》《暗示》《那一泡柔肠寸断》《寂寞的自由》《别人的城市》《预审》等110余部,短篇小说《关于我爹和鸟》《人有几张脸》《叫阵》《天堂与地狱的诱惑》《我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等140余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约260余篇。他的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转载。其中,《巴黎老佛爷店》获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

除文学作品之外,李治邦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更是不胜枚举。

电视剧创作方面。他与人合作撰写了反映国企命运的电视连续剧《苍茫》,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出,影响甚广,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天津电视剧评奖中获得长篇创作的金奖,并获得当年“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与人合作的情景电视喜剧《笑星酒家》和农村系列电视剧《大树底下好乘凉》,在中央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相继播放。他创作的单本剧《城市票友》在北京电视台播放,观众的反响很好。另外,他创作的两集电视情景喜剧《一个姑爷半个儿》,颇受观众喜欢,获得了中日韩电视论坛优秀剧作奖。

话剧创作方面。1994年,李治邦与人合作创作了话剧《希望之星》,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四幕话剧《下一站幸福》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交流,深得观众喜爱。

广播剧《咱们工人》获得1996年全国广播剧“政府奖”银奖;《劳模和他的影子》获得1997年全国广播剧政府奖金奖。

他创作的小品《邂逅》获得全国戏剧小品比赛的银奖;小品《春风》和《牵手》在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汇演的优秀创作奖;小品《为了明天》获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汇演二等奖。他创作的8集系列小品《长途汽车站》和5集系列小品《夫妻之间》在中央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播放,获得观众的好评,新闻媒体给予了广泛的报道,也得到专家较高的认可。1999年应天津电视台之邀,创作了8集系列舞台小品《长途汽车站》;2001年创作了6集系列舞台小品《夫妻之间》,作品相继在天津电视台播出,并且做了专题介绍,引起媒体的反响。

当然,在李治邦如此众多的艺术创作中,他的小说作品是最为独特的。

李治邦的小说基本上取材于现代都市的生活,写出了都市人在喧嚣的外表下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那些在官场与情场中周旋的人们,在获得金钱和权力的同时,却失去了最为珍贵的亲情、爱情等很多情感。因此,他的小说可以说是都市情场与官场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都市人的内心。他擅长叙述故事,小说的节奏紧凑,情节曲折。在对都市的描写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更多着眼于最真实的平凡和世俗的生活,关注到了普通人日常的琐碎生活,进而表现出了他们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尴尬和无奈。同时,小说也对城市生活的五光十色的状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和描述,作者以关切的态度,描写了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人的生活和趣味,同时揭露出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那份依然保有的正义与良善。

1994年,李治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逃出孤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青年爱情故事的长篇小说,其中也写出了他们在官场和职场中的艰难与挣扎。小说的主人公海新是一家国营广告公司的顶梁柱——创意室主任,公司上上下下基本上都要依靠他的广告策划来挣钱发工资。他的同事罗拉是他大学时的同学,现在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是广告公司中最能干、最有才情的广告策划人。海新的妻子方红,当初是罗拉的恋人,后来又狂热地追求并俘获了海新,而海新在被罗拉揍得鼻青脸肿之后,才知道二人当初的恋情。方红在大学是学哲学的,毕业后没有单位要,于是只好通过海新的关系,到一家广告公司去画街头广告,每天爬梯子,遭受风吹日晒。陈情是罗拉的妻子,原本是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因为一部广告的缘故,调入了广告公司,于是认识了罗拉的领导——海新。海新与陈情初次见面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感觉到了陈情对自己的触动,后来,他们真切地坠入爱河。

生活是不平静的,然而却总是会走上正轨。海新面对的是国营公司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明里暗里都有让人无法逃脱的争斗,最终,海新辞职,与人合作开了一家小广告公司,生意火爆。罗拉一心要离开这个国营广告公司去挣大钱,于是对公司的业务有了不少的影响,后来在生活和情感的冲击下,终于醒悟。方红难以忍受生活的无奈,只身去了珠海,至于经历了什么坎坷,无人知晓,而最终因为内心对情感的渴望,她依然选择了回到海新身边来。陈情在与罗拉和海新的情感纠葛中,一度出国逃脱这些世事,后因无法忍受情感的荒芜而回国来,并与海新合伙开了广告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情感世界还是空白。

作者将背景设置为时代信息最集中的广告公司,这应该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一个地方,然而它却是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留的国营单位,这样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定位,必然会集中体现出方方面面的矛盾来。作者通过写广告界的争斗,写国营单位里的纷争,揭示出了都市人的生活心态,曝光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商业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总是会使人心驰神往。在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的时候,内心的天平会逐渐向金钱与权力倾斜,而情感却在不知不觉间失落了。因此,主人公海新所要逃出的孤独自然是与情感有关的了。在他所工作的广告公司里,他每天都要戴着面具生活,真实的自己、内心的情感都要隐藏起来。那么,他最终离开广告公司,自己奋斗,则是为了去寻求内心真实的情感。

2001年,李治邦发表了他第二部长篇小说《城市猎人》(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部小说写了一位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青年检察官,然而,他却在与腐败势力斗争的过程中因公殉职。作者在对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进行描述的同时,也使用了更多的笔墨来关注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出了他在感情上的困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纠缠中的无奈。他精明能干,却总是搞不好和顶头上司的关系;他曾多次立功,却总是很难得到提拔,甚或一度被调出检察院;他曾多次侦破疑难悬案,但却对自己妻子的被谋杀一案无能为力,反而是他追捕的一名罪犯惩治了犯罪者。最后,他虽然预先得到了警告,但是却又难以回避,也被同一位幕后策划者所杀害,殉职而亡。在此意义上,这一人物突破了传统文本中的单面英雄形象,书写他身为普通人的一面并没有削减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和真实了。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是真实可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李治邦的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表现,显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思考。

2005年,李治邦历经六年,八易其稿,创作出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繁花落尽》(《小说月报长篇小说专号》)。这部作品记述了一个家庭从抗日战争到当下的长达60多年的历史。其中作者用了一半的笔墨描写了“我爹”、“我娘”复杂而曲折的情感经历,渲染了两人长达5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用一半的篇幅倾诉了“我”和“妻子”以及几个女人的感情经历,阐述了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的身心背叛。这部小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诠释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婚姻的新理解。整部作品历史跨度大,人物繁多,也体现着作者一贯的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

李治邦

李治邦的长篇小说,以贴近生活、故事性强、真情动人为一贯坚持的创作风格,无论写历史还是写当下,他都把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作出了真实的呈现,正是因为其真实,所以给读者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而李治邦的中短篇小说更为独特,他在很多作品中,更多地关注到了官场中或真实、或虚假的情感,因此,他的这些小说可以被称为“官场小说”,这也是李治邦创作的一大特色所在。

“官场小说”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官场这一特殊的政治空间也显现出了诸多时代生活特征,李治邦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特殊的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官场人生的小说作品。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极大丰裕,而与之相伴的是精神上的极度匮乏,金钱与权力的联姻使时代与社会显得复杂而多变,官场中人也在不断地被异化。

《那一泡柔肠寸断》(《青年文学》2003年第12期)是间杂着秦腔、官场与情场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县文化局新任的局长何汇文以秦腔而著称,他有两大泡的嗜好,就是吃羊肉泡馍,泡热水澡。这就把陕西的三大宝——秦腔西风羊肉泡——占全了。而他之所以能够担任局长,是因为一把手县长拍板,“在县上认识他的人比认识我的人多。……我以后带着何汇文出去,能给县上添脸光。”他的就职演说颇有特色,是用两句秦腔老调吼出来的。他上任不久,市领导和省文物专家要来对极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馆老祠堂进行考察,并准备投资修缮,于是,何汇文开始了精心的准备,从写材料到吃泡馍招待,无不考虑周详,也因此认识了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小王。当领导把钱批下来之后,修缮工程队的招标又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个只喜欢唱秦腔的何汇文,如何懂得抵御官场中各色人等的侵袭,于是工程招标还是落到了县长侄子的手中。然而,文化馆的修缮并不牢靠,工程结束第四天,一连六天的大雨就把祠堂泡得一塌糊涂。何汇文被领导追究责任,并将以前被请洗澡的事情拿出作为罪状。所幸的是,真相终得昭彰,与何汇文一起洗澡的小王在消失之后,向法院证明何汇文是被诬陷的。于是何汇文没事了,但他却说,他真的和王西风一起洗澡了,“那一晚上泡得我柔肠寸断呀”。小说将秦腔作为文化背景,在官场和情场的复杂纠结中,越发显现出了秦腔的真实与简单;而柔肠寸断的那一泡,则写出了官场中人在情场中的无奈与失落。

《官场背景》(《鸭绿江》2004年第1期)是一部典型的官场小说。主人公程垒是从偏僻农村考上大学的,凭借大学时的优异成绩,被招聘到了集团的技术处,之后被提拔得很快,让同行非常嫉妒。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和妻子的家庭都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因此,这样一个在官场非常弱智的人,能在工作上节节升高,一定有着很大很深的背景。其实,所谓的背景,只是程垒在上大学时,无意中帮助了一次当时的校长、现在身居高位的市领导。然而,这样一个有着“官场背景”的人,却因为收了一箱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白酒,而被停职检查。程垒从云端落到了地狱,身边的人们随之显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孔,有的惋惜,有的好奇,有的幸灾乐祸,有的落井下石。于是,他从喧闹的官场逃离到了宁静故乡,在父母的身边寻求那种久已失落的平和。然而,市里很快查清了他的问题,他可以回去继续升迁。而这一切,是因为他的“背景确实是大,大到了一代传一代”。这部小说,写出了权力对知识分子的冲击,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变化,正如小说结尾时程垒所想的,“我只不过是这些大头头们的棋子,我虽然是马,但永远都会有人骑着我”。主人公程垒的经历,真实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是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形象。

《寂寞的自由》(2004年12月《青年文学》),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作者去美国的一次经历。在短短半个月里,李治邦走了大约七八个城市,接触了新鲜的环境,瞬间产生了对那种寂寞自由的生活的深切感受。小说主人公李与达是一位正直能干的市政府秘书长,因为要带着四位企业家去美国参观考察,而在办签证时认识了同样准备去美国探亲的当地报社的肖静,于是故事的背景从中国的官场转到了美国。然而,官场的纠葛虽然远离,却没有随之消失,李与达他们在美国的很多举动,依然受制于官场各种势力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事情依然需要李与达来处理。然而,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将人物与官场适当地拉开了距离,现实官场的远离,使人物从喧闹转到了寂寞,同时也给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李与达和肖静可以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感情。小说中写道,当李与达在纽约街头独自漫步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在寂寞中,他有了自由,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然而,从美国回来之后,李与达又开始了在官场的忙碌,依然带着假面具,那份寂寞的自由成为了过去的记忆。这部小说写出了官场中知识分子的焦虑,他的责任、人格、心灵的自由都在面临着功利、名望、生存的需要的挑战,在官场的现实面前,人物内心的悲凉无法抑制,因而,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

中篇小说《咫尺天涯》(《中国作家》2008年第3期),真正地将官场与情场的矛盾表现到了极致。市委换届之前,市政法委书记松子名是市委副书记的候选人之一,另外两位候选人是市组织部部长和纪委书记。松子名与市法院副院长方圆有着多年的情感,照理说,松子名的妻子去世,方圆离婚,两个人都是单身,在一起关系好也是正常的,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官场中却是极为敏感的。在官场中,关键时候是不允许有任何意外的,“谁出错谁就掉队,谁挺住了谁就是获胜者”,因此,总是有人在提醒他,要注意与方圆的关系,面对权力的诱惑,松子名的天平倾斜了。更富有戏剧性的是,松子名的竞争对手之一的组织部长,恰恰是方圆的前夫,而他们离婚的原因“是因为他太迷恋权力了,可以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而且,即使在方圆提出离婚之后,她的前夫依然不同意,原因就在于,离婚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就在换届的关键时候,组织部长提出退出候选名单,原因是他得了肺癌。当人退出官场的时候,他会对感情有着更多的期待。于是,组织部长提出要与方圆复婚,他脱下了官场的伪装,用真心和浪漫打动了渴望爱情的方圆。而松子名在市委换届时如愿当上市委副书记。数月之后,组织部长撒手人寰。小说结尾,松子名在电梯上与方圆偶遇,他渴盼得到方圆的温情,但是方圆却客气地说,松副书记再见。“两个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咫尺天涯”。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出了情感与权力的较量,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情感被边缘化,物欲和权欲被奉为至上真理。小说中,松子名和组织部长,在面对权力与情感的抉择时,总是会舍弃情感,而转求职位的升迁;只有在他们无心官场或安然官场的时候,才会转到情场中来寻求慰藉。其实,情场与官场的对立,就如同一个天平的两端,总是在此消彼长中寻求平衡。

李治邦如此大量的官场小说的创作,显示出了在世俗化浪潮之下,作家清醒的政治意识和批判意识。他的官场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对冷酷的官场的审视,转化为了对官场中人的情感生活的描述,写出了在金钱和权力联姻中,脆弱而弥足珍贵的情感;官场小说通常的大团圆结局,在李治邦的小说中反倒是不常见的。因为他的小说中没有让人痛恨的官员,这些人物都是有着丰沛情感的普通人,由此使作品中的人物更真实,而其命运遭际也更震撼读者。

除了大量的官场小说创作之外,李治邦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小说面世。

小说《剪纸》2005年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后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2007年增刊选载。这部小说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县城,写的是一位擅长剪纸的后生张二手,“他剪纸很有几下子,随手拿一张纸,用剪子旋转几下,就能剪出个子丑寅卯。他剪纸的样子从来不重复,而且从不断剪子,就是一手的活儿。”张二手的剪纸一向是不卖的,谁要就给谁剪。但是,当从省城来的大买卖人老高,要出高价收购张二手的剪纸时,原本纯朴的人们失去了内心平静。这个地地道道的传统民俗,在李治邦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作者也借着写剪纸民俗,将金钱对传统文化以及人性的冲击作了深刻的反思。

《巴黎老佛爷店》(《十月》2006年第4期)是李治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选载。小说以“我”和木马两个人为贯穿故事的主线,叙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情感。小说以欧洲旅行拉开序幕。欧洲美丽的风景却无法改变生活方式上的不适,由此透露出了“我”要求平和的生活态度。此时,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木马”出现,他和“我”是战友,一个没落的富家子弟,对生活的要求极高,他的人生信条是“玩命享受生活最奢华的部分”。随后“我”在回忆部队生活时,更表明了木马“奢华的”人生原则,他骨子里流着过奢华生活的血,不惜卖血也要喝茅台,也讲述了“我”和木马之间的友情。小说接下来继续欧洲之旅,导游小马为了达到生活的高标准,为能过上奢华日子,没日没夜地奔波于地球的每个角落,不在天上飞,就在地上跑。胖太太一掷千金,唯恐别人不知道她有钱似的张扬,无处不显示出那种优越和奢华。他们都让人在隐约中感到一种对奢华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追求。

作者没有直奔老佛爷店,只是通过对欧洲之行和军旅生活的穿插描写,刻画了“我”、木马、导游小马、胖太太这四个代表性的人物,让读者对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进行评判。

小说最后,老佛爷店正式亮相。整个老佛爷店里一色儿的中国人,都在柜台前挑选东西,一掷千金的样子。这个场面被木马称为中国人在享受奢华。木马说,老佛爷店今儿因几个中国购物团来破例关门。在“我”面前,木马从不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挑剔和要求,甚至透出对“我”的平淡生活态度的不屑。看过老佛爷店的喧闹和法国街头的浪漫,木马问“我”想什么,“我”说,“想吃一碗我妻子煮的面条,三鲜打卤面,还有我妻子剥的蒜。……妻子再给递上一壶新沏的龙井茶,香喷喷的。”听了我的话,“木马沉思地看着我,说,你小子太奢华了。”小说至此结束,这是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说明了什么是奢华,而且启示读者,只要保持心态平和,真正的奢华就存在于这简单的丰富之中。

小说的结构方式极为独特。以两条平行线索——现在的奢华欧洲之旅,过去的国内部队生活经历——来交错时空,体现出了作家驾驭故事情节的高超技巧;通过两位主角,军阀后代、生活考究、傲视人群的木马,和平民出身的“我”,探究奢华的意义。奢华,是登峰造极的物质享受和为所欲为的游戏人生,还是以真挚之心追求纯真生活。小说的主题“越是平实的越是奢华”包藏得很好,在结尾处宕开一笔:在“巴黎老佛爷店”这个终极奢华地,我,一个与木马相比似乎很窝囊的男人,其实才是真正的奢华者,享受着精神上的极度奢华。

李治邦的作品总是给读者带来思考,质朴的语言和自然的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写作技巧上也到了驾轻就熟的境界,特别是结尾,不仅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意图,自然地使小说进入了高潮,更巧妙地运用了相声抖包袱的手法。这一创作的成功当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使然。

综观李治邦的小说创作,他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射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都市中,以现代都市生活来真实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反映人的情感。作品体现出了作者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治邦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感受与应合,显示出了其创作的独特性。

李玉林1948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1968年在天津一中高中毕业。先后在自行车商店当售货员,在天津市和平区团委任常委、秘书组组长,在和平区委任调研组组长、和平区文联主席,在《城市人》杂志任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5至8届大会代表。现任《慈善》杂志社主编。

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在《北京日报》发表第一篇小说。198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此后十年间,发表小说、散文等约一百万字,并先后出版小说集《鼠精》《神仙老虎狗》和散文集《别一个蓝天》。多篇作品被全国各报刊转载,多次获各种文学奖项。短篇小说《她还是她》获天津市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鼠精》一经问世,便获文学界好评,被《小说月报》等全国报刊转载。1997年,李玉林和航鹰共同创办全国唯一的慈善文化刊物《慈善》杂志。他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新兴慈善事业,以作家独特的视角记叙了中国慈善事业的重大事件,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共二百多万字。

《她还是她》,为李玉林短篇小说代表作。1982年小说在《新港》文学月刊发表后,被北京、上海等多家全国性报刊转载,并被收入电视大学“电大”教材。1982年9月,著名导演王扶林将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徐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录制。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内涵颇为深刻。主人公阎芳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副食店大肉柜。“白大褂,方向盘,高级干部售货员”,在某些人视为“吃香”的岗位上,阎芳并不快乐。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面对亲朋好友的相求,她无法拒绝,却又无力承担,陷入了无助的苦恼。中学好友周海燕来走“后门”,阎芳虽有碍情面,但还是婉言拒绝了。下班后,她拎着备好的排骨、鸡蛋,找到刚动过大手术的陌生女工家,巧遇中学好友,原来,患病的女工是周海燕的师傅。她求助阎芳也正是为了她。谜底揭开。两颗心依然清纯美丽,碰撞出未被污染的绚烂火花。

有评论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仅仅满足于客观的展示城市生态景观显然不是李玉林小说创作的初衷。他着意于将城市人的生存百态放诸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挥洒笔墨,灌注激情,凸现未被现代城市生存竞争所挤压变形的美好的社会风尚与人物心灵。小说质朴而蕴藉,所述凡人小事却流溢出作家善于运用某一道德理想评价生活的可贵激情。”[15]短篇小说《她还是她》荣获天津市首届鲁迅文学奖。李玉林同一时期的小说《找店》和《韩砂》也分别获《新港》首届小说奖及天津市佳作奖。

李玉林那一个时期创作的五十余篇短篇小说,于微小处见宏大,于寻常中藏深意。做到这一点,与他注重小说构思的奇巧与立意的新颖有关;因而其作品虽平和却厚重,虽鲜见惊人之笔却时有警人之思。李玉林小说寓意的好处在于通过微妙的审美心态,折射出人们一般的惯常社会心理。他对城市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灵变化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兴趣,并通过具象展示映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定背景,从中显示一种绝不虚渺的务实品格。

李玉林在文学创作中渐渐意识到,真正意义的现代小说艺术,与其说是说明生活或者呈示生活,不如讲是暗示生活。前者导致作品所提供的东西通常只是生活本身的形式,使之仅仅停留于对生活原貌的外在剪裁和表层虚构。后者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更本质、更深层,也更高级的艺术把握,以陌生换取熟识,以模糊通向丰富。

1986年李玉林创作了中篇小说《鼠精》。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小说月报》等全国性报刊转载或介绍,《天津文学》编辑部为这部小说召开研讨会,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这部小说的艺术性、思想性给予较高的评价。《文艺报》发表了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介绍李玉林和《鼠精》的文章,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唐达成的评论文章中对《鼠精》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鼠精》给读者描绘了这样的情景:(www.xing528.com)

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下,老鼠排着队大摇大摆地行进在堆放糕点的货架上,什么大八件、小八件、绿豆糕、核桃酥等根本不在话下,鼻不嗅、眼不瞅。只有碰上无比松软的蛋糕才肯降尊纡贵地饱餐一顿。女售货员们躲在远处,扬起玉手轻轻地吆喝着:“去,去!”

老鼠不理睬,傲气凌人。

人怕老鼠。人吃老鼠吃剩下的。

老鼠磨牙咬断了电线,乐声戛然而止,在黑暗中现代舞会上的现代青年陷入一片充满现代意识的混乱之中,老鼠未尝不是成全了他们。

老鼠叼来大块巧克力,剥开锡纸送到猫的嘴里,大拍猫老爷的“马屁”。当猫被打死以后,它们则一拥而上,食其肉,喝其血!

不管耗子闹腾得多凶,人们泰然处之,甚至大沾耗子的光。耗子身上有一种寄生虫,爬到人的身上也会叮出红疙瘩奇痒难挨,便可歇病假。售货员们轮流歇班,少则三天五天,多则十天半月,乐得轻闲。

耗子每天都损耗大量的东西,到底损耗多少,无法统计。因为谁也不知道耗子究竟有多少。两条腿的人便以耗子的名义大吃店里的东西,还可以像耗子搬家一样把店里的东西拿走。

当来了个党支部书记不干“正事”,专门打耗子的时候,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制和嘲笑。连顾客听说他打死了许多耗子都不到这个店里来买东西了……

蒋子龙在评论文章中写道:“看到了李玉林的中篇小说《鼠精》。这个‘点子’令我叫绝。……荒诞吗?是的。然而又具有生活的可信性。可信吗?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它又是真实的。超现实来自现实,荒诞不经正好反映了曲折复杂的真正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客观事物的非理性、混乱性,在小说中有相当精彩的刻画。有时看得人毛骨悚然,仿佛自己身上也爬满了老鼠身上的那种寄生虫。《鼠精》的象征力量在于此。”

蒋子龙在文章中还写道:“他的一个突出技巧就是跟踪宗义(小说的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时而直视内心,时而剥开人物潜意识的真实。有时只是表达一种感悟,一种情绪,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宗义这个人物不那么简单了。他在跟耗子的战斗中(几乎是一种决斗),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别人却不认得他了。读者则看到了人的本质。作者对宗义这个人物的夸张和变形,实际是对艺术变形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仅没有把人物简单化和漫画化,反而使人物显得深刻复杂了。可以说,这部‘内向化’的小说是由宗义这个‘内省型’的人物支撑起来的。《鼠精》的结构实际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依据,靠联想联系情节,组成的故事。作者有意追求象征意味,把感官的、梦幻的、潜意识的东西错综交叉在一起,既梦又实,实而似梦。这一切看上去荒诞,实际效果却达到了更深刻的真实。抓住幻觉、错觉与现实的交叉点,不是轻视现实,而是重视它。想想吧,人鼠大战,有时人胜鼠死,有时鼠胜人败。打了四条腿的老鼠,触怒了两条腿的‘老鼠’,群起而攻之,群鼠而攻之。人物陷在老鼠的包围和同事的包围之中,为作者、为人物提供了多么美妙而又广阔的心理空间!想象可任意驰骋。行动、对话、独白、描述;想象、梦境、幻觉、潜意识,一个接一个的心理层面让人震惊,发人深思,无法不感到新颖和深刻。混乱而莫名其妙的环境,正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社会的某些荒诞应该是人的世界的变形,是现代人心性的变形。怪诞是人的精神产物。李玉林小说里的荒诞意识来自真实的荒诞,来自对实实在在的中国某些荒诞的独特感受。不是作荒诞状,不是从外国著作中演绎来的。文学的灵魂找到了自己的肉体。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增强了。”

1987年,李玉林在上海发表了富于艺术穿透力的纪实小说《半个太阳,半个月亮》,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航鹰在评价这一作品时写道:“李玉林不是偶然跳过某个高度的,跨过了《鼠精》,又跨过一个新高度——《半个太阳、半个月亮》……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找到了纪实小说的新视角,——写凡人小事,写情,写心灵深处。”这篇小说当时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反响,评论家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深入分析了这篇小说的社会价值艺术成就,剧作家依据这篇小说的故事改编成电视剧。

1989年,李玉林出版第一部小说集《鼠精》。

自1987年开始,李玉林创办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刊物《城市人》杂志,投身于文化杂志的编辑、出版,对李玉林个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但他并没有停止写作。他于1990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神仙老虎狗》,被《中篇小说选刊》等全国性选刊转载、评论,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反响。

1992年,李玉林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神仙老虎狗》。

1992年至1998年初,李玉林相继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李不家的糟心事》《快乐王一》《没带BP机的李不》《大把打轮》等有的被《小说选刊》等全国性选刊转载或介绍,有的在报刊上被评论家介绍、评论。

1999年,李玉林出版了散文集《别一个蓝天》。作为小说家的李玉林,其散文也带有小说的韵致。平实、朴拙而绝少绮靡与雕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绘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构成了其散文的特色。收入这本集子中的百篇作品,也是作者本人人格与品质的升华。

1997年,李玉林和航鹰一起创办全国唯一的慈善文化刊物《慈善》杂志,从这时候起,李玉林全身心投入慈善文化的研究、宣传、推广工作,其文学创作转向对我国新兴的慈善事业的追踪和记述,相继出版了《慈善行》《镜头的述说》《历史的铭刻》《博爱无国界》《慈善大手笔》《在乎》《慈善大舞台》《生命的礼赞》《兴桥》《真情最前线》等书籍。

这期间,李玉林的文学作品,大都是表现慈善世界的散文、报告文学。创作的小说《儿子》(《天津日报》)、《走出囹圄》(《天津文学》)亦如此。观察作家文学活动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其创作伊始,许多作品都是展现“真善美”的,矛盾冲突深刻、内含丰富的中篇小说《鼠精》亦是。这和作家后来以慈善文学为主旨的写作活动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说,李玉林是我国较早用文学的笔触记述新中国慈善事业的作家,也是写这类作品最多的作家。从李玉林的慈善文学作品中能形象地辨析出中国当代慈善史的大致轮廓,也能构成整整一个阶段的回顾和总结。从古老的传统美德启程,穿越时间的隧道,进入现代慈善的大门。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事件和故事的发生发展,有十几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世界风云的描述,有逐鹿于斯的史料,真实感人地记录了断臂求生、脱胎换骨的艰辛,充分展示了慈善工作者和慈善家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构筑新一轮中国慈善的决心和信心,回眸描述了昨日沧桑,讴歌展望了明日灿烂,显示了较深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化哲理思考。

李玉林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微观探讨,宏观把握,视域宽广是李玉林慈善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其间,从吉林、上海、浙江等慈善老根据地的历史跨越到云南、新疆等边远地区的风雨历程;从“微笑列车”、“格列卫”等跨国项目的具体实施到“中国慈善飞跃印度洋”的华彩篇章,从社会知名人士高山厚土一般的执着刚毅到普通百姓山间流泉一般的自然纯朴;从阎明复、崔乃夫创办祖国大陆慈善组织鲜为人知的跌宕转折,到台湾“慈济的世界”美丽素洁的赤子之心,在宏大叙事之间,细节的描写也立体地直观地呈现出来,巨细相应,点面互照,集腋成裘,有吸引力,也有历史价值。

把慈善与生活结合起来,构成李玉林慈善文学作品独有的亮色;将慈善精神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展现,是作家一个可喜的突破。他的慈善文学作品是一部慈善成长史,在历史的长廊中勾勒出一个个慈善传奇,立体多元的人文风光也随之出现。慈善关乎每个人的内心,能承载更多的痛苦和欢乐;人在慈善中行走,感受到的是一种富饶和安宁;慈善是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有着永不衰竭的活力,慈善的仁慈和活力是可以用来滋润文学的。

【注释】

[1]谭湘:《她播种爱情——赵玫和她的小说》,《当代文坛报》1988年第4期。

[2]肖克凡:《创作琐谈》,《我的少年王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48页。

[3]肖克凡:《我的工厂生活》,《我的少年王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4]贺绍俊:《生动展示新中国工人成长史》,《人民日报》2007年5月3日。

[5]郭小东:《回到起点:论知青文学中人的悲剧》,《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

[6]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花城出版社,2005年。

[7]柳鸣九编:《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8]郭小东:《回到起点:论知青文学中人的悲剧》,《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

[9]金梅:《友人赠书续谈》,《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6期。

[10]王松:《一个人的故乡——中篇小说〈一河红旗〉和短篇小说〈窗前又是青纱帐〉的创作手记》,《王松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67页。

[11]王松:《羞谈往事》,《小说选刊》2006年第4期。

[12]韦君宜:《思痛录》,《黄河》1998年第3期。

[13]樊星:《知青族的旗帜》,《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

[14]王如青:《刘敏:〈如歌的诱惑〉》,《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5期。

[15]黄桂元:《塑出城市人的生存世相》,《天津日报》1990年1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