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肖克凡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

肖克凡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家的名字往往和他最有特色的创作连结在一起,和肖克凡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他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的创作。肖克凡的努力,获得了文坛的认可和赞誉。肖克凡与工业题材结缘,正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在小说里,肖克凡以他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翻砂工人的生活,给工厂题材小说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肖克凡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

第二节 肖克凡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

肖克凡是天津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非常具有实力的作家之一。肖克凡所令人瞩目的不仅是他的作品在数量上的丰厚,更重要的是他在艺术上勤奋的开拓进取。他可以专注于某种题材的创作,在这一领域出类拔萃,但他又绝不会让某种题材束缚手脚,因此,他创作的天地非常宽广。作家的名字往往和他最有特色的创作连结在一起,和肖克凡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他的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的创作。

每个作家走上创作道路,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和契机。但是,他们有个必然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对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的痴迷。无声的语言——文字,它最大的功能是倾诉,无论有没有听众,无论喜怒哀乐,写作者可以尽情泼洒宣泄。现今已成为卓有成就作家的肖克凡,他与文字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应该就是从文字的倾诉功能开始的。

肖克凡1953年出生于天津,由于父母离异,他6岁时开始跟着奶奶生活,家里除了奶奶之外,没有任何诉说的对象。少年时代的肖克凡,在孤寂的日子里,选择了与书和文字为伴。阅读,为他带来五彩斑斓的世界,使他的心灵不再寂寞;写日记,让他打开倾诉的闸门,任那些无人诉说的思绪恣意流淌。正是这阅读这写字,让他爱上了文字爱上了文学,从而敬慕那些从事写作的人,而自己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尝试。如今当他成为知名作家而回首时才发现,原来他早年有些日记即是“童稚的散文短篇小说”,因此,他把他的日记看成他与短篇小说最早的缘分,把小学时代的日记作为他最初写作的缘起。[2]

肖克凡有意识的创作尝试,应该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时,他还只是个刚刚进入工厂的青工。从少年时代开始的对文字的依赖和热爱,对文学的痴迷和崇拜,还有对未来的一份憧憬,使他开始文学创作上的跃跃欲试。工余时间,他用来阅读文学作品;公休的日子,他四处拜师求教。1976年,在天津发电设备厂已经当了六年工人的肖克凡,被选送到天津第一机械工人大学机制系铸造专业读书,1979年毕业后回厂担任技术员,1982年初,又被调到了天津机械工业局当干部。这期间,肖克凡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业余时间,他不停地读书学习,练习写作。1981年,他参加了天津工人文学社的活动,可以说这为他的创作追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津工人文学社的文学刊物《海河潮》发表了他的小诗创造》,还发表了小说《爱国家庭》(编辑改名为《这一户人家》),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从此,他从诗的阶段开始走向小说。1983年《新港》三月号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看车姑娘》,这篇首次在公开文学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就被《小说月报》转载,并且获得“首届新港小说奖”。从此,肖克凡的小说创作,就像一眼新发掘的泉终于有了出口,那积蓄着的创作激情开始了宣泄和流淌,他的名字加入了小说家的队伍。1987年《天津文学》第8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黑砂》,《小说月报》与《小说选刊》同时转载了这篇小说,由此引起文坛的关注。1988年,肖克凡从市经委调入天津作家协会,成为了专职的作家。

多年来,肖克凡始终勤奋写作,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探索,展现出日益深厚的艺术创造功力。迄今,他已经出版长篇小说《鼠年》《原址》《尴尬英雄》《认识你真好》《浮桥》《机器》6部;发表了中篇小说近60部,短篇小说100余篇;出版了《黑色部落》《赌者》《人间城郭》《中国作家·经典文库·肖克凡卷》《蓝色鸟》等小说集,以及天津市青年作家创作奖获奖者丛书《肖克凡作品集》4卷;他还发表了许多散文和随笔,出版了散文集《镜中的你和我》等,并写作电视剧本近百集。迄今,他的创作已达五百余万字之多。

肖克凡的努力,获得了文坛的认可和赞誉。他所创作的中篇小说《黑砂》《最后一个工人》分别被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改编为话剧上演;他的中篇小说《冬季生活》和《赌者》,分别被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视剧。他的许多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有的则被收入不同年份的中篇或短篇精选作品集。肖克凡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他的中篇小说《黑砂》和《都是人间城郭》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都是人间城郭》和短篇《大水泡》分别获得《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和最佳征文奖;中篇小说《最后一个工人》获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三八驾校》获第四届“特区文学”奖;长篇小说《机器》获得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肖克凡出色的创作成绩,还使他赢得了2002年首届天津市青年作家创作奖。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文学的基本规律,实际上是阐明了文学作品题材的来源。换言之,文学作品的题材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与生活的契入点。这种不同的经历,使他们可能对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着深刻的感受,从而会成为他们创作的一个源。肖克凡与工业题材结缘,正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1970年,不满17岁的肖克凡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发电设备厂工作,他一进厂便被安排到又脏又累全厂最差的翻砂车间。六年的翻砂生活,给了他终身不忘的感受和记忆,更给他的人生给他的创作生涯带来极大的影响。当他回忆这一段生活时说过:“粉尘飞扬的翻砂场笃定了我的青春,也奠定了我的人生立场。”“为期六年的翻砂生活,使我终生受益。”[3]肖克凡引起文坛注意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黑砂》,就是一部描写翻砂工人的小说。在小说里,肖克凡以他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翻砂工人的生活,给工厂题材小说开拓出一片新天地。那一群生活在黑色王国的工人,面对又脏又累又有着职业病威胁的特殊工种,有着他们应对现实的特殊态度。他们不消极不颓废,以他们特有的幽默语言苦中作乐,给沉重的劳动带来一丝轻松;他们以男子汉的品格支撑着这片天地,最看不起的便是在困难环境中“尿了”的软骨头;他们有着自己的尊严自己的骄傲,他们也许出言粗鄙,内心却十分善良。这样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继《黑砂》之后,肖克凡又创作出中篇小说《黑色部落》《遗族》,短篇小说《黑字》《黑味》《黑圈》《白羊》等一系列描写翻砂工人的作品。他的黑色系列,使肖克凡的名字与工业题材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他的翻砂工人的经历,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工业题材。

塑造翻砂工人的形象,是肖克凡8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的主题和内容。这时,他的视点集中于翻砂车间工人群体的塑造,描写生活底层的普通工人,在小说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工人形象。在翻砂车间艰苦的环境下,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有的人始终不安心做翻砂工,想方设法调走;有的人尽管不满意翻砂工的生活,但仍然热爱着自己的车间,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以至宝贵的生命;有的人则一心热爱这块天地,让走也不走;有的人甚至在这里干了一辈子,把毕生的心血都洒在这片天地中。这些普普通通的又是非常特殊的工人形象,给读者带进未曾有过的审美体验,这些普通的特殊人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到了90年代,肖克凡在工业题材创作中,仍然令人瞩目。他创作了表现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原址》,中篇小说《最后一个工人》《最后一座工厂》《堡垒漂浮》,短篇小说《好大一棵树》等。和80年代相比,肖克凡90年代的工业小说在内容和视点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90年代中期以后的工业题材小说的主题主要表现的是国有企业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所面对的困境。在表现国有企业困境时,一方面表现了商品经济下国有企业难以支撑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某些领导的官本位作风加重了国有企业的困境。作品主题的变化必然引起描写视点和中心的变化。所以,在这些作品中,肖克凡的视点不再完全重笔泼墨于普通的工人群体,更主要的是描写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表现,他们面对困境时是怎样进行决策的,是怎样带领工人在工厂即将倒闭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和希冀冲出困境的努力。因此,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工厂的厂长。如《堡垒漂浮》中的厂长蒋合营,《最后一座工厂》中的江有礼,《好大一棵树》中重新出山的老厂长金光荣。尽管《最后一个工人》表现工人比较多,但最为突出的人物仍然是工厂的领导者副厂长崔才焕,而主要描写的工人崔才花与周家林,是他的姐姐和姐夫,似乎也成了崔才焕的陪衬,衬托他的心计与性格。因此,在这些风雨飘摇的工厂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车间中活动的工人,而是办公室中领导者的焦灼,工人群体前领导者的指挥表演。这些作品对国有企业处境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国有企业沉重的现实,由此所暴露的社会问题也具有很大的震撼力。但遗憾的是,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作品留给读者的答案却甚为渺茫。这些领导者尽管东奔西突寻找企业的出路,我们看到他们所找到的出路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和信服。如《好大一棵树》中,解决工厂燃眉之急的是卖掉了工厂中的一棵大树;《最后一个工人》中,崔才焕使工厂运转靠的是一个高干子弟铁杆朋友帮忙获得的一纸高额定单;《堡垒漂浮》中,恢复生产线所需的80万资金则是寄托于原工厂女工现坐台小姐的集资。尽管如此,这些作品对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对那些热爱企业坚守企业为企业无私奉献的人们的表现,仍然冲击着感动着读者。在90年代工业题材并不火爆的年代,肖克凡的“最后”系列等小说表现出特有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进入20世纪以后,肖克凡中、短篇作品虽然很多,描写工业题材的作品却很少。但是,他却推出了他的工业题材小说的重磅之作,这就是2006年年底出版的长篇小说41万字的《机器》。《机器》是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大风长篇原创丛书之一。这部作品以新的艺术高度、新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工人生活的历史长卷。这部表现工业题材的作品与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又有不同。第一,它所表现的历史跨度最长。《机器》从抗日战争时期写起,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的当下时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作品表现了这期间不同阶段中国工业的处境,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到国营大企业;从国有企业的兴盛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部分解体;从私有小企业的公私合营国有化到私营企业的再建……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变迁都囊括其中。因此,有评论家称这部作品为:“一部形象的新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史。”[4]第二,这部小说的人物叙述焦点与八九十年代又有不同,既不是普通的工人,也不是工厂的领导阶层,而是一个特殊的工人家庭,所谓特殊因为这是一个工人劳动模范的家庭。小说通过对这一劳模家庭两代工人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不同时代的工业变迁,同时表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境界。

《机器》这样一部既是写工业又是写劳模的小说,读起来却非常抓人。除了语言、结构等艺术手段上的原因,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原因。第一,《机器》以写人为中心,塑造了以牟棉花一家为主的众多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机器》是一部以人的命运为主线的小说,工厂只是作为人活动的环境背景表现出来;在这部小说中人是事件的中心,人不是被事件牵着走,而是人在事件中的表现带动情节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那个单纯乐观不服输的劳模妻子牟棉花,那个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模丈夫王金炳,那个从小操持家务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厂长王莹……一个个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感和命运,一直在牵动着读者。人的生命力人的活力,给坚硬冰冷枯燥的机器带来柔软,带来温暖,带来生命的律动,这是作品具有吸引力重心所在。

肖克凡

第二,《机器》对劳模的刻画,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把他们作为普通人来塑造的。新时期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劳模形象的作品很少。在人们的阅读经验中,还是那种宏大叙事模式下以歌颂为主题的英雄叙事般的叙述模式。但是,当我们阅读《机器》时,打破了印象中的那种叙事。《机器》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那就是印象中高大的劳模回归为普通的人。肖克凡在这点上把握得非常好,他不是用歌颂的语言去赞美他们的事迹颂扬他们的伟大,而是把劳模的形象还原成普通人,把他们放在普通的生活氛围中,客观地叙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在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幕幕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如怀孕的牟棉花要参加接头大赛为自己准备了营养早餐“白面馒头和煮鸡蛋”,等公共汽车时饿了“打开布兜里的饭盒,她掰了半个白面馒头,嚼着。想起饭盒里的煮鸡蛋,没舍得吃。”而上车以后“忍不住从饭盒里掏出一只煮鸡蛋,悄悄剥皮儿吃了。”又如从儿子王援朝眼中看到的父亲王金炳为母亲洗脚的细节,洗好后“爸爸倒水回来侧身冲着妈妈蹲下去。坐在藤椅里的妈妈睁开眼睛,面含微笑伸出胳膊伏在爸爸脊背上。爸爸嘿哟一声挺起身,猫腰撅腚背负着妈妈朝着卧室走去”。这些生活细节,让劳模在我们的眼中有血有肉,既平实又令人敬佩。他们自然而然地做着那些不是惊天动地却付出艰辛付出自我的事情,当他们的命运与工厂的命运融为一体时,我们感受了他们的崇高。所以,以普通人来表现劳模,使劳模的形象更接近生活,更真实,更为鲜活和感人,也更为让读者乐于接受。在平凡中表现伟大,在平凡中感受伟大。这是《机器》又一个抓人的特质。由此,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伟大或崇高本来就出自平凡的生活,蕴涵在普通的生活之中。

当然,《机器》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此,这里只是指出它的一些特点。由于《机器》无论是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和工业历史的反映上,还是在结构上语言表达上,都表现出优长之处,所以,当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这说明了肖克凡的艺术创作又有了新的进步。

肖克凡不同时期工业题材的作品,都有着每一时期的特点:既表明他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也说明了他在艺术上不断地探索和进取。但无论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本世纪初的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肖克凡作品中理想化的精神的力量。读肖克凡的作品,我们常常会为其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品格所感动,而他的工业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理想化的精神追求。80年代他笔下的那些翻砂工,虽然他们身处恶劣的工作环境,也发着各种牢骚,但他们的内心却热爱着这块黑色王国。这又黑又脏的黑色王国,有着它特殊的魅力。有一下子被它所吸引的新徒工杨实强(《黑砂》),有让走也不走的女工母美玉(《遗族》)、马翠芬(《黑色部落》),有拒绝别人为自己活动的女书记强玉凤(《黑色部落》)。当了30年车间主任的张大区,熟悉这里的每一粒黑砂,当传来翻砂车间被拍卖的消息时,突发脑溢血永远告别了黑砂(《黑色部落》)。篮球比赛时,翻砂工紧张的工作不能前来为自己的代表队助威,当篮球场外立起那充当翻砂工拉拉队的稻草人时(《黑圈》),有谁不会为之感动。翻砂工人崇高的情操涌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冲击着读者的心灵。90年代的作品,依然表现了工人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工厂质朴的爱,以及他们为工厂作出的无私奉献。如《原址》中,女检验工诸葛云裳积极响应厂里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的号召,经常苦思冥想,终于由一个老太太猝死街头的事件开发出电子安全报警手杖。尽管这种电子手杖带来的效益还不足以挽救工厂的困境,然而她这种把自己系于工厂命运之上的精神是非常高尚的。还有老工人朴万植,女儿请求他带着厂里的技术资料去女婿厂当技术顾问,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他说:“为了自己长肉,饿死大中华的弟兄,我是不是太缺德了?”这就是老工人正直无私的情操。尽管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国企受到挑战甚至陷入困境,但工人和厂领导都以自己对工厂的热爱努力着。尽管我们在小说中没有看到多少使国企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但我们却看到了支撑工厂生存下去的精神。让我们相信有这种精神存在国企一定会找到出路。工人可贵的精神品质,仍然表现在《机器》中。由于《机器》书写的是一个劳模家庭的故事,因此尤其突出表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品格。一家两代人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处世也有不同,但是他们在对工厂的全心全意的热爱上却是相同的。母亲牟棉花是棉纺战线的一面旗帜,她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工厂的工作中,怀着身孕依然参加接头大赛而且创造了全国每分钟接头纪录,即使在养病期间仍然为了练挡车工的手劲儿和眼力而不停地做布鞋;父亲王金炳则是工业战线红管家,他更是任劳任怨,听凭领导李亦敦的调动,虽然调换了九个工厂,但他都能很快熟悉他的仓库工作,闭着眼睛也能找到每一种材料的位置。他甚至在保管价格极贵的化学粉尘材料时,为了不浪费国家财产尽量不启动除尘器,而使自己的乳房突起(那种材料含的雌性激素所致),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工作着奉献着。他们的儿女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肖克凡作品中的理想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美好品格的张扬,使民间道德得到升华,也使作品达到了直抵心灵的一种境界。

肖克凡是个不断向自己挑战的作家,他决不满足于某一作品某一题材创作的成功,而不断为自己设置新的目标新的题材,冲击考验和展现自己的艺术创造力。80年代,肖克凡的“黑色”系列,使他在工业题材作品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他并不满足在工业题材上所取得的成功,在继续关注工业题材的同时,他的笔触又伸展到新的题材创作领域,津味小说的创作最为突出。从90年代开始,他的津味系列小说陆续问世,他的两部津味小说集《赌者》和《人间城郭》,集中收入了《赌者》《天津俗人》《天津大雪》《天津制造》《天津娃娃》等17部津味小说精品,他的长篇小说《浮桥》是他的津味小说的力作。肖克凡独特的语言叙述和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内容,又使他成为最有特色的津味小说作家之一。因此,津味小说又是肖克凡小说的另一面旗帜。

作为津味小说就要具有天津的特点、天津的味道和天津的特殊性。这种特性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地域性。语言的地域性,是地域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用方言写作正如影视用方言表演一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学史上有用方言写作失败的例子,例如韩庆邦的《海上花列传》由于是用吴语写作,不懂吴语的人很难看懂,因此,影响了作品审美效果,起码把作品的审美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天津得天独厚、地处北方,而标准的现代汉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这为津味作品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有天津方言特征的津味小说。所以会有很多成功的津味作品出现,如冯骥才、林希等作家的津味作品,而肖克凡的津味小说又是一个成功的例子。(www.xing528.com)

语言的地域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地域特色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音调上,人们往往由不同的口音来辨别不同区域的人。但是,小说是无声的,在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呈现的书面形态失去了作为特色的方音,对于本地域的读者可以还原方音的读法,而对于不熟悉这一方音的外地读者,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习惯读法进行阅读。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方音的隐退,使语言的结构功能与词汇构成凸显出来,成为地域小说地域语言的标志。地域语言习惯的修辞方式,地域语言流通中的词汇,以及地域语言文字化后形成的句式等等成为地域文学地域语言的文字形态特征。而这一文字化的过程,实际上也要经过作家的艺术筛选的加工过程。在艺术加工过程中,作家既要在句式上、典型用词上、作品叙述及人物语言的口吻语气表达上表现出方言的特点,又要面对全国的读者把握地域词汇出现的频率。肖克凡的津味小说很好地把握了方言运用的度,他的作品既有天津人的语气、天津人常用的词汇,但又没有天津人侃起来有些油腔滑调“耍贫嘴”的过分俗气,既让天津读者感到乡音的亲切,又使其他地区的读者感受天津地域特色时没有太多的隔阂。肖克凡语言上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对天津方言的熟悉,另一方面更在于他在语言表达上的用心与推敲,以及由此而练就的文字功力。

虽然语言是地域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地域小说的魅力更在于它所表现的地域独特的文化风貌,由此而体现地域小说深厚的文化内涵。肖克凡不仅对天津语言的研究与表达下了很大的功夫,更对天津的历史与天津市井人生及精神生态做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他的津味作品中生动地展现出天津的各种市井生活,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他写南市“三不管”,写租界,写小白楼,写水铺;写赌徒,写混混儿,写俗人,写傻子,写叫花子,写骗子。他写地界有地界的历史形成,写吃食有吃食的讲究,写人物有不同人物的脾气秉性,而这些都是天津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事件,带有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色彩。例如,他写天津赌徒的好赌,不仅是斗蛐蛐斗鹌鹑斗公鸡,更有“赌红门”(生下的小孩是男还是女)、“赌九”(“二九”、“七九”能否从薄冰上走到河对岸)、“赌榜”(学校会考状元的姓氏笔画)等等,从大赌到小赌,五花八门几乎什么题目都可以入赌。在那些赌徒中,有初赌而欲罢不能者萧梓久(《人生如赌》),有嗜赌成性一日无赌活着无味、二日无赌活着没劲、三日无赌准备自杀的曹公子(《赌者》),也有舍命而不失国格的赌徒汤公雨(《赌者》)。肖克凡通过对赌徒等各色人物的刻画,表现出旧天津特定时代的某种文化风貌,更写出天津人特有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历史画卷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更引人思考。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肖克凡的津味小说不仅写天津的历史风貌,也写天津人的当代生活。由于津味小说多描写天津清末民初的事情以及特殊阶层人物的故事,所以提起津味小说很容易让人想到的是这些历史故事,把津味小说的题材局限在那些旧时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尽管那些时代天津文化上独特的东西突出一些,但天津的方言在当今时下生活中依然保留着它的独特的语音语调和天津人特有的表达方式特有的语汇。因此,描写当代天津生活的小说表现出天津方言的语汇特点,同样可以体现出天津的独特味道。肖克凡的津味小说,在表现天津当代生活上就有着成功的创作。如他的津味短篇小说《独弦操》和《寻找穴位》表现的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特别是他的非常好的一部中篇小说《小阔》,直接描写了当今的现实生活。这部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作品,围绕天津作家小阔的生活,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小有名气的作家小阔,他那本唯一纯文学小说集流落街头降价处理,他自己也成为金钱的俘虏为他人作枪手,他为农民起家的区政协委员顾经理写书立传,为高干公子哥的成名写电影剧本,为当年的造反派黄司令今日的黄总经理写会议发言稿;他的妻子宋之兰原来唱西河大鼓,而现在去了南方歌厅唱通俗歌曲,并傍上了南方一阔佬,回来与小阔离婚;他的内弟二山子则沦落为打手,最终落入法网被判处死刑。肖克凡的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生存状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部佳作。而这部作品又是一部充满天津生活气息、天津独特味道的津味小说。作品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协调一致,以天津独特的语言韵律和词汇叙述故事,展现天津人独特的性格风貌,是一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非常难得的津味小说。因此,在以津味小说反映当代社会现实这一点上,肖克凡的津味小说更胜一筹。

2005年,肖克凡在积累了多年津味小说创作经验后,出版了他的一部长篇津味小说46万字的《浮桥》,表现了他对天津民风民俗丰富的知识,也再一次展现了他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浮桥》这部作品故事线索并不复杂,主线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卢、虞两家之间的复仇故事,然而这并不复杂的故事叙述却囊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作为一部津味小说,充分展现了它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对“津味”的表现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浮桥》写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与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相结合,使作品既有奇特的人物和节奏紧张动人心魄的情节,又有打动人心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的细致描绘。这种双重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阅读性。在《浮桥》这部长篇巨著中,对30年代具有天津特色的人物天津混混儿、天津赌徒、天津话痨等等都有生动的表现。但是,作者并非为了“津味”而刻意、生硬地去写这些特征性的人物,而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如写混混儿和赌徒,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卢家的大少爷卢振天以混混儿的方式夺回父亲与虞家共有的“正昌商行”,作者自然地写出卢振天挥刀断指的情节,并引入对“了事大王”袍带混混儿吉小楼的叙写;而没了钱的虞家二少爷虞云隆为了复仇沦为混混儿和赌徒。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写了他投奔袍带混混儿苗六爷,写了他用尖刀挑下自己腿上的一条肉来赌博。这些都是交织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表现中的情节。又如对天津话痨的叙述也很自然,在虞家大少爷虞金诚无家可归时遇到了一家澡塘的小伙计猴七儿,而猴七儿正是一个话痨,由此小说表现了具有天津特点的又一类人物。这些人物和情节之所以表现得自然而有魅力,就是由于他们是来自于大量的生活故事。《浮桥》不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表现了混混儿等奇特的人物和情节,更多的还是描写常态的现实生活。虞家的大少爷既不是混混儿也不是赌徒,但他的性格比那些单纯的混混儿式人物更为复杂,作者给予他的笔墨最为充分。写他为了复仇的忍辱负重,写他与三个女人的纠葛,写他性格的分裂等等。这些描写更多的是用常人的生活逻辑,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感情性格。所以,《浮桥》对天津特殊阶层人物的表现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融合于生活常态的叙述之中。我们从小说篇章的题目可以看到既有预示着激烈场景的标题“一场武戏”、“虞云隆叫板”、“血溅赌场”等;又有温情脉脉的题目如“一根红线”、“金玉之缘”、“情丝未了”等。这样也使小说故事情节的设置既有很强的故事性,又张弛有度;既有剑拔弩张的情节,也有和风细雨的情节。这是《浮桥》最大的魅力所在。

第二,《浮桥》对天津特色的表现,不仅描写了特殊的人物、设置了特殊的情节,还叙写了大量天津有特点的场所以及节日习俗等等。难得的是作品把这些静态的事物溶入了动态的人物行为过程之中,这就使得作品对天津习俗场所的介绍成为故事的一个必然环节,这是这部作品在表现地方特色时又一成功之处。如写天津有名的庙宇“娘娘宫”,是因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卢家的大小姐卢玉洁由于不育到这里求子,由此又引出“拴娃娃”习俗;写天津的有名小吃“耳朵眼炸糕”,是因为卢大少爷及其随从路过这里肚子正饿,天津的名吃也就出现在作品中;写天津过节的习俗,也是随着人物所处时空的转换,自然而然出现在作品之中,因此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天津人吃什么样的粽子,农历九月十七财神诞辰天津人的供奉等等风俗习惯。小说的魅力在于故事,最为吸引读者的也是故事,所以小说叙述之中必须保持故事的连贯性,这样也就获得读者阅读的连续性和审美兴趣。《浮桥》把对天津独特的场所小吃习俗等的描写贯穿在故事之中,这是它赢得读者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浮桥》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虽然是一部充分表现了天津特色的津味小说,它更注重于对人物性格深层意义的开掘。《浮桥》是一部表现天津地方特色的长篇巨作,但它并不停留于表现天津的时代的地方风俗文化特点,作者把这部充满地方特色的小说与表现人物性格结合起来。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承载了对天津文化特色的表现,也承载着对自身命运的揭示,人物命运的性格悲剧给作品带来更深的意味,这点突出地表现在对主要人物虞家大少爷虞金诚的刻画上。大少爷虞金诚的复仇与二少爷虞云隆的复仇截然不同,为了重新恢复虞家的“正昌商号”,他压抑着弟弟的明争明斗,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为了要回那块自家商号的大匾,他可以忍辱负重给仇人卢家做半年伙计;为了复仇他宁愿背着“尿货”的骂名,与自家兄弟反目。尽管他一直隐忍着,但内心积蓄的仇恨却一天比一天强烈。在这种仇恨的焚烧下,他最后终于失去了自我,由一介书生成为背离亲情背离爱情背离道德的疯狂的复仇者。作品表现了他性格的变化过程,开始他对弟弟的决绝还非常痛心,对卢玉洁的爱情充满留恋,对玉姑也充满感激,还没有背离常人的伦理道德。而后来为了利于复仇,他宁愿愧对卢玉洁与玉姑去追求供职于开平矿务局的刘清岳的女儿刘宛珍,为了复仇去做损害公司利益的生意,当他得知虞云隆与卢振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时,设计让他们双双进了监狱。性格已经扭曲的虞金诚,即便恢复正昌商行老字号实现父亲遗愿又怎么样了呢?最后被赶出矿务局的虞金诚,只能在正昌商行的废墟场上搭起一座空荡荡的门楼来悬挂“正昌商行”的老匾,在运河上扎起一座纸桥来完成父亲建“浮桥”的遗愿。这就是虞金诚复仇的结局。这个结局刺痛着曾经爱过他的人,也刺痛着读者,让人们去思考这一结局或者虞金诚的命运所涵盖的深层意义,人们也不禁要思考复仇到底要把人带到哪里?《浮桥》因此而更有意味,因此而更有魅力。

总之,肖克凡的津味小说,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写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当他的名字与津味小说连在一起时,既有他创造的题材特点,也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肖克凡是个很勤奋的作家,他不会满足已有的成绩,也不会降低每一部作品的艺术质量。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使他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小说叙事的艺术上也非常有特点。

读肖克凡的作品,其艺术特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作品语言上所下的功夫。语言的表达应该说是作家应具有的最基本的东西,但语言的精彩与否却直接关系着作品人物的性格、作品表达的形象、作品的氛围,以及作品的风格个性等等诸多方面的成功与否。而作品语言的特点,也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个性。因此,语言上的功夫,是一个作家艺术特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肖克凡在小说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对民间语言的运用。肖克凡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他善于用生活化的民间语言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作品非常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如他描写翻砂工的作品,就用翻砂工特有的语言描写翻砂工的生活,塑造翻砂工的形象。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翻砂工的歌谣,如“四大豁亮”、“四大舒坦”、“四大财迷”、“四大瓷实”、“四大大”、“四子歌”、“八大黑”、“麻子歌”等等。翻砂工以语言的快乐来冲淡工作的劳累:有人长得丑,他们会说“他爹妈准是阶级敌人,养出这么个儿子来恐吓革命群众”;有人买一分钱的咸菜要咸,会回答“我还是卖给您一分大盐吧”;对不爱说话的人,会说他“比死人多口气儿”(《黑砂》)。他们更是利用词语的谐音和各种歇后语,把语言的含义弄得千变万化。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氛围,烘托出翻砂工的任劳任怨,以及他们的豁达与乐观等品格。肖克凡的津味小说,对天津方言的运用也十分出色,以天津人特有的说话语气和用词习惯,营造了小说的津味氛围。如他充满津味的中篇小说《小阔》,当作家小阔得知有人出钱让他做枪手时,他说“哪来的冤大头肯出五块钱得这么一个屁名呢?”这就是天津人说话的语气和用词。而小阔丈母娘的天津话表现得更是活灵活现,她无论是称她的女婿还是外孙子,都一口一个“小王八蛋”,这正是天津人说话的一个特有方式,用骂来表示亲昵,骂语不是用来表现愤怒的,而是用来表达热情和关爱。

小说语言的民间化,不仅使肖克凡的作品生动真实充满生活气息,而且给他的作品带来诙谐幽默的独特的肖氏语言风格。肖克凡作品中,那些常出现在百姓口头的诙谐戏谑的民间语言,既出现在人物语言中,也表现在小说叙述者的叙述语言上。在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和谐统一中,作品有了独特的语调。那些民间的语言在作品中活了起来,生动起来,作品便有了个性。我们看他的短篇小说《我爱蝌蚪》,作品叙述李桐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而他父亲又不是北京人只是本埠画家,作品有了这样的叙述语言,“因此李桐的‘京片子’实在没有来历,很可能是自学成才”。当叙述李桐父亲成名后并没有使儿子欣喜若狂,又说“李桐依然少言寡语,努力节省着祖国的语言”。这就是肖氏风格,他让民间的俏皮幽默活在了艺术中;他以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和谐一致,形成作品独特的语言特征。

构成肖克凡语言独特叙述风格的,还有他那些奇特而生动的比喻。肖克凡常常以生活中的某种意象来形容另一种事物,这种比喻既出乎常人的一般比喻,又让你感到十分贴切合理。如他把天津说成是北京的传达室,说天津海河的弯曲“好像王母娘娘扔在人间的一条裹脚布”(《赌者》),说车间没有门扇的门“像一张掉光了牙齿的巨口”,形容车间屋顶小洞透进的阳光“伸进来一只长胳膊,直摸着地,像正在拣拾着什么珍贵而又拣拾不起。飞腾的尘埃蚊子似地聚在光的长胳膊上,眨动着精灵的眼睛”。说沈茂先生气时“气得脸像个包子,躲到天车上去大哭,咏叹出满脸褶子,最终也没有咏叹出‘狗不理’的味儿来”(《黑砂》),形容人物孙合的一只瞎眼像“一只瞎了火儿的枪口”(《都是人间城郭》)。在肖克凡的作品中,这样的比喻随处可见,同样既出现在人物口中,也出现在叙述语言中,这是形成肖克凡独特的语言基调的重要因素。

肖克凡小说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叙述形式的多样性。肖克凡的小说是多样化的,他创作的题材是多样的,不仅有工业题材和津味小说,还有表现两姓争斗的《鼠年》,表现戏剧界的《没戏的日子》,表现职员生活的《人间消息》,表现主持人情感生活的《罗薇的峡谷》,演绎和改编历史故事的《尴尬英雄》等等。与多样的表现题材相适应,肖克凡的小说也采用了多样化的叙述形式。他的早期作品如黑色系列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叙述方式,以全知的视角、白描的手法、戏剧化的形态(以人物自身的话语、行动刻画人物)进行叙事。这种叙述方式,主要以客观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展开故事情节,叙述者自己是不出场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而存在。在这种叙述方式中,肖克凡用语言的魅力,赋予人物以个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表现天津历史的津味小说,肖克凡又运用了另外的叙述方式,一种类似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的叙述方式。在说书人的叙述方式中,叙述者不再隐退于作品人物之后,而是以说书人特有的叙述话语让读者感到他的存在,甚至直接面对读者作各种说明和介绍。例如《赌者》这部小说的开篇话语“说起天津的来历”,是明显的说书人的口吻。小说叙述中对“各色”一词的解释,就是说书人对读者的直接交流。肖克凡以这种说书的方式,把发生在天津的历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但是,读书毕竟不是听书。说书时,说书的话语可以和听众直接交流,多几句,也许更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但在写书中,读者也许更愿意行走在动态的故事情节之中,所以介绍的话语不宜过多。肖克凡小说采用的另一种主要叙述方式,是人物视角的叙述方式。这是新时期以后比较流行的叙述方式,在这里叙述者不再是全知的,他的叙述只是追踪着人物的行动,站在人物的视点描绘所发生的事件。90年代以后肖克凡的许多作品运用了这种叙述方式,如《小阔》主要是以作家小阔的视点叙述故事,《罗薇的峡谷》主要以罗薇的视角叙事,而《人间消息》又是以几个人物的视角进行叙事。人物视角的叙述方式,给肖克凡的小说带来很浓的当代小说气息。肖克凡的一些作品还做了其他的更现代的叙述尝试,如《人生如赌》,作品的主体是第三人称叙事,又以括号的形式加入叙述者“我”的叙述,使作品的人物与叙述者建立起亲属关系,不断地在作品中站在这一新的立场补充叙事,使作品不同于一些作家早已尝试过的第一、第三人称叙述转换的作品,具有独创意义。肖克凡运用多种叙述方式进行创作,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不断进取创新的可贵精神。

另外,肖克凡在结构故事的叙述方法上也非常用心,多有独到之笔,最为突出的是他非常善于运用悬念的结构方法。他经常在小说中设置一个谜团,作品中的人物想解开,读者也想知道,然而他却不停地延宕着,直到最后的谜底揭示。如《人间消息》,公司内务助理常安,一天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让他代吃一份美味的午餐并写一份吃后感,此后接连不断,仅68天吃下了44顿午餐写出44份吃后感。常安不知为什么如此而惴惴不安,甚至去看心理医生。小说最后才揭示谜底,原来是总经理情人做的饭,总经理虽然未吃却可以依据常安的吃后感去哄骗情人。又如《天津俗人》,李菊五与奚正树成为朋友,一次奚正树说梦话说出日语暴露了他是日本人。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李菊五开始探寻,也引起读者的好奇,经过许多故事最后才查出他的日本间谍身份。最为精彩的是,肖克凡常常给小说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如果小说的结局是读者预料到的,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平淡的;如果故事的结局出乎读者的意料,会给读者以刺激,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肖克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带来这样出乎意料的惊喜和快感。《人间消息》中,常安只意料到这是一个女人做的饭,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女人却是不久前公司消失的女同事安菲菲。而这仅是肖克凡设置的一个小意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意外,那就是常安带回家给自己妻子吃的那份色香味美的西餐,竟是安菲菲做给总经理的下了毒药的最后午餐。肖克凡冷静的叙事没有给你一点讯息,而它却意外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只能为这种意外而称绝。《罗薇的峡谷》,其意外的故事结局给小说带来令人回味的效果。整部作品都在叙述罗薇感情的故事,已离婚的电台主持人罗薇,为了给女儿积攒学费接受了一份教韩国人金先生汉语的家教工作,然而有妇之夫金先生却走进了她的感情世界。当读者按照正常的感情发展等待故事结局时,作品的结局却是罗薇从金先生的宾馆房间出来被警察作为卖淫女抓走。这出乎意外的结局虽然让读者感觉陷入了作者的圈套,但正是这意外带来了审美快乐。还有《一九三五年的真相》最后结局对整个故事的颠覆,更为奇特。那个自称卢二少爷并以断指的混混儿方式夺得商行的人,原来只是个仆人,躲在背后的生性懦弱的卢大少爷才是所有故事的导演者。所以,读肖克凡的小说,直至读到最后,你才会看到故事真相,作品的结尾常常会有点睛之笔,使作品产生奇特的魅力。

总之,肖克凡对作品的艺术追求是多方面的,他在努力耕耘着,让我们看到一个有成就的有创造的有魅力的实力派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