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冯骥才新时期卷散文创作:城市文化抢救与普查

冯骥才新时期卷散文创作:城市文化抢救与普查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近十年来,为了保护那些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启动和组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抢救与普查,冯骥才四处奔走,他几乎放弃了心爱的小说创作,而那些割舍不下的文学情感全都陆陆续续投注到了散文创作当中。纵观其散文的整体创作,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大致如下:冯骥才其一,温婉细腻的个体抒情。其三,且行且思的“行动散文”。

冯骥才新时期卷散文创作:城市文化抢救与普查

第三节 散文创作

除了小说之外,散文亦是冯骥才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十年来,为了保护那些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启动和组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抢救与普查,冯骥才四处奔走,他几乎放弃了心爱的小说创作,而那些割舍不下的文学情感全都陆陆续续投注到了散文创作当中。纵观其散文的整体创作,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大致如下:

冯骥才

其一,温婉细腻的个体抒情。这些散文主要集中在冯骥才文学创作的早期,数量较少,偏重于私人情感的抒发,包括《挑山工》《珍珠鸟》《快手刘》《花脸》《歪儿》《书架》《空屋》《猫婆》《捅马蜂窝》等等。它们多以作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记录那些触动作家心灵的人与事。散文营造出一种温婉细腻的文风,特别注重表述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关于这类散文的创作,冯骥才曾说:“如果说,小说是从别人那里折一段绿枝,插在自己心上,散文便是从自己心里钻出来的芽子。谁知道这种子是什么时候埋在心里的,谁知这种子埋多久才发芽。”(《〈珍珠鸟〉前记》)。所以,这些散文数量虽少,却实实在在凝结着冯骥才真切的个体生命体验,它们是冯骥才生命流淌的声音,是无形中酝酿已久的甘醇老酒。不过,与时下流行的小散文不同的是,这种私人化的情感抒发并不流于单薄与狭窄,流于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平庸,对弱小者的关注与同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的思考常常使其散文表现出发人深省的一面,从而跳出了个体化的狭小天地。

其二,执著浪漫的文化探询。这一创作特色着重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游记中,主要包括散文集巴黎艺术至上》《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倾听俄罗斯》等。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即曾冲击过冯骥才的心灵,他创作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散文如《服装与个性》《美国人的规矩》《美国人》等等来表达他初出国门的诧异与思考,结集为《海外趣谈》《雾里看伦敦》。这些散文择取中西文化现象的碎片,从其差异入手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处令人莞尔。但是,从对西方文化把握的深度来说却稍显表层了些,这也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程度有关。9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方之间国家或者民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冯骥才亦有机会多次出访欧美,许多国家甚至去过不止一次,这使其有机会深入其文化腹部,一探究竟。散文集《巴黎,艺术至上》《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倾听俄罗斯》中,冯骥才引领读者去感受那些最能体现当地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博物馆艺术家音乐家书法家甚至墓地等等。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这些散文丝毫没有猎奇式的心态,以炫耀奇山异水、异域风情为能,冯骥才更注重那些充满人文气息的民间风景,它们看似寻常却孕育和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冯骥才乃是以一种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去感受异域那些伟大深邃的灵魂,并将这共鸣与思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散文的字里行间,不仅浸润着一个艺术家激昂充沛的审美感受,更洋溢着一个思想者强烈的忧患之情。游历巴黎的拉丁区,那些面目斑驳的城墙令冯骥才感叹:“巴黎人的一只脚站在优越的现代世界,一只脚仍留在优美的历史空间里。前者享用物质,后者享用精神。这才真正是现代人的感受。”(《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参观法国的先贤祠,当地人对思想家的敬重令冯骥才反思“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精神的殿堂》)……类似的瞬间感悟与思考比比皆是。应当说,冯骥才的散文中时时存在着两种文化的交锋,每每思及国内文化发展的现状,国人的精神状况,冯骥才便无法纵情山水。异域民众对艺术的尊重,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珍视与保护常常使其怅然若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对异国艺术的迷醉感叹与返观自照的怅然警醒常常交织在一起,散文情感由此一波三折,进一步开掘出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其三,且行且思的“行动散文”。这里的“行动散文”并非指由媒体制造、一度非常流行的那类某地游后即兴而生的文字,而是特指冯骥才散文中跟其民间文化抢救活动相关的一些篇什。称其为行动散文,乃是源于作家的期望,不但用实际行动去抢救民间文化,同时,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让更多的人了解抢救民间文化的意义,从而将文化保护的理念深植人心。从这一角度来说,它是冯骥才所采取的另一种行动方式。这些文章主要收集在《抢救老街》《民间灵气——癸未甲申田野考察档案》《武强秘藏古画版发掘记》《手下留情》等散文集中。它们记录了冯骥才在抢救民间文化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其间既有考古式的研究性文字,又不乏作家对民间文化的感悟;既融入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与理性思考,又将那些惊喜、感动、忧虑、焦迫等诸种感情交叉其间,将散文抒发个体情感的一面亦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篇什甚至展现出小说的某种特色,比如《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就借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将古画版的发现经过表现得悬念迭出、惊心动魄。虽然作家的确是在真实地记录抢救民间文化的经过,这些文字却常常因这抢救本身的传奇性而生出了斑斓。这些文章包孕了散文、随笔、研究、批评等诸多体裁的创作特征,一方面冲决着散文文体的边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对散文文体的一种丰富?(www.xing528.com)

冯骥才曾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写作是一种命运。命运就是你在选择,你也被选择。”(《民间灵气》之序言)。听来似乎有些无奈,然而,纵观冯骥才的人生轨迹,无论是最初选择文学还是近年来与文学的日渐疏离,其间无不闪烁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也许,作为作家的冯骥才正在慢慢淡出,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承担精神却日渐树立起来。

【注释】

[1]冯骥才:《关于〈非常时代〉的设想》,见冯骥才:《我心中的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2]冯骥才:《冯骥才杂文随笔自选集》,群言出版社,1994年。

[3]冯骥才:《题外话》,冯骥才:《案头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