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蒋子龙的文学之路在新时期卷中的成果

蒋子龙的文学之路在新时期卷中的成果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蒋子龙的文学之路蒋子龙1941年生于河北沧县,在农村度过了对他日后创作颇有影响的童年时光。其实在部队时,蒋子龙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创作才能,他当过文艺演出队的队长,为部队的演出创作和编排各种节目。1976年初,蒋子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这部作品可谓是命运多舛。曾经有人说,蒋子龙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说话者的意图我们且不去追究,但却可以看出蒋子龙的散文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蒋子龙的文学之路在新时期卷中的成果

第一节 蒋子龙的文学之路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河北沧县(现河北沧州),在农村度过了对他日后创作颇有影响的童年时光。他在2008年长篇小说农民帝国》发表之后曾形容说,那是一种天堂般美好的生活。他认为,童年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可以养育一个人的性情和性格,所以他始终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情感。1955年,蒋子龙从河北沧县考入天津四十中。读初二时,他是班主席,学习成绩优良,但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暗算,挨了批判,受了团内警告处分。那时,他给《天津日报》投稿,稿子被退回之后,被一位同学钉在墙上,还断言蒋子龙不可能当作家。这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初中毕业时,父亲写信告诉蒋子龙,家里的经济条件无法再供他继续读书了,因此,他或者就业,或者考一个管吃管住的学校。于是,他选择了后者,报考了当时非常红火的天津重型机械厂技工学校。1960年,蒋子龙技校毕业之后做了工人,在工作中显示出了他的才智。同年他应征入伍,又考入海军制图学校,1962年毕业之后,赶上了北部湾战争,他被分到天津塘沽的海军184部队司令部制图大队,由于业务的精良,很快他就当上了制图组组长,成了技术能手。其实在部队时,蒋子龙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创作才能,他当过文艺演出队的队长,为部队的演出创作和编排各种节目。1965年,蒋子龙复员,重回天津重型机械厂,当过厂长秘书,车间主任等。工厂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于是,他开始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早在1962年,蒋子龙就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他以部队生活为题材,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新站长》。粉碎“四人帮”后,他更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创作力,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早期的创作以工业题材见长,以“改革文学”而著称,他也被称为“中国工业改革题材写作第一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1976年初,蒋子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这部作品可谓是命运多舛。小说一发表,就被众多读者认为是一篇“优秀小说”,然而政治风云的变幻,很快它又变成了“大毒草”,于是作家和作品都受到了批判。之后,蒋子龙沉寂了三年时间。1979年,他又在《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部小说的发表,“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盛情赞扬”,作品中的“乔厂长”从此成了敢于负责任、敢于挑担子、敢于得罪人的领导者的代名词,足以看出这部小说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乔厂长上任记》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蒋子龙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以改革为主题,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生活矛盾的短篇,其目光关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上海文学》1979年第12期)围绕着一台五百吨快锻钢筋水泥基础的质量事故展开矛盾冲突,其所喻指的实际上是,必须铲除“四人帮”遗留下来的虚假“基础”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品言近旨远,含意深长,锋芒锐利而又情意真切。《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新港》1980年第5期)从一个厂长秘书的角度讲述了几个人物之间的纠结,其最大特点是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而作者用意并非是要写人物,其真正的着眼点在于揭示造成这种复杂乃至畸形性格的社会原因,作品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个女工程师的自述》(《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所袒露的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思想感情上的崩溃,更揭露了近年来在某些人中出现的崇洋媚外的作风,作品发出了爱国主义的强烈呼喊。《拜年》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与此同时,他的中篇小说创作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开拓者》(1980)、《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燕赵悲歌》(1984)分别获当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几部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也显示出了蒋子龙所一贯具有的刚健雄浑的风格。在他这一系列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改革者形象,被评论家称为“开拓者家族”。

在蒋子龙显现出旺盛的创作力的时候,他的创作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他的文学视野,由早期相对单一的工业改革题材,拓展到了全景社会。有反映农村改革变迁的《燕赵悲歌》(1984),《农民帝国》(2008),有以餐饮服务行业为题材的《锅碗瓢盆交响曲》(1982),有以反映民族工业兴衰命运为题材的《九大行星的悲剧》,以及以城市危房改造为题材的《人气》(2000),这些作品,体现了蒋子龙作为一名作家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形式也发生了转变,不仅有中短篇,也有长篇问世。198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蛇神》,此后陆续发表了数部长篇,《人气》《空洞》(2001)、《农民帝国》。(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蒋子龙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也写出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时常在报纸上开专栏,写杂文随笔,显示了他“关注现实”的敏锐和洞察力。他认为,写好随笔是一个作家在文字上过关的标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并不容易。由于他大量的随笔散文创作,以至于很多年轻的读者认为蒋子龙是一位散文家,而不知其小说创作。曾经有人说,蒋子龙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说话者的意图我们且不去追究,但却可以看出蒋子龙的散文的确是不容忽视的。蒋子龙自己也认为,散文随笔“锻炼了我的思想和文字,成全了我写作风格上的另一面”。他的随笔主要关注于生活中的哲理与时弊。

1994年,他的第一本随笔集《净火》(知识出版社)出版。其中,《累的幸运》从国人喊“累”的现象,看出了社会转型期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与世界的同步;《贵族情结》写出了当今家庭中的现实,丈夫依靠妻子的帮助成立公司,妻子由“女强人”变成了“女闲人”,于是平凡人家的丈夫开始挑剔并要教导妻子和孩子成为“贵族”,却不知造作出的“贵族”更显示了小人得势的浅陋。作品体现出了作家关注生活的创作风格,来自生活的体验,却提出了高于生活的思考,真诚、自然而充满哲理。之后,又陆续结集出版有《蒋子龙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和《珍爱心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他的散文随笔,一如他的小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激情。因为随笔的表达,源自真诚的人生境遇,从具体的生命生存现实出发,毫无遮掩地表现了创作主体的精神追求。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份自白,诸多随笔杂感,就如同填写调查表一样,直白的袒露自己的思想。1998年,他出版了散文集《佛缘》(中国华侨出版社),收录其中的作品《佛缘》,记写了作家去缅甸,这个古老的佛教大国,访问交流的见闻,有自然的风光,有美好的人文,更有与大和尚巧遇的佛缘。在轻松的文字中,却让读者有了点滴在心的感受。1999年,随笔集《生命中的轻与重》(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可以说是文人谈经济,一反于中国文学对经济的回避,指出了凡人的经济性、文化性和政治性。《“一人一个不锈钢”》从平凡的喝水杯子看到了人的贫富差异,并由此想到了中国产业的品牌经营。他的随笔多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记叙他对生活的观察的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并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给予了善意的讽刺,一如他倔强执著的个性。在此之后,《活着的学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我说你看》(华文出版社,2002年)与《感受的快乐》(文汇出版社,2002年)也陆续出版,这几部文集,不是在人世间的开阔处览胜,就是在隐秘处探幽,文字深刻丰富、睿智幽默,以真诚的倾诉来观照整个社会。2008年,蒋子龙结集出版了随笔文集《一瞬集》(中国海关出版社),通过“读史、识人、省世、解情”四个主题,来探寻“人之百年,犹如一瞬”的意境。他的随笔从细微的小事中挖掘出宏大深沉的题旨,行文举重若轻,使读者通过阅读触摸到作家的思想。蒋子龙认为,随笔的第一要素是“观点”,要有现实性、针对性、思想性,所以他的作品多有“大题小作”,“大”题之下,“巧迂回,多穿插”,看上去像是在说一个小故事、小点子。

1980年3月到9月,蒋子龙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参加学习,秦兆阳是他的导师。这段学习生活为他的创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之后,1981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迄今,蒋子龙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英、法、俄、日、朝及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并有中文繁体字版多部出版。

马克思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蒋子龙作为一位善于敏锐洞察社会矛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作家,大胆而尖锐地把人们所关注的现实社会的问题熔铸到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改变”。这正是蒋子龙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的根源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