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住地带》-孙振的新时期卷

《无住地带》-孙振的新时期卷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孙振的《无住地带》作家雪克(孙振)曾因在小说《战斗的青春》中对叛徒的揭露批判而触怒了江青,因而在“文革”中遭江青点名批斗、下狱。这是小说《无住地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无住地带》还注意描写各阶层的抗日人民英雄形象。《无住地带》刻画的日本反战者形象有三种类型。

《无住地带》-孙振的新时期卷

第一节 孙振的《无住地带》

作家雪克(孙振)曾因在小说《战斗的青春》中对叛徒的揭露批判而触怒了江青,因而在“文革”中遭江青点名批斗、下狱。粉碎“四人帮”后,雪克虽已满头银发,身体病弱,但他怀着为抗日军民立传的责任感,恢复了创作的青春,完成了一部反映中国人抗日战争的小说《无住地带》。

《无住地带》封套

《无住地带》的思想内容真实深刻,主题鲜明,是反对侵华战争,歌颂抗日救国军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长篇巨作。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揭示这一主题的。

首先,揭露日本侵华者的残暴罪行,歌颂中国军民为保卫民族生存、国家独立而战斗的英雄气概。这是小说《无住地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由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派兵侵入中国领土,残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迫使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英勇战斗,保卫国土和国民。这是历史真实。我们从小说中看到,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军在吊兰峪屠杀中国老百姓的惨景(第一章“不屈的山”),才激发了抗日义勇军孙永勤余部的再次起义,抗日救国。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军在桦木林村疯狂烧杀,制造寡妇村的惨状以及日军头目比赛吃中国人心肝的罪行(第十四章“复仇篇”),才更激起罗森支队抗日复仇的怒火。作者从而暗示读者,只有用正义战争消灭侵略者,中华民族才能生存,否则就有亡国灭种之患。

作者通过刻画抗日军民形象,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抗日英雄的赞歌。八路军十三支队年轻的副司令员罗森,既是多谋善断的军事指挥员,又是英勇无畏的战斗员。他被自己的同志视为“神奇的不可思议的人”,而且被侵华派遣军参谋长松井视为“中国的杰出将领”!罗森牺牲的场面更是感天动地,他被日军特训射手的子弹击中,肠子流出,但还在指挥战斗,终于英勇牺牲。罗森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小说还刻画了各种抗日英雄的群像。如勇敢沉着地活捉日本宪兵司令、天皇表弟赤本的一大队长年振标;宁死不屈、手挽新婚妻子虞英姬带着战士们跳崖牺牲的年轻支队长陈桥;誓不投降,与众乡亲饥渴而死的年轻县长郭翼,等等。

《无住地带》还注意描写各阶层的抗日人民英雄形象。卢龙抗日起义军总队司令高仰芝,原是师范学校校长、教育局长。他带领由雇工、贫农、流浪汉、失业知识分子退伍军人绿林好汉组成的军队,保卫卢龙县城,指名骂阵,受到城内国民党爱国军队的欢迎,使日本顾问岸信介夫、汉奸县长牛有廉抱头鼠窜。国民党起义将领洪凤阁“本着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同救国的精神,追随共产党,与共产党、八路军共存亡,誓死不做亡国奴”。他把家产、土地乃至全家人的生活都献给了抗日事业,自己在抗日战场中弹落马,血写“誓死救国”而壮烈牺牲。小说通过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一系列英雄形象,歌颂了民族正气、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

其次,歌颂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表现站在中国军民一边,站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一边,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日本反战者形象,是小说《无住地带》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

《无住地带》刻画的日本反战者形象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主动投奔或被救到八路军方面参加反侵略战争的。自觉的反战者一般是政治觉悟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们之中有原为大学经济学讲师,入伍来华后就逃出日军,投奔延安,在八路军四纵队里担任对日军宣传工作的黑田敬治;有从日本秘密来华,担任我后方医院副院长的绿川瑞子;有原为中学历史教师被日军视为“有共产党嫌疑”,一逃到我方就主动要求参加八路军的西右卫门。在小说中,西右卫门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却是个生动而有特色的形象。为什么他那么快地要求直接对自己国家作战?作者的叙述描写告诉我们,一方面,他是一个“反对一切战争”的人,他仇恨那个“逼着人去烧、杀、抢掠、奸淫”的毛利队长。他说为了反战,“不能依靠哀求、下跪、痛哭、自焚和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日军官兵的矛盾也逼迫他迅速作出反战的决定。因为他受到毛利中队长的种种虐待,并且知道自己将被毛利杀害。所以他一逃到八路军中,就立即参加了夜袭九神庙日军的战斗,用军刀扎进了毛利的心窝。他自己也为反侵略战争而英勇献身。来到八路军中的日本反战者,有随军妓女投河自杀而被我方农民救起,辗转来到八路军中的中岛樱子。她是在日本国内受到阶级压迫剥削,被迫卖身还债才沦为随军妓女的;有因官兵矛盾,向虐待自己的伍长打黑枪后跳崖自杀而被我方救回的海岩白鹤;有正义感强,不愿被日军强迫解剖中国活人搞细菌试验而逃到山洞,被我方救回的广田次郎。他们都自觉地加入了反战工作行列。

另一类日本反战者则是经过艰难曲折的思想转变历程才走上反战道路的。像中岛一雄、白帆一郎、小仓利源。他们是被八路军俘虏后经过教育才留下来,或者是被俘后放回日军中经过种种矛盾纠葛,又回到八路军中,共同进行反侵略斗争。这也反映了历史真实。中岛一雄就是从日军下级军官转变成反战者的典型。他作为日军长官卫兵室主任,受武士道精神束缚很深,要使他转变到反战立场是较难的事。因而作者写出他被罗森俘获后拒不投降的情景。我们只能给他指明反战出路后释放他。但是,由于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军内的派宗矛盾的交织,迫使他不得不反对日本侵略者。他与山田家族的矛盾以及妻子中岛樱子被卖做随军妓女,使他受到精神折磨,进而刺死仇人山田,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读到日本反战同盟的传单,他的思想才开始觉悟,在日军军事法庭上承认自己“不喜欢对华作战”。最后在他被判死刑、被逼自杀时,被八路军救出,这才走上反战道路。中岛一雄参加日本反战同盟的工作后,他的思想进入全新境界。他说:“现在我们不仅是帮助八路军,而且是为日本国的新生而战,我们反战者才是爱国主义者。”他在战场对日军喊话说:“对华战争是不义的侵略战争,有正义感的日本武士都应起来反战!”他抓起上了刺刀步枪要向日本侵略军冲去的行动告诉我们,他已从一个日本下级军官,变成了反侵略战争的勇士。白帆一郎和小仓利源的转变则反映了日军战士的某种思想状态。白帆一郎转变较快。小仓利源则是我方几擒几纵,回到日军中又多次被关押,终于乘日军哗变之机,逃出日军监狱,来到八路军中,参加了反战运动。但他的反战始终比较勉强。最后呆望着被打死的日本人尸体,自杀而死。所以小仓利源是一个不坚定的反战形象。

第三类日本反战者形象,是留在日军方面,秘密帮助八路军抗战的日本人。河村英三和静海禅师就属这一类典型。承德日军特务股长河村英三少尉,实际是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红色禁书,背叛豪族世家的日共党员,是秘密的、坚决的反战主义者。他想的是“每个民族中的优秀分子都应勇敢地负起责任,消灭战争,争取永久和平!”他秘密地给罗森支队送去日军情报。他用转移日伪军目标的办法保护八路军干部。他用“一名日军反战者”的名义,秘密给罗森支队“送上弹药四十箱”,从作战物资上支援八路军。他在承德临时监狱的日军中组织、领导二十多人的哗变。直到他被日方判处死刑时,他更公开宣称支持中国八路军的目标,“就是使这场侵华战争早日失败,越快越好!”作者让河村英三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他是一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反对侵略战争的勇士、英雄。另一个暗中帮助中国的日本人是和尚静海禅师。他原是大学讲师,因被怀疑是日共党员而进过监狱。他来中国后,在雾灵山石壁上用日文刻写反战口号,传递反战传单,号召日军“反对侵略战争!”还给八路军送过日伪兵力部署图等情报。这样一个本来不问世事的和尚,为什么要帮助中国八路军?因为他认为,“日本军阀确实是毁灭中国黎民百姓的魔鬼”。他帮助中国抗日,是为了“使两国众生得救”。这个和尚的言行证明,日本侵略势力在本国人民中的孤立境地。(www.xing528.com)

作者通过上述三类日本反战者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系列,更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得到扩展、深化,说明侵略战争也被本国人民所反对,说明抗日力量也包括日本反战者的力量。

《无住地带》是继承发展中国小说民族形式的现实主义杰作,描述了冀热察辽内蒙广大地区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故事。书中出现敌我双方的人物共达300多人,规模宏大,艺术表现技巧娴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首先,故事矛盾错综复杂,情节曲折惊险,结构严密。全书从“1937年夏”的时间点切入,从燕山主峰雾灵山一带1935年以来的几次民众抗日大暴动失败,八路军四纵队“挺进冀东热南”,敌攻我守的故事讲起,中间经过持久的军民抗日游击战争,敌我相持阶段,一直写到1942年以后,“野虎山决战”、我攻敌败为止。故事结构的特点是,一根主线,多根支线,曲折延伸。主线是八路军冀热察辽军区李乐亭司令员、罗森支队长指挥的八路军、游击队对冈村宁次大将、佐佐木大佐指挥的侵华日军进行的抗日战争。书中描写的大而激烈的战斗几十次,如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捉放中岛”、“九神庙之刀”、“岬山之战”、“挥戈冀北”、“荒原会战”、“血染碎石川”等,从这些章回标题,就可一目了然。抗日战争是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还有各种次要矛盾、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等互相交织。这样,小说中围绕主线,出现多根支线,如我军情报、侦查工作、地下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反特除奸工作、后勤筹粮运粮工作等等。在大小战斗和许多支线中间,由于敌我双方态势变化,在小说中又形成网状交织结构,使故事曲折发展,先有分支的结果,最后归于主线结局。

作者根据战争、战斗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小说创作的实际需要,把故事安排得周密严实,合情合理。叙述故事时,或顺叙、或插叙,挥洒自如,前有伏笔、悬念,后必照应、解密。如第十二章“重投火海”章,隐藏在我军四纵参谋位置上的内奸王十笠,就因他是否向敌机发射光柱暗号,招致敌机投弹炸我电台事,引起方秀的疑问,也给读者留下疑惑。此后,林雪等对他“留了个心眼”,不告诉他军事机要情况。我军领导李乐亭、关雁声也对王十笠有看法。更有敌方佐藤亲口说出王十笠给日军提供情报的事。直到第四十章,才彻底暴露了王十笠的汉奸罪行。书中故事情节安排,往往是大故事套多个小故事。例如“赶驴过关”一章,大故事是罗森亲自率队开辟运粮通道,这是故事主线。在这根主线上又串珠似的讲述了十多个小故事,如五虎爆炸英雄故事、击毙吃中国人心肝的日寇兴隆宪兵司令潘大胡子的故事等。

至于故事情节惊险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例如,罗森支队西进雾灵山,四面被围,夜袭九神庙,刀劈鬼子兵而突围的故事;罗森支队化装日伪军奔袭滦县车站,救被俘同志,炸日军火车的故事等,都很惊险。故事总是吸引着读者为我军指挥员的安危、成败而担心。有的章节,例如“绝壁金莲”、“巧遇”章,甚至富有传奇色彩。那是在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后,八路军四纵和起义军面临日伪军大包围而被迫西撤、“插枪”之后,罗森支队留守冀热察边根据地,进行着艰苦卓绝英勇战斗的时候。“敌人在长城外整个地区逐山逐沟扫荡,制造无人区,插上大木牌,上写‘无住禁作地带’。”那位善骑马打枪,负责情报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林雪,在丈夫和战友牺牲,与罗森等指战员失散,被日伪军包围搜索、放火烧山的危急时刻,她逃进飞岩岭绝壁中,设法寻找食物、火种、武器,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坚持着抗日斗争。在“这一片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带,近来却不断出起事故来”。一个日本顾问在山窝一座石垒小庙、供着画有日本吉祥物仙鹤的青石前被大石牌砸死,而且“头发上插着一支白色翎毛”;一辆汽车被三角钉扎破轮胎,一个火团飞到车上,整个汽车被炸得粉碎;两个在公路上骑自行车的伪军被击毙;在小湖里洗澡的两个鬼子的枪和衣服“被一个神秘的影子弄走了”,“丢下了一个鬼子的尸体上面又有一根白翎毛”。因此,“伪军中,暗暗流传起了白鹤女神的故事”。“林雪在洞中墙上画上了第十五个小人符号。那是她击毙敌人的记录。”这“绝壁金莲”,“巧遇”两章,是《无住地带》书中传奇色彩最浓的部分。

其次,这部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娴熟。除了通过外貌、动作、行为、言语、对话、心理、梦境等具体形象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之外,更把人物放在矛盾焦点、危险境地来表现其性格、才能。比如,罗森在关于冀东抗日大暴动队伍留守与西撤的争论中,在对待日俘问题上,都表明他在方针策略方面的远见卓识。在多次惊险的战斗中,表现出他的指挥才能。他的支队化装袭击日军,搅得日军自相射击。他指挥部队潜入敌巢菩萨镇,打其首脑机关,摧毁日军据点,引起日军上下恐慌,无不表现了罗森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多谋善断。同时,罗森又是勇敢善战、冲锋在前的战斗英雄。一次他以不足三百人的兵力,突破数倍于己的敌兵包围。在驰援高仰芝部,包抄骑匪时,他又“灵巧地挥舞着那十八斤重的马刀”,剁得敌军纷纷落马。

第三,小说在战斗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上也有特色。书中的战斗故事很多,因此,战斗场面描写很多,很激烈,很悲壮,很具体。小说的战斗环境是在冀东热南、燕山一带,因此对山区的景色环境描写很多很细。高山、深谷、绝壁、悬崖、山洞、丛林、飞瀑、河流、小湖等都描写得或奇险、或优美、或深邃。这种山地环境,正是我军和民众生活、隐蔽、战斗的自然环境,是据险攻守的好地方。例如“雾灵绝顶”章,八路军从那个“秘密地道”、“四通八达迷宫似的山洞”的“秘密洞口”出来时,竟一枪未发就消灭了十多个鬼子。

此外,小说在叙述、描写的语言方面、抒情的艺术形式方面,也有雅俗共赏的优点。在叙事、写景时,偶尔把较雅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的四字句、六字句、对偶句同较长的散文、口语句子连用兼用。例如“一别数年,人世沧桑,中岛和樱子两家都已家破人亡。”“天机露出曙光,东南风紧,乌云骤然涌起,阳光时隐时射。举目四望,群山起伏如狼,长城蜿蜒脚下……”语言句式变化,铿锵自然,起伏回荡。

总而言之,小说《无住地带》不论从思想价值,还是艺术成就来看,都是雪克新的巅峰之作,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学艺术欣赏的范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