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漂泊中寻求王锡文小品文集《混在南方》跋
小品文集《混在南方》是一部让人会心一笑的书,更是一部值得玩味的读物。
王锡文以其自然亲切的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调侃式句法,构成了这部小品文集散逸闲适的格调。
《混在南方》展示了一份漂泊者的执著与精神重量,具有后工业文明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作家从另一种角度,发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的生活以竞争激烈,紧张压抑为主要特征。作家的所谓“混”,是人们面对生活的种种羁绊而“活着”的态势,是他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文本阐释,也是在某种意义上协助人们“突围”生存困厄的方式。
查阅《康熙字典》,对“混”字的解释是:“《唐韵》《正韵》胡本切《集韵》《韵会》戸袞切,音倱。《说文》丰流也。一曰杂流。或作浑。又混沌,元气未分也。《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集韵》《韵会》《正韵》古本切,音袞。与滚同。大水流貌。《孟子》原泉混混。”抛开文字的原本意义,我们也可以把“混”,理解为“活着”,理解为一种“漂泊状态与自我拯救”。因为,只有活着,只有漂泊,我们才会找到生存的种种理由和人生的别样风景。(www.xing528.com)
阅读王锡文的作品,我们会充分注意到作家本人的漂泊文化背景。有人说:“漂泊属于社会发展历史的主流语语,漂泊的主导意图是富国救民。”因而,保持漂泊不息的生命状态,则是作家们更新与激扬自我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阶梯。出生于大巴山麓的王锡文,早年就开始了诗歌创作,系第三代巴山作家、诗人群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南方漂泊、生活的过程中,他主要在交警部门从事“写材料”的工作,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码字者,而是一个从漂泊中寻找着写作灵感的人。在他的笔下,人们那些行色匆忙的活法和人生,浓缩的其实是时代转型时期社会人群的一个生活场景。
《混在南方》可谓世俗的生活中,一部韬光养晦而又充满趣味的“生存哲学”。在这部文集里,王锡文直抒胸臆,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真切体悟,还在不经意间勾起人们对“秀色可餐”这个词的浮想,使得读者的心灵在平凡人与平凡事中受到触动,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混在南方》主要叙述了作家“客居南方”所见、所感的人与事,颇有“朝花夕拾”之意境。王锡文每每从庸常的感觉入手,撷取生活丛林的一枝一叶,依托于繁复具体的意象,透过丰富的隐喻性,以小观大,引伸出一系列苦与乐的人生哲理,揭示社会人生的某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其行文的轻盈飘逸,叙述的深刻细致,常常使他的文章显现出一种追求幽默诙谐、反常合道、富于智慧、耐人寻味的意趣,而这种意趣也是他对于“漂泊历程”的回顾和顿悟。
王锡文秉承了我国传统文人“狂逸”与“狂狷”的气质。他把对生活的挚爱、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在无奈与夹缝中谋求生存”的感悟,精心地诉诸于笔端——“混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堕落,信念的滑坡,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自毁行为。而为了生存,我不得不混”;“混在南方,我拼命抵抗金钱对一个穷人的侮辱。”我理解他的感触,当“喧嚣、冷遇、漂泊、生活、金钱、女色……”这些互为关联的词汇接踵而至,我们皆无法避让。“为生存而来”——我们都“在路上”跌跌撞撞。如是与作家的生命无法分割的冷静笔触与激愤文句,以及作家骨子里那不曾失去的,为生活所磨不损、为岁月所湮没不掉的“疏狂心态”,让我们看见一个昂着光亮的头颅,怀揣文化乡愁——“昏然独坐,举世疏狂谁似我”的时代文人,在我们的视线里愈来愈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