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时间的帷幔《虎门遗韵》评鉴
一
或许,被人们誉为“流行时尚之都”的虎门镇,并不比别的城邑特别。然而,虎门,却因了她独特的地缘优势,又显得别有一番韵致。这座千年古镇,仿佛是水的化身,在以另一种方式亲泽这片土地的肌理。因了海的氲氤,这里沉浸着浓郁丰沛的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城市胎记”。
意象中的虎门,充满着灵性。她从珠江浩淼的胸怀里出发,又在伶仃洋苍茫的臂弯里得以滋养。她以水的柔情和开放的胸襟,挽下了历代多少英雄豪杰的伟岸雄姿,留住了古往无数文人骚客的瑰玮华章,还有他们洒落于此的那份未泯的情怀。这里的故事与传说渗进了百姓的记忆,这里的骄傲与辉煌咀嚼着历史的沧桑。当我触摸到《虎门遗韵》摩挲的书页,恍然掂量到了厚重的历史质感。虽然历史墨迹是城市的记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重现历史墨迹的文化内涵,就是在展现城市精神。
二
《虎门遗韵》全书分两辑共十卷,甄选了宋代至民国莞邑内外230多位诗人的400多首吟咏虎门的诗作,诗人中既有官场政要,又有学界名流,更有才情横溢的民间人士。当我们以此来品鉴在时光中流变的虎门,那些过往烟云,那些抹不掉的记忆,像似长了腿脚,从悠远中或优雅、或急促;或风光、或哀婉地向着我们深情款款地走来,走在我们生命的深处,走进了我们的灵魂,发出时代和历史交叠而生的遗韵。
展读《虎门遗韵》并掩卷静思良久,我豁然开窍。我想,虎门之所以受世人追捧,名人雅士趋之若鹜,盖是因了“水”的魔力,“水”的吸附吧。你瞧:山有情意、土可生辉,皆是“因水而媚,因水而沃”;思接千载、沉吟嘘叹,皆是因“水源浅深、浓意会人”;风生云起、粼粼波光,皆是因“水之襟怀,胸可纳秀”,是“水”衍生了虎门的风韵与激情。“会得古人观水意,松边扶杖久沉吟。莫夸石罅泉澎湃,且看源头水浅深。”张登辰《深溪龙潭瀑布泉》;“洲前风起水云醒,满目波涛似雪明。”(陈琏《龙穴洲》),诗人们的发见,使虎门之水有了层次,在深邃中透出了澄彻,在幽然中透出了壮丽。
在众多与海潮有关的传奇里,虎门潮始终闪烁着神秘的光晕与时代的踪迹。千百年来,至始至终都浓得化不开的“观潮”情结,牵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追逐生命的壮美与情意的浪漫中,前来虎门观潮抒怀。“潮去虎门宽,潮来虎门隘。两虎争潮头,喷薄不肯败。”蔡召华(《虎门观潮》);“铁弓石弩为雷轰,万里潮声虎门落。”(吴鹤《虎门观潮》);“潮来大海茫无涯,广陵曲江安足夸。”(陈澧《虎门观潮》)。“君不置身临高墩,哪识虎门犄角峙藩垣?君不放眼观流汇,焉知万派朝宗归粤海?”(李肇榜《虎门观潮》)。诗人们伫立在虎门湾畔,心怀顿疏、激昂澎湃。一派虎门潮声、潮势、潮力跌宕而出的恢弘场景,就在他们笔墨的挥洒与慨叹间呼之欲出!
“南粤雄关称险处,虎头横控百千川。”(张钟《登虎门寨》);“蜃消海市散楼台,浩浩沧溟境界开。鹰隼直盘云气上,蛟争滚浪声来”(叶兆麟《虎门秋眺》),更显虎门和虎门潮的壮阔与大气。
虎门壮景触发文人墨客灵感倏至,而他们的生花妙笔又成就了她的美誉。“怪石蹲双虎,南方锁钥雄”。彭大绶(《虎门》);“小虎山连大虎山,百川朝日汇雄关。”刘靖安(《虎门》);“虎门中断暮潮赊账,万顷银浪卷雪花。”张应申(《虎门》);“呼咽波涛疑虎啸,悠扬天簌起龙吟。”陈栋(《虎门八景》)。未曾谋约,却又像是彼此约定,先贤们从四面八方,从时光迥异的历史片段中,纷至沓来,揣着虎门的万种风情,写出虎门的无限风景。
虎门的景美水美,不止于她的“静”而生出的淡定从容,更在于她的“动”而勾出的激越与苍凉。“戈船横跨海门东,苍莽坤维积气通。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周山响虎门风。长旗拂断垂天翼,飞炮惊回饮涧虹。谁与沧溟净尘块,直从呼吸见神工。”一代名将邓廷桢的《虎门雨泊呈少穆尚书》,行文从容有度而绵密有致,极富虎门神韵;“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穿行在厚重的历史烟云间,康有为以一首《过虎门》),写出了“龙战玄黄,百灵狂沸的奇观”,更让虎门的过往跃然纸上。
三
虎门的神韵,虎门的灵秀,使文人们对虎门产生了强烈的思念和依恋,孕育出一篇篇佳作竞风流。在众多的文人骚客、英雄侠士中,与虎门结缘最深的当数一代英豪文天祥和林则徐。(www.xing528.com)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凄楚之情、慷慨之志和斐然文采,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绝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伶仃洋,可谓《虎门遗韵》笺轻墨淡的一樽酒,激发了一位民族英雄与他的旷世才情。英雄过处,临海长啸,令人想起生命之魂,浩气凛然。一柄长剑,笑傲沙场!诗人绝世之手划开迷蒙的水雾铸文为碑,一阕水做的言词泅渡而来,丹心照亮的天空,成了时间的灯塔。
虎门重地,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掀起了一个民族走向自尊、自强的新篇章。那举世瞩目的销烟池旧址、雄居珠江口的虎门炮台旧址以及一尊尊锈迹斑斑的古炮,至今仍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抗敌御侮的悲壮历史,吟唱着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它们构成一道道壮观的历史风景线,成为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触摸历史的遗迹,我们自然不会忘却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林则徐不但是一位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而且还是一位“文学而潜修”的诗人。在受命钦差大臣,到虎门驱逐趸船、硝烟期间,他写下了《和邓嶰筠前辈(廷桢)虎门即事原韵》、《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天培)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月华清》、《高阳台》等诗作。从这些篇章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刚毅的身影,在虎门寨下的石板路上辗转,在东校场的断壁残垣间斡旋,在威远沙角炮台流连。那一排排饱受鸦片侵蚀的嶙峋瘦骨,也因他的大义凛然而瑟瑟颤鸣。
林则徐曾云:“诗不矜奇善道情”,这代表了他为诗作文的态度。林则徐志怀高远,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因而,品读他的诗,总有一股“气体高壮”之力,风格清华”之气。
《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天培)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作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夜。林则徐在一个大中国濒于风雨飘摇,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局势下,笔抒豪情,写出了海防战士的英勇姿态与昂扬斗志,扬起了中华民族不媚不屈的风骨与傲然正气。蕴藉于诗人生命体内那鲜罕的民族情怀与艺术气质,在这里碰出了“伟大而庄严”的火花——“转眸已失大小虎,须臾沙角风帆收。是时战舰多貔貅,相随大树驱蚍蜉。炮声裂山杂鼓角,樯影蘸水扬旌斿。楼船将军肃钤律,云台主帅精运筹。”诗人将个人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交汇在一起,抒发了诗人为民族危亡慷慨赴义的勇气和胸有成竹的信心;“涵空一白十万顷,净洗素练悬沧洲。三山倒影入海底,玉宇隐现开琼楼。乘槎我欲凌女牛,举杯邀月与月酬。”“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诗行工整,节奏顿挫。林则徐于铿锵有力、字字厚重的韵脚里,奏响了一个诗人忧时悯民、气壮山河的进行曲。“今年此夕销百忧,明年此夕相对不。留诗准备别后忆,事定吾欲归田畴。”在一个民族斗士的心怀里,还有着报国大业了却后,那一抹蛰伏在生命深处的田园风光,那一处忘却了身前身后事之际的闲适雅兴。在这里,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纯真质朴的生命律动。这些灌注着满腔热忱、又隐喻着绵绵闲意的诗文,或许是诗人在人生际遇中,在风风雨雨的颠沛跌宕间,升腾而出的博大情怀与沉淀而成的铁血丹心。
撩开时间的帷幔,破译文化密码,钩沉虎门遗韵,我们已然知见和洞见,文脉绵长的虎门,彰显着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