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个让无数漂泊者梦回的地方;“乡愁”,一个让无数文人情牵的主题。因为,故乡是我们浮游着的精神泊地,乡愁是我们一生的魂魄所依。
在我们所熟知的作家中,几乎每一个都有浓浓的恋乡情结。故乡,在作家心目中总是一种沉甸甸的存在,总有一份不可替代的神圣,谢莲秀就把故乡柔软地、幸福地攥在了掌心。那块孕育过作家生命的元素和成份的地母,总在她心中有着不可释然的情愫。摊开《掌心里的故乡》,我们会发见,在这部散文集,既有作家的躬行笃守,又有她怀揣梦想的漂泊——寻找喧嚣都市里的宁静生活。
“城市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沃思语)当我们阔别故乡走向远方的时候,我们拥有着共同的渴求——在一片新天地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然而,我们的精神在与故乡的依恋与疏离中,始终紧握着一个无法规避的存在——生命的原初情怀。在散文集《掌心里的故乡》里,谢莲秀以大量的篇幅直接或间接描写故乡的物象与人事,颂念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与亲人,抒写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友情、血缘、亲缘、地缘……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她对于人性本质、人生理想、生命意义、文本精神及其艺术表现的深切追问与思考。
金斯利·戴维斯在《世界都市化的起源和发展》一文里说:“‘农村’将有可能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一种新型的都市存在。”据2010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并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流动人口规模将不断递增。同时从报告中还可得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定居倾向明显。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然导致了“乡下人想进城,城里人却思乡”的奇特社会现象。诚如网友仇进忠所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农民进城还是城里人思乡,他们追寻的都是幸福,而幸福绝不仅仅存在于城市中。”同样作为“城乡两栖人”的作家谢莲秀,她在这个“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有何新的认知和感受呢?我们从《掌心里的故乡》的注脚里一目了然:
当我们像候鸟一样,从乡村纷纷飞向城市垒筑光鲜的巢时,故乡便在无奈与失血中渐渐凋零枯萎。
曾一度以为,有了城市这颗高枝,我们可以无视贫穷、落后甚至低矮的故乡的存在。直至有一日,发觉身处繁华,心却无所皈依时,才蓦然转身,看见故乡仍以谦卑的姿势含泪守望!此刻,才明白故土的无私与博大。于是,不顾一切的向她奔去……
故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是每个人心中的天堂。(www.xing528.com)
是的,游子思故乡。故乡是生命之根,挥之不去的那份故土精神,总让我们无限眷恋。故乡,不仅能让我们不羁的灵魂得以栖息,还可以给灵魂注入坚韧执著的力量,插上欲飞的翅膀。虽然人在他乡,但我们始终能嗅出扑面而来那方丰腴厚实的地气,感觉到那生命的原色和无比清醇的情思在城市上空中升腾、传递。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思量,故乡,其实是一条在我们内心中纠结不清的辞目,用现代的解读法,“故乡既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方位,又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定所。”故乡情结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片私密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过往,如同一幅雨打芭蕉图,抑或一阕思乡小夜曲,只能一个人慢慢地与其对话和欣赏。可我们置身在都市冰冷的文化风景中,在充分物欲化的场景里,又很难架起与故乡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人在他乡,形体流浪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精神的流浪,在一种巨大的孤寂感主导之下的心灵苦旅与无所皈依并由此所致的“怀乡情结”,则成为作家们所要抒发的主要内容。《掌心里的故乡》就可以看着是作家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内心独白”。
心灵的漂泊渴求依止之所,精神的流浪也同样渴求回归。回归是个体生存价值的还原,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谢莲秀通过其“思乡”的心路历程来显现其精神的漂泊及其最终的安顿,是一种生活姿态也是一种精神魅力。
生活在东莞,谢莲秀熟悉这座城市的表情与性格,对“一个时代的活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摆脱了纯粹物质的追求,热爱生活而有所坚持。她在都市生活的热闹和浮躁中,试图寻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寄托——抚摸往昔,怀想亲情,追念真诚。作家欲说还休的故乡情怀,实际上是我们共有的一种生命历程,或者可以看作是时代状况造就和培育的“寻家主题”与“漂泊精神”。
谢莲秀的写作风格是内敛的。在她的行文中,抒情和议论都淡定而清雅,读起来文词清新,晓畅明快,韵感十足。这可能是出于她自己的一种写作理念:用平实、中性的语言来言说、呈现。但在《掌心里的故乡》素朴的文字后面,蕴涵着她的脉脉深情,作家唤起了我们对一方水土的人文记忆。我们向往故乡池塘里的荷花清香,我们回想稻田里的一片蛙声,我们怀念婆婆的菜畦,我们垂涎故乡的年味……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贮存库。《掌心里的故乡》珍藏的是一种美妙的记忆,更是作家的一种文化建构。在对一方土地的深情解读中,谢莲秀珍惜每一份人生况味,关注每一段童年歌谣,看重每一个独立行走的脚印。在对《掌心里的故乡》的抒写里,作家打开生命之门,把自己从榛莽与泥泞中一路获取的体验与思考,置于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之中,这就使得许多人文元素在作家的社会思辨中产生了理性的意趣。
《掌心里的故乡》有着独特的阅读意义,作家以其对“故乡”的体悟,构筑了散文中历久弥香的“原乡”形象。读谢莲秀的散文,仿佛飘进了一片久违的心灵故乡。倘若把谢莲秀对一片土地的缅怀与过往喻作“手掌”,那么,这部散文集中的“聆听亲情”恰似“手掌”的“手心”部分,人生的旅途是“手心”的丝丝纹路。当淡淡的乡愁落入手掌,沿着丝丝纹路,作家诉说无尽的是,她对记忆里那一方乡土的深沉眷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