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漂泊卷》序:诗与思的自留地

《漂泊卷》序:诗与思的自留地

时间:2024-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疼痛中寻找内心的出口蓝紫十四行诗集《漂泊卷》序蓝紫的《漂泊卷》为“疼痛诗学”提供了一个建设性范本。而蓝紫是用诗歌搏击命运的蛛王。在蓝紫的诗里,故土永远是最魅惑最旖旎最母性的一张大网。诗人生命的痛感在精神诉求中找到了宣泄的阀门,使她的诗得以上升为“思”,最终指向诗学的本体意义:疼痛。《漂泊卷》不是在纸间游弋的语码,而是我们灵魂与肉身的灯塔,深深明亮于心头,又远远悬置于跋涉的归途中。

《漂泊卷》序:诗与思的自留地

在疼痛中寻找内心的出口蓝紫十四行诗集《漂泊卷》序

蓝紫的《漂泊卷》为“疼痛诗学”提供了一个建设性范本。

疼痛是人的本真,是生命的本真,任何真正的、优秀的诗人都有“疼痛感”。当我们打开这部十四行诗集,我们会看到、触摸到诗人锥心刺骨的痛。十四根战栗的琴弦,扣醒了我们的悲悯;十四枚婆娑的花瓣,吹开了我们的泪眼。

漂泊的终极目的是归家,而“家”就像卡夫卡城堡,我们注定无法抵达。我所说的“家”,并非我们原初的出生地——襁褓和摇篮,也并非我们终了的到达地——荒原和野山。我所说的“家”,是我们精神诉求的所在,灵魂皈依的所在,诗意栖居的所在。

作为自然之人,我们从脱离胞衣那一刻起,已然成为生存意义上的漂泊者,“还乡情结”便成为链接我们生命和归宿的梦寐家园。

人生是一张无形的蛛网,命运是织网的蜘蛛,每一个漂泊者都宛若飞来飞去的虫豸。而蓝紫是用诗歌搏击命运的蛛王。在蓝紫的诗里,故土永远是最魅惑最旖旎最母性的一张大网。诗人意念中的“还乡情结”告诉我们:无论浪迹何处,我们总在这张网里永无休止地求索

哲人谢林曾哀怨地感喟:“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诗人诺瓦利斯则说:“哲学就是乡愁——是无论何地都要归家的渴望。”惜别地理意义上的故土,乡愁会弥漫我们一生。这是人类的悲剧特质——所有精神意义的索求,最终都不能让我们回到最理想的生息繁衍之所。于是,我们只有在“悲壮的还乡”路上因受难而苦痛,“承受着时光突兀的倾轧/让孤单的身影/成为路上移动的伤痂/成为这个时代深处的隐痛”(第七卷《陌生的街》)。

蓝紫的诗一直在表现受难,表现苦痛,甚至无法抽离自己。诗人从工业与后工业时代临界点“逃离”,试图“回归”到本真世界,用“归家”的隐喻来呈现飘零的心迹。物欲世界与诗性艺术网罩着她的灵魂,诗人至始至终都在深渊与巅峰之间挣扎!

决定苦痛程度的并不仅仅是痛楚本身。许多时候,我们都幻想自己可以遁形。然灵魂羽化的地界,和沉重的肉身所依附之尘世,总是那样地遥不可及。恰如诗人所言:“离身体最近的,是疾病/离心脏最近的,是墓地和村庄/思念废除了距离/将我的苦痛与记忆变成诗章/变成一种高贵的姿态/一种幸福的象征”(第六卷《疼痛是我无穷的幸福》)。

海德格尔的话说,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诗与思,都是“归家诗”与“归家思”。家门各异,殊途同归。(www.xing528.com)

我们是苦难的旅人

曾试着以鸟的形式,横亘于空

以水的形式,注入海

在七月流火的街头蒸发,去接近太阳

——(第二卷《隐约的时间》)

读蓝紫的十四行诗集,我们将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诗人不仅仅是从原生、原欲、原罪出发,驻留于对苦难、焦灼、命运的体验,更不仅仅沉溺于潜意识的窃窃私语。诗人将对“诗性故土”的膜拜,融入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融入沉寂在自己生命中不曾被发掘的神性,进而凝结为某种文本典范和沉甸甸的重量。诗人生命的痛感在精神诉求中找到了宣泄的阀门,使她的诗得以上升为“思”,最终指向诗学的本体意义:疼痛。诗人通过诗性表达进入唯灵的审美旨趣,人生得以全新命名与重构

《漂泊卷》不是在纸间游弋的语码,而是我们灵魂与肉身的灯塔,深深明亮于心头,又远远悬置于跋涉的归途中。

倘若时光能够往回流转,就让我们藉着蓝紫漂泊的行迹,去追寻沉淀在内心深处那最美也最容易疼痛的地方——宁静而富有韵致的“家园”吧!在悠远的水印长堤上,我们在归家的田埂上沐浴着斜阳倒影;在蒹葭新绿的草丛里,我们捕捉到了孩提时代放飞的纸鸢;在深幽的荷塘边,我们采撷到了如梦的流年……

是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