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束带挂钩:选择左与右方向

束带挂钩:选择左与右方向

时间:2024-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在见到的资料中,秦俑上的带钩仅有一例为疑似反方向勾挂,即由左向右,这可以看作是惟一的左利手用带钩的证据。有很多死者腰部的带钩,都保持着由右向左勾挂的方向。我们还可以由带钩造型显示的方向,判断它的勾挂状态。左与右的选择就是这样,从古代束带挂钩的方向上见证了习惯,见证了传统,右利手传统主导了带钩的制作与使用。

束带挂钩:选择左与右方向

左与右的选择:束带挂钩的方向

人的双手用力,力度不同,左右手还会有自然分工。一般而言,右手承担的事情要多一些,动作力度也要大一些,动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也高得多。有一些紧要的事情,人们一般也都指派右手完成,如书写,如用筷子,如投镖等等。当然也有较少的人是用左手完成书写和使筷子这些动作的,我们称为左撇子

左撇子有个专有名称叫左利手,人群中多数都是右利手。尽管人们常常也会羡慕左撇子,说他们属于聪明一族,但却极少有人专意将自己改变为左撇子。为什么有左利手和右利手这样的分别,相关学科有人反复作过探讨,原因也基本究明,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不想理会相关说法,只须认可右利手是多数人的生活行动姿态就够了。

传世的钩环配玉带钩

鄂尔多斯钩环配铜钩

这样的生活与行动姿态,因为有长远历史的积累,带来了诸多文化与物质的传承,也带来了各类产品的固型设计。右利手实质上引导了人们相当多的行为方式,在现代是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以束带方式而论,我觉得古今人都受着右利手传统的主导,这习惯应当是古人传导给我们的。古人用带扣束带,最惯常的穿带入扣的方向是由右向左,即左手执扣,右手穿带。更早普遍使用带钩的时代,带钩入孔的主导方向也是由右向左,左手执带,右手执钩将钩首挂入带孔。

这一点我们可以寻找到许多实证来说明。

迄今确认的若干尊战国时代的铜造像,不少都塑造有带钩束带的细节。在这些实例中我们看到,束带挂钩的方向全部为由右向左勾挂,如1975年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5号战国墓的跽坐人漆绘铜灯的俑人,传出洛阳金村战国墓的“六畜神”和戏双鸟人铜造像,河北易县燕下都发现的战国铜人造像,战国中山国银首人形灯铜人造像,1957年山东诸城出土战国齐国擎灯人铜造像,都有采用此法勾挂带钩。洛阳还出土过一尊拱手屈膝的铜人造像,也作系带挂钩的模样,腰带似为一环套形,钩钮与钩首分挂在环套两端,带钩也是由右向左勾挂。

同样的例子,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更多的发现。数量最多的披甲武士俑,本来内面的袍服之外应是束有革带的,因为罩上铠甲后看不到了,所以带钩使用的细节不能一目了然。但还有许多短褐俑,腰腹是束带的,都是以带钩穿连。因为这些秦俑均是超原大的雕塑,所以革带和带钩细部刻画得非常清晰。出现在秦俑腰部的带钩有各种样式,有对称造型的,也有动物类和人物类造型的,带钩勾挂的方向,基本都是采用由右向左的取向。在现在见到的资料中,秦俑上的带钩仅有一例为疑似反方向勾挂,即由左向右,这可以看作是惟一的左利手用带钩的证据。如果这个证据具有统计意义,秦俑上表现的左撇子比例则可能有1/30,约当3%上下,这也许可以当作泥陶工匠左撇子的比例数字。

带钩束带的秦俑(www.xing528.com)

秦俑上带钩束系的方向

到了汉代,由汉俑的发现看,带钩勾挂的主导方向并没有改变。徐州汉墓出土武士俑,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所出男舞俑和男坐俑,都是长袍束带,横向勾挂带钩,带钩钩系的方向也都是由右向左。再往后类似资料发现极少,我们找不到更多的例子来证明。

再由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也可以获得一些证据。在一些战国墓葬中,可以发现随葬带钩的出土位置是在死者的中腰位置,这样的带钩是在死者入殓时勾挂在腰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很多死者腰部的带钩,都保持着由右向左勾挂的方向。如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墓有3殉人都随葬带钩,一人腰部并列横置两枚带钩,另2人腰部也横置两枚带钩,57号墓一殉人腰部也横置并列的两枚带钩[1]。这些原位摆放的带钩,为我们复原带钩佩带的方式和了解带钩佩带的方向,提供了重要证据。3号墓中的两个殉人带钩位置有清晰附图,只是带钩都不是常见的由右向左的方向,而是相反。起初我怀疑这是两个左撇子,但细一观察,他们的葬式似乎都是面向下的俯身葬,如果这个判断不误,那他们穿挂带钩的方向依然还是由右向左。

我们还可以由带钩造型显示的方向,判断它的勾挂状态。虽然大量带钩的造型是对称形态,左勾右勾都不会影响观赏,但也有许多带钩为人形或动物造型,它们的勾挂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已经见到的这类动物形带钩出现于战国早期,大量流行在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也见到不少。比较典型的发现有河南辉县、湖南常德和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虎形带钩,陕西咸阳出土的兔形带钩,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的犀牛形带钩,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牛头形带钩等。人面人体形带钩有陕西咸阳出土的甲士持钩形,这种带钩在秦俑上可以见到。还见到数枚伎乐人造型带钩,一般作弹奏琴弦状。这些动物与人形带钩的钩首,无一例外的都是向观者的右向、使用者的左向,它们只能用于由右边向左边方向勾挂,否则人像与动物像都会倒置。

这样看来,带钩的左向勾挂是一种传统习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习惯,许多带钩在打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以适应左向勾挂的传统。解释这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定是右利手主导的结果。

在我们的周围,并不难发现左撇子的存在,我相信历史上也一定有左撇子,只是不敢比较古今左撇子比例的大小区别。因为有左撇子存在,不排除有反挂带钩的例子,即由身左往身右勾挂。只是这样的实例极少发现,但不能肯定今后一定不会见到这样的例子。

为着考察左右利手的比例,据说198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研究单位调查了近2万人,调查项目有10个,包括握笔、用筷子、掷物、刷牙、用剪刀、划火柴、穿针眼、握钉锤、握球拍和洗脸,统计结果是右利手占91%左右,左撇子还不到1%,剩下的是混合型。一般估计国人中左撇子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6%~7%,在西方这个比例随着左撇子定义不同而不等,统计结果介于6%~30%之间,一种粗略的估计是左撇子占全世界人口的10%左右。可见是右利手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动作姿态,也主导着产品设计的潮流。

左与右的选择就是这样,从古代束带挂钩的方向上见证了习惯,见证了传统,右利手传统主导了带钩的制作与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