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曹丕的偏爱与流行时尚:巴蜀双钩与中原文化对比

曹丕的偏爱与流行时尚:巴蜀双钩与中原文化对比

时间:2024-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曹丕将江汉之珠与巴蜀之钩对提,是将贵与贱对比,将难得与易得之物对比。《吕氏春秋》提到的对比物是苍璧小玑,而曹丕提到的是巴蜀之钩,可见巴蜀之钩在当时是易得之物,在中原也成了流行时尚用品。在曹丕《与王朗书》的字里行间,似乎表明他也是偏爱巴蜀带钩的。

曹丕的偏爱与流行时尚:巴蜀双钩与中原文化对比

曹丕的偏爱:巴蜀双钩

在西南地区,汉代使用带钩束带的着装已经比较普遍,考古在云南和贵州发现了一些这时期的带钩,如晋宁石寨山和威宁中水所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古代巴蜀所在的四川和重庆之地自不必说,也有相当数量的汉代带钩出土,在几个地点的船棺葬中都见到随葬的带钩,也体现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至少在汉代末,巴蜀故地打造出的带钩的品质,应当说是不输中原的。

巴蜀带钩有自己的特色,也受到中原人的喜爱,部分带钩一定通过不同途径流入到了王庭。读到魏文帝曹丕《与王朗书》,丕曰:“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巴蜀之钩,此言难得之贵宝,不若易有之贱物。”曹丕似乎是引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所谓“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巴蜀之钩”,即不追求高贵的江汉珍珠,而更喜欢平常的巴蜀带钩。曹丕在书中为这话作了一个注解,在他看来,与其追求很难得到的宝物,不如求取容易得到的实用之物。类似的言语见于早出很多年的《吕氏春秋·重己》,原文为“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

江汉之珠,有人以为是汉江出产的夜明珠,是珠中之最美者。亦有人说,江汉之珠就是汉水所产的淡水珍珠。《战国策·楚策三》记楚怀王与张仪的对话,也说到江汉之珠,说“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江汉之珠另有隋侯之珠的名称,《淮南子·说山训》说“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于山渊之精”。《览冥训》说“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这是当时的珠璧价值观。在《庄子·让王》中还有一个比喻,生动揭示了江汉之珠的价值,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以随侯之珠,去弹射高飞千仞的山雀,世人必定要讥笑他,以为他的脑瓜一定出了问题。江汉之珠在更早的时代就有了很大的名声,《管子·揆度》说,“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汉之珠”,它是礼制时代的重要符号与象征。

这样贵重的珍宝,一般人当然是很难得到的,并非是不爱,正像《吕氏春秋》所说是爱不着。曹丕将江汉之珠与巴蜀之钩对提,是将贵与贱对比,将难得与易得之物对比。《吕氏春秋》提到的对比物是苍璧小玑,而曹丕提到的是巴蜀之钩,可见巴蜀之钩在当时是易得之物,在中原也成了流行时尚用品。古时比喻细小寻常事物都拿带钩说事,如“盗钩者诛”、“以钩注者惮”、“钩金舆羽”等,曹丕的话正是用了这样的古意。

在曹丕《与王朗书》的字里行间,似乎表明他也是偏爱巴蜀带钩的。这魏文帝还有一纸《答刘备》的信,透露出了一点信息。书曰:“获累纸之命,兼美之贶,他既备善,双钩尤妙。前后之惠,非贤兄之贡,则执事之贻也。来若川流,聚成山积,其充匮笥填府藏者,固已无数矣。”信中说刘备给曹丕写了一封长信,送来了许多礼物,几乎是应有尽有,礼物多得像流水像山堆,其中最让曹丕留意的是“双钩”,用了“尤妙”这样的词称赞。刘备前后到底送了什么送了多少礼物给曹丕,虽是不及查证,不过从另一封曹丕的《与王朗书》提到的孙吴的礼单看,是可以想像出大致情形的。书中说“孙权重遣使称臣,奉贡明珠百筐,黄金千镒,驯象二头,或牝或牡,扰禽鹦鹉,其他珍玩盈舟溢航,千类万品”。有多少?不计其数,用曹丕的话说是“盈舟溢航,千类万品”,“固已无数矣”。

让我关注的是曹丕偏爱的“双钩”,这应当是他曾提到过的巴蜀之钩中的一种。所谓双钩,即是双子钩,也就是“对钩”,是成组打造同时使用的带钩。这样的带钩,有可能是一钩两首的双钩连体,也可能是两枚相同的带钩并联使用,有时或者多枚并列使用。考古发现了战国时代连体的双首带钩,在战国墓中也屡见双钩或多钩并用的实例。如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墓3殉人一人腰部并列横置两枚带钩,另2人腰部也横置两枚带钩,57号墓一殉人腰部也横置并列的两枚带钩[1];河南辉县褚邱2号墓人骨腰部也见并列的两枚带钩[2];山西长治分水岭25号战国墓发现四枚并列的等长带钩,钩背除钮以外,中部还有一方环形鼻穿[3],这样的带钩无疑是并联使用的。日人长广敏雄所著《带钩的研究》一书中著录了一件连体带钩,钩首有三,钩体合一,属于连体带钩。并用带钩与连体带钩是为了改进带钩的张力,以增强束带的力度。

这样看来,双钩之制在战国已不稀见,只是汉时以至汉末巴蜀双钩妙在何处,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由1954年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出土错金银犀牛形铜带钩看,巴蜀带钩一定有精彩之处。

邯郸百家村3号战国墓

战国双体带钩(洛阳出土)

也许有人会说,巴蜀双钩未见得就是带钩之类。但我一点也不怀疑,这双钩就是带钩。可能会有人认为双钩应当是武器,不过它可是刘备送给曹丕万千奢侈品中的一种,怎么说与兵器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说到巴蜀双钩,还让我们想到了战国名噪一时的吴钩,它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兵器,其实那也是一个大误会。

所谓“吴钩”,兵器史著作通认是春秋时吴王阖闾下令打造的一种小型刀具,而且还说是刀刃为曲线形。此说的依据是汉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中的一个故事:(www.xing528.com)

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舋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吴越春秋》记述了一个悲情故事,吴王命国人作“金钩”,他还言定要为钩之精品“善钩”颁赏。居然有一个贪赏的钩匠,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血舋钩,打造成二钩后献给了吴王。钩匠讨赏,吴王问他的钩有何特别之处,举起一大把钩问哪是他打的钩。吴王的钩实在太多了,而且形状大小又都差不多,钩匠自己也分辨不出来。情急中的钩匠对着一堆钩呼喊两个儿子的名字,呼声刚停,就见有两钩自己飞到了钩匠胸前。吴王很是吃惊,赏钩匠百金,从此就佩上这双钩不再离过身。

巴蜀犀牛形带钩(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出土)

这个故事,许多人认为说的是传说中的兵器吴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葛刀”。唐颜师古注《汉书· 韩延寿传》“作刀剑钩镡”,说“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过短刀,被认为就是吴钩。刀兵吴钩于史于实可能真有其形,可吴人那两件用人血淬出来的钩却断不能是刀剑之类。理由有如下五端:

一是吴有了宝剑莫耶,又命国中作“金钩”,东周时代罕见将兵器称“金”什么的。

二是吴王问话时“举众钩以示之”,不大像是举起了很多的刀让人看。

三是“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一语,一个王不必用那么多的刀吧,好刀不在新,惯用为佳。

四是“两钩俱飞着父之胸”一语,显然飞至钩匠胸间的两钩,不应当是刀,应当是更轻巧的随身物件。

五是吴王爱两钩“服而不离身”一语,也不大像是指刀剑。

双钩即是双子带钩,并非刀剑之类。如果再将故事回放一遍,其中情节要点应当是这样的:吴王得到了莫耶剑,又令国中造金带钩,要评出带钩精品颁赏。一个贪赏的钩匠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血舋钩,打造成双钩献给吴王。双钩混杂在众钩之中,吴王的带钩实很多,形状大小都差不多。吴王举起一大把带钩让钩匠看,钩匠也分辨不出来,他对着一堆带钩呼喊两个儿子的名字,有两钩自己飞到了他的胸前。吴王赏钩匠百金,从此就佩上这双子带钩不再离过身。

双子带钩有可能最先出现在吴国,吴国故地有良渚先人,他们是4 000多年前带钩的发明者,吴地制作带钩有久远的传统。至战国时中原也流行双子钩,巴蜀之地后来居上,也造出让登上帝位的曹丕赏识的双钩。我相信,不论在吴故地还是在巴蜀故地,来日一定会发现精致的双子带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