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带扣的实用范围及其与带钩的关系
在中原地区,带扣在起初几乎全都用于马具,无论在墓葬中和车马坑中,带扣一般都与马具共存。如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中晚期的M13,一件Ⅱ式带扣与马衔等马具同出[40];洛阳中州路一座战国车马坑,带扣出在马骨颈部,为系辔所用[41];秦始皇陵铜车马所见骖马靷绳等,也都是用带扣系结的[42]。当然也有个别迹象表明带扣在东周时期似乎已经用于人体束带了,洛阳中州路M264有一件ⅠB式带扣出在人骨胸部,M2737棺内也发现了带扣[43],发掘者认为这样的带扣“可能是带钩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M264同时还出土一枚钩钮合体的真正带钩,这似乎可以排除带扣作人体束带之带钩的可能性。洛阳中州路这两座墓人骨上及附近见到带扣也许是偶然现象,还不好拿来作为带扣在那个时候已经用于人身的证据。
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在内蒙古凉城县毛庆沟发掘的春秋晚期匈奴墓[44],可以看到ⅠC式带扣十分端正地放置在腰间,M43、60不仅出土了带扣,而且还有成组的带饰(图六)。在杭锦旗桃红巴拉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45],这种带扣也都出在人骨腰部。内蒙古东胜县汉代匈奴墓所见的ⅤA式带扣,也是出在人骨腰部[46]。后来,北方地区的带扣也同时被用作马具,吉林集安公元四世纪的高句丽积石墓中带扣就与马具同出[47],这大概是北方将带扣用于马具的最早的证据。
图六 带扣实用举例之一
(内蒙古凉城县毛庆沟M60、M43,春秋)
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开始用于人体束带。在西汉中期带扣用于人身的似乎还只限于佩带刀剑,如河北满城汉墓所见的Ⅲ型金带扣便出在刀鞘上[48]。唐代也有类似的例子,西安就发现有用带扣佩带武器的石刻造像(图七)[49]。从两晋时代开始,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士所用。《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带扣分几等,三品以上服用金玉,以下分金、银、石、铜、铁几类,铜铁带扣为流外官员和庶人所用。
在南北朝时期,带扣不仅用于腰中束带,还常常用于武士披甲挂铠[50]。这些武士肩部左右各有一带,用扣提扎(图八,左)。后经隋唐[51],此习一直相沿不改,到公元十世纪以后仍然盛极(图八,中、右)。
关于带扣的用法,可以找到不少直观的例子。ⅠA和ⅠB式带扣的用法是,将带头一端固定在扣环有舌的一侧,另一端打孔若干,用时将带头从扣孔下边往上穿入,扣舌入于带孔即可(图九,下)。ⅠC式则有所不同,使用时带头一端不是固定在扣舌一侧,而是相反,固定在扣舌相对的那一侧,那一侧有专做的用于固定带头的孔、钮以及铆孔等。带头另一端也打孔若干,使用时从扣舌一侧由下穿进扣孔,再往回拉套入扣舌(图九,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鲜卑墓出土的ⅠD式带扣上还留有革带的残段,可以作为它如此使用的一个证明[52]。这样看来,ⅠB和ⅠC、ⅠD式带扣的用力作用是不同的,一顺一逆,这是它们的明显区别。
图七 带扣实用举例之一(陕西西安,唐)
图八 带扣实用举例之三(左,河南洛阳,北魏;中、右,湖北武昌,隋)
图九 I型带扣用法复原
其他普通型活舌带扣的使用方法与死舌带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舌带扣使用时,带头一端也是固定在扣舌同侧,另一端从扣舌下面穿入,套入扣舌。由于扣舌是活的,拉力将舌尖拉到扣环另一侧阻住,使用起来较之死舌要方便多了。
古代束腰用的革带在穿入扣环的一端还装有不同质料做的带尾,通称为“铊尾”,或为“鱼尾”、“獭尾”等。考古发现的铊尾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中较早见于渤海(唐)时期[53],实际上北方地区东晋墓就有出土,见于辽宁朝阳袁台子壁画墓[54]。在中原和南方地区,铊尾始见于两晋时期,江苏宜兴周处墓就有出土[55]。(www.xing528.com)
有趣的是,在不少古代墓葬内发掘出土的成套带具,其铊尾往往大于带扣环径,穿不进去。如著名的四川成都五代王建墓[56],还有安徽安庆[57]和江苏苏州的元墓等[58],所见铊尾都不能从配套的扣环中穿过。这样的带具可能是专为埋葬死者制作的,不是实用品。
这里还要简单谈谈带钩和带扣的关系问题。带钩和带扣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其时代双双都早到了春秋时期。从功用上讲,它们是一致的,都是用于束带。
带扣用于人体束带,北方比中原有更久远的历史,中原传统是用带钩。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中原大量采用带扣束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带钩。这时正好是在带扣的标准构造定型以后。这种替换过程的发生极其自然,也许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令人不解的是,这种影响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存在,为何在汉代才表现出来?看来这种影响即便有,那也是次要的,关键还是带扣成为定型产品,其优势超过带钩,所以带钩才让位于带扣。
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带扣的造型与它的用途有密切的关系。特定样式的带扣有它特定的用途,当然也有一部分带扣的使用并没有固定的范围。一般来说,ⅠA、ⅠB、Ⅱ三种带扣大概是专门用于马具的,ⅠC、ⅠD、ⅤC、ⅥA四种则是专用于人体束带的,其他各式带扣或作马具、或束腰、或佩器,区分不是太明显。
“带扣”一名,始于当代,究竟是谁定下的这个名称,一时还不易查考。带扣在古代另有名称,如”师比”、“带鐍”、“钩蹀”等,随着时代的不同常有更迭。
1. 师比 这是现在所知带扣最早的名称,见于《战国策·赵策》“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一语。延笃云“师比,胡革带钩也”,意即带扣。与师比相近的还有“犀比”一名,如《楚辞·招魂》的“晋制犀比”和班固《与窦宪笺》的“复赐固犀比金头带”。师比在《史记·匈奴列传》记作“胥纰”,在《汉书·匈奴传》写成“犀毗”,在《楚辞·大招》别作“鲜卑”。唐人以为这几个名字所指均为一物,即为“胡带之钩”,这是非常正确的。后人把师比认作中原流行的带钩,实在是一个误会。汉代将中原带钩径称带钩,师比应是北方对带扣的称呼。与此有关的还有高诱注《淮南子》所说的“私纰头”、王逸注《楚辞》所说的“绲带头”,实际指的也都是带扣。
2. 带鐍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绥,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并云“紫绶以上,
绶之间,得施玉环鐍”。《注》引《通俗文》说“缺环曰鐍”,这显然指的是玦,《御览》也直书为“玦”。这里说的是绲带之首,应当就是带扣,非为玦。《隋书·礼仪志》记肖梁时的带制亦与此同:“革带带剑,绲带以组为之,如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在《说文》中说“鐍,觼或从金矞”,而觼为“环之有舌者”,其为带扣无疑。
从东汉到南朝,带扣称作带鐍,这是中原王朝对带扣所取的第一个正规名称。这里还要重提汉高诱注《淮南子》,他说“私纰头”为“郭落带系桃镝”,前人多以为此语不道,我以为镝为鐍之误,高诱的意思即是说师比就是带鐍,只是异地不同名而已。
带鐍的名称应是源于马具,觼为系辔之环,通作觖,音义均与鐍相同。
3. 钩燮 《晋书·舆服志》记皇太子“革带,玉钩燮”;《隋书·礼仪志》记陈制为“皇太子……素革带,玉钩燮”,所说钩燮就是带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