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带扣分类与分布:实现阳光分享

带扣分类与分布:实现阳光分享

时间:2024-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如此,我们后面将提到,这种带扣的类同物还有发现。Ⅵ型 活舌,扣身如牌形,有的接近ID式,有的扣身铸有动物与几何形纹饰。根据扣环大小和扣舌长短,分为二式。发掘者认为这种带扣可能是由希腊传来的,纹饰与

带扣分类与分布:实现阳光分享

一、 带扣的分类与分布

考古发现的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不论带扣环孔的形状如何,扣舌都分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考虑到扣舌所在位置的不同,以及扣环形状的差别,可以将带扣划分为六型,具体表述如下:

I型 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外侧,舌尖向外。扣环有圆形、方形和牌形几种,分四式。

A式 扣环扁圆形。在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的车坑内出有十一件[2],其中一件为金质(图一,1),其时代早到春秋中晚期。

B式 扣环为方框形,扣舌较长。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出自安徽寿县蔡侯墓[3],规格为73×6厘米(图一,2)。这种带扣在战国时期比较流行,赵国墓中也有出土(图一,10)[4]。最晚的时代为西汉中期,河北满城汉墓中就有发现(图一,3)[5]。在战国楚墓中还出土有双舌带柄扣[6],这种带柄扣在安徽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就有发现[7],可能在南方较为流行(图一,5)。河北滦平县相当于战国早期的山戎墓中也见到带柄扣[8],显然不是当地所作。这些山戒墓带有明显的燕文化色彩,受到中原文化较深的影响。

C式 扣环为圆形,扣舌短而小,与扣舌相对的另一侧一般铸有带孔钮。有的地点还发现了柱状钮带扣[9],钮的特点与带钩相同(图一,7)。这种圆形死舌扣为北方匈奴人所特有,时代从春秋晚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整个战国时期(图一,4、6)[10]

D式 扣孔较小,呈扁长形,扣身为牌形,扣面一般铸有复杂的纹饰。宁夏固原战国时期的匈奴墓出土一件[11],扣面铸成猛虎噬驴的图案,制作极精(图一,11)。在陕西长安客省庄也曾出土一件牌形带扣,扣面饰双马和枝叶纹,两马之间还有一对光臂摔跤的武士(图一,12)。同墓中还出有一带有古代北方民族风格的铜器,人们认定墓主为匈奴人,这种带扣显然为匈奴人所制,时代推定在西汉早期[12]。过去的研究者一般都将此类带扣归入透雕牌饰之列,乌恩同志曾指出这类牌饰“不仅具有装饰意义,而且具有同带扣一样的实用功能”[13],此说十分精到。

图一 Ⅰ型带扣

1. ⅠA式 2、3、5、10.ⅠB式 4、6、7.ⅠC式 8、9、11、12.ⅠD式

1. 陕西凤翔(春秋) 2. 安徽寿县(春秋) 3. 河北满城(汉) 4、7. 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 5. 安徽舒城(春秋) 6. 内蒙古杭锦旗(战国) 8、9.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汉) 10. 河北邯郸(战国) 11. 宁夏固原(战国) 12. 陕西西安(汉)

Ⅱ型 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一侧,舌尖横跨扣孔至扣环另一侧(图二,1)。这种带扣在山西侯马春秋中晚期墓中有出土[15],其他地方还不曾发现。虽然如此,我们后面将提到,这种带扣的类同物还有发现。

Ⅲ型 扣身较长,活舌。扣舌根部有一个附加的极短

此外,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鲜卑墓地也出土过牌形带扣,纹饰比较简单(图一,8、9),时代属东汉[14]。汉末以后,这种带扣就不再使用了。转轴,这种转轴一般都不与扣身处于同一平面上。此类带扣最早见于河北满城汉墓(图三,1、2)[16],北方鲜卑族墓中也有出土[17],不过一般都是用兽骨做成(图三,3)。此类带扣仅限在两汉时期使用,汉代以后未见出土。

Ⅳ型 以双孔为主要特征,除了穿带的扣孔,后面还有固定带头的略小的带孔。活舌,扣舌较长,扣身一般没有纹饰,根据扣舌的区别,可分二式。

A式 中轴固定,舌在轴上活动。这种带扣最早出现在东汉初期(图三,9),在河南温县招贤发掘的这个时期的烘范窑中,出有这种带扣的套范。一套范有十四箱,可铸带扣五十六件[18]。在中原地区,这种带扣一直沿用到唐代(图三,11)[19]。在北方,在相当于汉末的遗址里见到了这种带扣(图三,7)[20],一直到金代遗址里也都有发现(图三,6),使用时间较长[21]

B式 扣舌与转轴一体,呈丁字形,轴两端插入扣环两侧。仅见于东北地区,流行于公元四—六世纪的高句丽时期,以吉林集安地区出土最多(图三,4、5),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22]

Ⅴ型 扣孔较大,扣环形状变化较多,扣舌较长,以扣环后侧代轴。使用相当广泛,出土数量很多。以扣环形状不同,分为四式。

A式 扣环略为方形。在北方见于匈奴、鲜卑和高句丽墓中(图三,10、13、14)[23],中原及南方地区仅在东汉时期的墓葬中有少量发现(图三,8)[24],可见其本来可能主要为北方民族所用。(www.xing528.com)

图二 Ⅱ型带扣

1. 山西侯马(春秋) 2. 河北邯郸(战国) 3. 陕西临潼(秦)

B式 扣环为扁圆形。多为北方出土,从东汉(鲜卑)时代起,一直到辽金时期都有发现(图三,12、16、17)[25]

C式 扣环为花瓣形,有的在扣环上还饰有几何形纹饰。中原自唐代起直到宋元时期都较为流行这种带扣(图三,18)[26],北方在渤海和辽金时期也有使用(图三,15)[27]

D式 扣环为方形,仅见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大队的一座辽代晚期的窖藏(图三,19),一次出土两件[28]

Ⅵ型 活舌,扣身如牌形,有的接近ID式,有的扣身铸有动物与几何形纹饰。根据扣环大小和扣舌长短,分为二式。

图三 Ⅲ、Ⅳ、Ⅴ型带扣

1~3.Ⅲ型 4、5.ⅣB式 6、7、9、11.ⅣA式 8、10、13、14.ⅤA式 12、16、17.ⅤB式 15、18.ⅤC式19. ⅤD式

1、2. 河北满城(汉) 3. 内蒙古呼伦贝尔(汉) 4、5、13、14. 吉林集安(高句丽) 6. 北京大葆台(金) 7. 吉林大安(汉) 8. 江苏东海(汉) 9. 河南温县(汉) 10. 内蒙古东胜(汉) 11. 陕西乾县(唐) 12. 内蒙古巴林左旗(唐) 15. 吉林和龙(渤海) 16.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汉) 17. 内蒙古科左后旗(唐) 18. 陕西西安(唐) 19.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

A式 扣孔窄小,扣舌较短。从汉代起直到明代以后一直都在使用,流行于中原地区,南方也有发现(图四,l、2、4)[29]。在云南晋宁石寨山M7出土一件错金银带扣,规格为10.1×6.1厘米,扣孔为窄弧条形,铸有翼飞虎纹。发掘者认为这种带扣可能是由希腊传来的,纹饰与“亚述式”翼兽相似[30]。这恐怕也不尽然,因为这件带扣的纹饰及造型与晋代所见的同类器十分接近,也可能是中国本土所产。

B式 扣孔较为宽大,呈扁圆形和略方形两种。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的这类带扣年代较早[31],扣环略为方形,扣舌较长,扣身有钉孔而无纹饰(图四,7)。这以后,唐代墓葬里也时有发现[32],扣身也没有什么纹饰(图四,3、5)。在北方,这类带扣较早见于北燕时期(图四,8)[33]。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此类铜带扣为扁圆环,扣身鎏金,饰流畅的卷云纹,制作相当精美(图四,6)[34]

图四 Ⅵ型带扣

1、2、4. ⅥA式 3、5~8. ⅥB式

1. 江苏宜兴(晋) 2. 广东广州(晋) 3. 陕西西安(唐) 4. 安徽安庆(元) 5. 山西平鲁陆(唐) 6. 辽中朝阳(辽) 7. 河南安阳(晋) 8. 辽宁北票(北燕)

以上对各类带扣流行的时代和地域已经有了初步说明,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带扣的种类虽然比较多,它们起讫的时代却并不相同,各个时代的带扣都有其特定的样式。如在汉代和汉代以前,主要有Ⅰ、Ⅱ、Ⅲ三型,以后比较常见的Ⅳ、Ⅴ、Ⅵ三型部分式样的带扣在汉代也开始见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带扣的分布也很有规律,在中原和南方所见的ⅠA、ⅠB、Ⅱ、ⅤA等型式的带扣不见于北方,而北方流行的ⅠC、ⅠD、ⅣB、ⅤB、ⅤD等型式一般也不见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时发现个别北方样式的带扣,极有可能原本带有特定的背景,不能认为中原也使用这种带扣,这一点必须区别清楚。中原和北方也有相同样式的带扣,如Ⅲ、ⅣA、ⅤA、ⅤC、ⅣB等型式,说明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区别,也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表一)。

表一 各式带扣流行时代和地域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