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和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的出土文物简报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和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的出土文物简报

时间:2024-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以玉带钩而论,它的上下限却并不是起于春秋止于汉后。[ 4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2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和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的出土文物简报

五、 余 论

中国古代束带佩饰,在东周秦汉盛行用带钩,以后则主要用带扣。带钩和带扣一般以铜铸成,也有部分为玉制。前文对古代带钩作过全面探讨,涉及一些玉带钩资料[28]。以当时所获资料论定,带钩的使用最早不过春秋时代,玉带钩最早出现也当此时,春秋时代的秦墓中见到用玉带钩随葬的例子[29]。汉代以后,带钩逐渐退出,带扣成为束带用具的主流。

但以玉带钩而论,它的上下限却并不是起于春秋止于汉后。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就见到了非常别致的玉带钩,它的年代要早出春秋早期2 000多年。后来经历了隋唐五代约500年时光,从宋代开始,带钩重又出现在男子们的腰际。一直到明清两朝,带钩仍是贵族乃至帝王们的心爱之物。这带钩的使用又经历了近1000年的光景,当然并没有周汉之时那样普遍,也没有可能取代便捷的带扣而成为带具的主流。而且这些带钩基本都是美玉琢成的美器,周汉样式的铜带钩却是极少见到了。

战国迄两汉的玉带钩与大量的铜带钩一样,都属实用的带具。但宋以后重又出现的玉带钩,玩赏则重于实用,也更重艺术雕琢。明清时代并不流行使用带钩束带,但出土和传世的玉带钩却比较多[30],可见上流社会有这样的偏好,精美的玉带钩也就自然成了身份的一个象征。连帝王都有这样的喜好,富贵人家也就有理由当作时尚追求了,这也是明清两朝玉带钩流布很广的一个原因。

良渚文化—东周秦汉—宋元明清,玉带钩经历了这三部曲式的发展演变。其间的起伏,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个中缘由还值得深入探讨。

注释:

[ 1 ] 王仁湘:《四千年前中国人的系衣束带方式—良渚文化的玉带钩》,《文物天地》2001年第6期。

[ 2 ] 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玉器全集·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图209。

[ 3 ] 上海市文管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第10期。

[ 4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 5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浙江省余杭县文管会:《浙江余杭横山良渚文化墓葬清理简报》,《东方文明之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 6 ] 江苏省寺墩考古队:《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第四、第五次发掘》,《东方文明之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 7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

[ 8 ]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 9 ]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10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1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南京市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1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12] 向开旺:《琢有宣和年号的玉带钩》,《文物》1982年第8期。

[13] 甘肃省博物馆、漳县文化馆:《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文物》1982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定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5] 王仁湘:《带钩概论》,《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

[16]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10期。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18] 南京市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19]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20]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本文所述相关资料及图片,凡未加注者,均出自本书。

[21] 广东省博物馆、肇庆市文物局:《广东肇庆市北岭松山古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11期。

[22] 河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23] 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小龟山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

[2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25]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镪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8期。

[26] 无锡市博物馆:《江苏无锡市元墓中出土一批文物》,《文物》1964年第12期。

[27] 徐琳:《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和白玉带钩》,《无锡文博》1999年第1期;《对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和白玉带钩的再认识》,《无锡文博》2000年第2期。

[28] 王仁湘:《带钩概论》,《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古代带钩用途考实》,《文物》1982年第10期。

[29] 吴镇锋等:《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30] 周晓晶:《玉带钩的类型学研究》,《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原载《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