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玉带钩的发现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中,考古发现了一些玉带钩,数量不多,但非常重要。良渚文化玉带钩已有至少10件公之于世(图一),参见本书《良渚文化玉带钩漫说》一章。
图一 良渚文化玉带钩
1、2. 浙江余杭反山 3. 余杭瑶山 4. 浙江桐乡金星 5. 上海青浦
2. 东周时期的玉带钩
经过了三代的空缺,到了春秋时期带钩重新出现,玉带钩也自然是不能缺少的类型,当然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早期带钩一般都有钩首,但不一定有钩钮,形态不一,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如陕西宝鸡和河南固始出土的玉钩[9],虽然钩体有了繁复的纹饰,但却并不具备钩钮,有的与史前玉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带钩的大量使用,玉带钩的形制确立,从钩首、钩体到钩钮,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玉带钩的类型多为素方体形和饰有勾云纹等几何形纹饰的琵琶形,钩体较小,长度在5~6厘米上下,少有超过10厘米的(彩图二〇)。一般制作比较简练,钩首多数比较短小,有素首、龙首、兽首、禽首等。有方形钮或圆形钮,钩身与钩钮等宽。少数牌形钩制作精致,采用了透雕工艺,这样的带钩为社会上层所拥有。
战国时期也见到类似春秋时代那样精致的玉带钩,如江苏无锡越国贵族墓和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的牌形玉钩(图二、彩图二)[10],虽然钩体并不大,但都采用了镂雕工艺,制作非常精致,为诸侯王一级所拥有的名贵玉钩。
春秋时期的玉带钩仅见于黄河中游地区,到了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以至江南地区都有发现。
3. 两汉时代的玉带钩
秦代时带钩使用普遍,秦俑腰部常见附塑的各式带钩,不过玉带钩出土数量并不多,其中有较细长的曲棒形玉钩,如河南泌阳官庄北岗出土一件白玉质钩,为10节铁芯合体,长达19厘米(图三)。
西汉时期的玉带钩出土数量多,形体变化多样,制作工艺更加精致。除了数量不少的体现明显战国传统的方体形和琵琶形素钩,也有一些战国及秦时的曲棒形钩,以及相当多的异形钩,钩体变化多端,附加雕饰非常精美。钩首较之战国多数大且长,也是以龙首和禽首为主。钩体装饰除阴刻几何纹饰,开始出现浅浮雕与透雕蟠螭和凤鸟等纹饰。在广州南越王墓和河北满城汉墓中[11],都发现多件精致玉钩,是汉代玉钩中的上品(图四,彩图二一~二六)。
图二 战国玉带钩(山东出土)
东汉时期玉带钩发现不多,曲棒形和琵琶形钩与西汉时期没有明显区别,精致的带钩极少见到(彩图三〇、三一)。
两汉玉带钩的分布地域比战国时已有明显扩大,除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华北、西北和岭南地区也都有出土。
东汉时玉带钩已渐衰落,数量少,类型也简单。到魏晋南北朝更甚,北方地区基本没有玉带钩发现。带钩正是这个时期被带扣全面取代的,所以玉带钩发现较少也是很自然的。
考古发现两晋和南朝不多的玉带钩,造型与汉代相似,多为琵琶形(彩图三二~三三),如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白玉钩,钩体为琵琶形,凤首凤身,长7厘米(图五)。
东晋和南朝的玉带钩仅见于江苏南京及附近地区,可能当其时带钩只是上流社会的玩好而已,实用价值已不看好。(www.xing528.com)
图三 秦玉带钩(河南出土)
图五 六朝玉带钩(安徽出土)
图四 西汉玉带钩(广东出土)
5. 宋元时代的玉带钩
经过了隋唐五代的空缺,玉带钩在宋代又重新出现,这是宋人鉴古之风影响的结果,也应是当时复古思潮的产物。
宋代玉带钩,以琵琶形钩多见,造型与汉代相近,装饰也较为朴素。值得注意的是,新出现了周汉所不见的扣式钩。这是一种组合式带钩,以钩扣环,如四川绵阳出土的扣式钩,青玉质,虎形钩首,钩体和环体为对称的素面方牌形,背有扣隼,长12.7厘米(图六)。
宋代玉带钩多发现在南方,带钩的再度兴起,应当是江南人用心的结果。在湖南黔阳发现过琢有“宣和”年号的玉带钩[12],指示了宋代带钩出现的上限。
元代玉带钩的实用性可能有很大提高,出土数量渐多,北方乃至西北地区也都有些发现。元钩形制主要源于战国两汉的造型,常见琵琶形,有素体,也有雕饰,纹饰有仿古的蟠螭纹、勾云纹,浮雕与透雕并用(彩图三四~三五)。蟠螭多紧贴钩面,头向钩首或钩尾,或作衔芝状。多见龙形钩首,龙唇少数微张。钮多椭圆形和鼻形,鼻钮是元钩的典型特征。
宋代出现的扣式钩,到元代有了变化。对称的钩牌与环牌有的为圆形,如江苏溧水柳家村发现的扣式钩,牌面高雕蟠螭衔芝纹,长7.6厘米(图七)。
宋元时代开始重新出现玉带钩,所配用的带应当是丝带。甘肃漳县元代汪家坟出土青白玉质一件[13],龙形钩首,浮雕小螭。出土时钮上尚存黄丝带,钩长12厘米(图八)。
图六 宋代玉带钩(绵阳出土)
图七 元代玉带钩(江苏出土)
6. 明清两朝的玉带钩
到了明清两朝,玉带钩的制作工艺有很大提升,造型大多非常优美,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钩造型多变,有琵琶形、棒形及各类异形带钩,以加饰的琵琶形钩为主流(彩图三六)。钩首多作龙头形,还有禽首、羊首和马首等。明代龙形钩首比元时略大,头形稍短,开唇露齿。琵琶形钩上透雕蟠螭立起于钩面,呈腾越之势。螭或衔芝,螭头均向着钩首。明定陵出土几件嵌宝石玉钩[14],钩体为素琵琶形(图九,彩图三七)。
清代玉钩继承明代风格,造型上变化不大,加饰的琵琶形钩仍是主流形态。有些钩身雕鸟兽、虫、鱼等图形。龙形钩首较大,所附高雕螭龙多为大头粗颈。清代玉钩腾越的蟠螭纹饰显图案化,年代越晚近,蟠螭形象越显得没有先前的神韵。钩体纹饰变化较多,有花卉吉祥图案等。
明清两朝都还能见到扣式钩,基本样式或方或圆,一般也都高雕蟠螭衔芝图形。
明清玉钩的流布范围很广,除长江与黄河流域,大东北和大西南都能见到它的踪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