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带钩用途讨论:阳光下的发现

带钩用途讨论:阳光下的发现

时间:2024-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带钩用于佩器,在春秋时代便已开始。长沙楚墓406号1件Ⅱ式带钩出土时还嵌在革带上,亦为佩器之用[201]。有意思的是,能确认为战国或战国以后的佩饰钩几乎没有发现,这是否透露出带钩用途发生过变化的信息,值得引起注意。

带钩用途讨论:阳光下的发现

七、 带钩用途讨论

我写过一篇小文[188],初步确定了带钩的四种用途,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束带和佩系两种用途;对带钩的使用方法归纳为三种,即单钩法、并钩法和环钩法。当时限于篇幅,认识未能深入。这里想根据带钩的形制特征对此再作些补充。

束系革带的带钩一般都属长钩类,主要是Ⅳ式曲棒形、Ⅴ式琵琶形和Ⅵ式长牌形。考古发掘见到不少横置在死者腰际的带钩,但是在报道这些重要发现时却极少明确指出哪一种哪一件带钩出自哪一座墓,只是笼统提到有几件出在腰腹部。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太多的例证中找到一些革带带钩的特征。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M14人架腰部横置一件带钩,为Ⅳ式曲棒形[189]。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地M3足端殉人腰部并列横置两件带钩,亦为曲棒形[190]。易县燕下都M44中的2号人骨腰部,也有一件曲棒形带钩[191]。燕下都发现的一件挂钩束带的战国铜人造像,雕铸的带钩显然属于Ⅴ式琵琶形一类[192]。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束带武士俑[193],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的“辟车伍佰八人”束带官吏像等[194],所用带钩都接近于琵琶形。秦始皇陵兵马俑束带所用带钩还有人体异形(图二四),造型与咸阳所出相同[195]。河南洛阳烧沟汉墓也见到不少放置在人架腰部的Ⅴ式带钩,如M4l:50、M74:4、M128:4、M138:8、M146:36、M167:8等均是[196],洛阳卜千秋墓人架腰部的带钩[197],四川西昌礼州M1人架腰部的带钩[198],亦为琵琶形。至于发现不多的Ⅵ式长牌形带钩,估计也是用于束带的。它们一般都有一定的弧度,与人体腰腹部正相贴合。这种长牌形带钩往往在大型墓或较重要的中型墓中出土,说明它们不会是平常人所能使用,它可以作为死者等级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还有更多的大型带钩并不是在死者腰腹部出土的,这恐怕是因为有时流行不束带的葬俗,带与钩往往与其他随葬品一起放置在棺椁之中,死敛者就成了《荀子·礼论》所说的“缙绅而无钩带”了。

佩器带钩以Ⅰ式水禽形最多,也有Ⅱ式兽面形、Ⅲ式耜形和 Ⅷ 式异形,形体都比较小。带钩用于佩器,在春秋时代便已开始。陕西凤翔高庄秦墓M10出土的一件无钮原始型玉带钩,钩首与削刀环柄相接,同在人架腰部,应是佩削钩[199]。到了战国时代,小带钩大量用于佩器。如湖南常德德山楚墓所见4柄铜剑都有佩剑钩,属Ⅰ式和Ⅱ式[200]长沙楚墓406号1件Ⅱ式带钩出土时还嵌在革带上,亦为佩器之用[201]。环尾异形带钩也用于佩器,如长沙仰天湖M25所见是用于佩剑[202],洛阳中州路车马坑所见则是用于佩弩[203]。用带钩佩器的传统到两汉时代一直沿袭下来,湖北宜昌前坪10号西汉墓的佩削[204],河南陕县刘家渠8号东汉墓佩刀[205],还有湖北汉阳蔡甸1号西晋墓佩弩[206],所用的便是带钩,均属Ⅰ式。河南新安铁门镇8号汉墓佩刀用的是Ⅲ式耜形带钩[207]。战国时代三晋地区所见的同类带钩,可能不少也是用于佩器的。(www.xing528.com)

佩物带钩也是以水禽形多见,如湖南湘乡椅子山M75所出的Ⅰ式带钩用于佩镜[208],湖南长沙金塘坡东汉M8的Ⅰ式带钩用于佩钱囊[209],山西侯马乔村所出的Ⅲ式带钩则用于悬印[210]

佩饰带钩自春秋时代就有使用。由于资料报道不详细,有的佩饰带钩形制不很明确,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勾敔夫人墓所出的玉佩饰带钩,就不知它究竟属于哪一式。陕西凤翔高庄春秋墓10号所出的金钩为无钮的Ⅷ式,与玉璜、玉泡、串珠同出,应是佩饰钩[211]。佩饰钩最集中的发现是在临淄郎家庄1号春秋殉人墓,66件带钩一般都与玛瑙玉石水晶等佩饰共存。这些带钩有的接近小琵琶形,有的接近于水禽形[212],造型都比较小。有意思的是,能确认为战国或战国以后的佩饰钩几乎没有发现,这是否透露出带钩用途发生过变化的信息,值得引起注意。

图二四 秦俑佩钩细部

佩器、佩物所用的带钩很可能是不加区别的,而佩饰钩可能不完全相同,有待今后甄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