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秦都的变迁
秦人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这里所说的秦都既可以指曾一度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咸阳,也可以说就是本项目所要研究的咸阳市秦都区。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而关中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称谓。《史记·项羽本记》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战国策·齐策四》注言秦:“四面有山关之国,故曰四塞之国也。”咸阳濒临渭水,是南北两岸东西并行的大道交会之地;咸阳正当水陆津梁,有进退战守的军事功能和立国守成的政治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咸阳还地处沣渭交会以西的大三角地带,这里有黄土沉积及河流冲积而成的两万平方公里的渭河盆地,亦称关中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土地为本、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咸阳以其优越的条件成为强秦的立国基地和政治中心。
据考古发现,作为秦都的咸阳地域,远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沿渭水流域已有尹家村、铁江嘴、药王洞等多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着古代文明;从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咸阳称作“程”(今韩家湾乡白庙村一带);武王建国后,封其弟姬文(文王第15子)于咸阳,称毕国。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襄公始国。后几经周折,终于“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阳,筑翼阙”,正式定都于此。秦在咸阳历经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及始皇嬴政、二世胡亥,共传八代,长达144年。正是以咸阳为核心,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都咸阳也成了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咸阳这一名称是从秦孝公迁都于此始见于文献记载的。古以山南水北为阳,咸阳位于九萯山南,渭水以北,于山于水俱阳,故名咸阳。(www.xing528.com)
秦都咸阳的地域范围极其广阔。广义上的咸阳既包括城区也涵盖辖境,号称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咸阳城区的建筑规模也极为壮观:“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形成了“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的宏伟局面。秦朝末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熄”,一代帝王都毁于火海。项羽屠咸阳后将关中—分为三封于诸侯,秦之故地因之有了“三秦”的称谓。自秦以降,咸阳古城,或县或乡,时置时废,起伏兴衰,历尽沧桑,但终以其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绵延至今并闻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都咸阳获得新生。1952年12月,在咸阳城区和郊区置县级咸阳市和咸阳县,市县分治,隶属咸阳专区。1953年专署撤销,市县均改由省府直属,1958年并县入市仍直属省府。1961年元月,咸阳市辖有经1958年合并的乾县、彬县、兴平、周至等4县。同年10月,复设咸阳专署,计辖14县市,咸阳市及由此析出的乾县、彬县、兴平、周至等又一并归其所辖。1966年8月,咸阳市归属西安市。1971年10月,复隶属咸阳地区。1983年9月,咸阳撤区设市,原咸阳市改为市府属下的秦都区。1986年12月,秦都区一分为二,析出渭城区。本项目研究模本即是现咸阳市属下的秦都区。
“秦中自古帝王都”。远古时期,咸阳一带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林木茂密,绿草成茵,呈现一派亚热带风光。直到秦汉之际,咸阳地区仍远比当今温暖湿润,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中国,这里无疑是一块富甲天下的宝地。然自汉唐以降,这里气候渐趋干燥,自然环境开始退化,随着江南的不断开发,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渐次向东南转移,咸阳往日的辉煌也逐渐失去。但咸阳不失为西北要冲。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城咸阳再度焕发青春,成为西部大开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