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汉语篇翻译策略:对比分析简介

英汉语篇翻译策略:对比分析简介

时间:2024-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翻译中的每一个级层都被纳入更高的级层之中加以考虑。(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连贯和衔接语篇的整体意义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各种衔接形式。对源语和译语连贯标准和衔接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进行语际翻译的前提。

英汉语篇翻译策略:对比分析简介

五、英汉语篇翻译的策略

(一)语篇翻译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处理

首先,语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语义的完整性、结构模式的稳定性和交际功能的独立性。语篇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语语篇再现的整体翻译过程。在语篇翻译中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译者既要确切地传达各个局部,又要确切地传达整体,但是确切地传达各个局部还并不意味着等值的传达整体,因为一个语篇并不是各个局部的机械总和,而是某种体系。语篇是一个级层体系,位于最高层的是篇章,往下依次是次篇章(或句群,有时相当于段落)、句子、词组、词直至词素。体系中的各个级层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意义则是随语言层次的上升而产生和逐渐明确的。翻译中的每一个级层都被纳入更高的级层之中加以考虑。词语受小句的统辖,小句和句子又受句群的统辖,而句群的翻译则以整个篇章为最后的仲裁[8]。因此,语篇翻译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该是整体统辖局部,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整体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及语篇组成成分的字词句。译者不能这么做就好比建筑师不能抛开砖瓦一样。从整体出发构建译文对于译者来说,正如建筑师在实施建筑行为前要描画蓝图,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脑子里先要有一个“虚构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译语中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将这个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的译本[9]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连贯和衔接

语篇的整体意义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各种衔接形式。连贯和衔接是重要的语篇特征。没有连贯的语篇是非语篇。而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的使用表现语篇结构上的黏着性。[10]连贯和衔接都是语义关系,前者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连接关系,后者是语篇表层的结构形式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语篇翻译的译者对此应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际衔接手段的适当转换,最终达到译语语篇的连贯。对源语和译语连贯标准和衔接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进行语际翻译的前提。英语和汉语的连贯标准和衔接模式就各有特点。总的来说,英语语篇的连贯较多的依赖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属于“形合”的语言。汉语也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连贯,但相对英语来说,汉语语篇的连贯更多地靠意义间的逻辑衔接来实现,是属于“意合”的语言。鉴于这两种语言的构句特点,汉语语篇衔接多用人称主语;多用主动语态句;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多用话题主语;较少注意形式规范,语篇衔接呈隐性;而英语语篇的衔接则多用非人称主语句;被动句的规范形式与主动句并重;主语一般不能省略;重形式规范,功能和形式规范一般可以达到契合,语篇衔接呈显形。例如: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译文:书有可以浅尝者,有可以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这段英语中用了七个被动语态,句子呈“主语+谓语”的形式构架,在译成汉语时,这种形式构架转成了一种语义上的“话题”和“评论”的关系。汉语中和英语中被动句最接近的“被”字句,而汉译中一个也未出现。可见译者要生产出符合译语衔接标准的语义连贯的语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充分了解源语、译语的连贯衔接模式,尤其要了解其相异之处;其次,要尊重译语的连贯衔接标准,这对于译出符合译语规范的语篇十分重要。译者不能混淆源、译语的衔接手段,更不能将源语的衔接手段强加于译语。

(三)语篇翻译中语境与语言的选择

语篇作为使用中的语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言整体。不言而喻,语篇具有交际功能,但其交际功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依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同一个语言基本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在英汉翻译中只有对语境进行多视角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成功的语篇翻译基于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唯一途径是语境的分析。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1.情景语境(www.xing528.com)

“情景语境指语篇中,特别是口语语篇中某些上下文无法清楚表达的意思,需要参考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事件、参与者和时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贯通起来。”[11]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情景语境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语篇产生时的情景,如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二是语篇叙述或描写所涉及的客观世界,及语篇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文所谓情景语境即是指这后一种。首先,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具体的情境。情境有限定和明确词语意义的作用,同样的词语用不同的语境,其含义会大相径庭。

例如:Our hosts hovered over us.Did we like the caviar?How was the Khachpuri(a kind of bread)?Why weren’t we eating more roast chicken?We were finally saved from certain crise de fio by Aleksandro,just before the shashlik arrived.

这个句群描写的是一群美国人到一家苏联人家里作客的情景,译好这一句群的关键在于将语篇与其描绘的场景联系起来,把具体的词语翻译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家庭宴会:主人热情招待;致使客人应接不暇,颇感窘迫。比较下面两种译文:

译文1:主人在我们身边走动着。我们喜欢鱼子酱吗?面包怎么样?我们为什么不多吃些烤鸡?在烤乳羊端上来之前,我们终于被亚利山特罗从信念危机中解救出来。

译文2:这家主人在我们身边照应着。喜欢不喜欢鱼子酱呀?面包好不好吃呀?为什么不多吃点烤鸡呀?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直到快上最后一道烤乳羊时,亚力山特罗才给我们解了围。

译文2之所以优于译文1,关键在于译者将译文扣紧语篇情境,加上“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一句话,突出了情境,并针对具体情景把“We were finally saved”译为“解了围”,而译文1中的“信念危机”和热情的招待让读者不知所云。

2.文化语境

语篇与其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其文化语境,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成分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李运兴指出试图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强加在译语文化中是危险的。但是完全将源语文化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那么读者永远不会了解源语文化所不同于自己文化的那种特点,不同文化间就很难相互了解和沟通。翻译操作者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译语文化背景下构建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是引进产物,它既不是同于源语文化语境,也不是译语文化中所固有的。

(四)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取与舍

作出取舍就是作出选择。有人认为,译者的具体任务就是进行一系列的选择,最终让自己选择的结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与原作对等。这种选择既是必须的,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语言的功能是通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中不断地选择得以体现的,同时,语言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语言资源。取与舍与前三点策略是紧密相连的,翻译中经常发生的是:为了整体的对等而舍弃局部的对等,为了语义连贯而舍弃形式连接,为了保持语篇交际功能的对等而舍弃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如何取舍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语篇翻译强调要从宏观上把握原文的意义,译者在作出取舍时应避轻就重,舍去原文中某些表层语言形式,揭示深层语义内容;舍弃形式结构的对应以求得更大程度的语义功能对等。取与舍的尺度在于合理,在于准确传达源语语篇的整体意义。所谓“选择就是意义”,语篇语言学的理论为我们“选择合适的语言去产生合理的译文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12]坚持合理取舍才能求得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